茅冠隽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为了让牛动起来,一个大力士去拉牛尾,结果“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换个小孩上去,小孩拉着牛鼻环,就让牛乖乖跟着走。
一个人、一个单位、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都有“牛鼻子”——发展全局中的关键领域、重点任务、主要矛盾。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牵住“牛鼻子”是重要的方法论,用好了就能突破重点、带动全局,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要牵对、牵好“牛鼻子”,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要找到“牛鼻子”。“牛鼻子”找起来没那么容易,恐怕要看看整头“牛”在耕作时的实际状态才能找到——全局意识是找“牛鼻子”的关键。管中窥豹、只盯着牛腿找“牛鼻子”,“力勯”事小,誤了农茬、荒了田地、少了收成,事就大了。全局意识不仅指空间上的广博,也指时间上的长远。一头“牛”,尚小时的“鼻子”不一定是长大后的“鼻子”,一座发展中的城市也是如此,早期可能修路筑桥造大楼是“牛鼻子”,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治理和服务、“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就成了“牛鼻子”。“牛”越大“鼻子”越难找,找“牛鼻子”不能刻舟求剑。
其次要牵牢“牛鼻子”。难找、难牵的“牛鼻子”往往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甚至视而不见。面对已经找到的“牛鼻子”,两种做法要不得:一种是当甩手掌柜、用手电筒照别人,手里都拿着牵牛绳了,还要对别人说“你来”;另一种是牵“牛鼻子”不落实在行动上,嘴上空吆喝,牵牛绳却松松垮垮,“牛”还在原地。
其三要顺着“牛性子”。牵住“牛鼻子”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让“牛”耕作起来。牛不如马快、不如猴机灵也不会像鸡那样生个蛋就叫唤,但它慢工出细活,一步一耕耘。牵“牛鼻子”是个巧办法,但巧办法还需和笨功夫配合。哪有什么“一蹴而就”、天降馅饼?小聪明、小机灵多难持久,只有在找准发展方向之后脚踏实地长期发力、下足“笨功夫”,才能有所成。
归根到底,本着“孺子牛”的宗旨、心怀“拓荒牛”的闯劲、践行“老黄牛”的作风,才能牵好“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