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
摘 要 针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存在的问题,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质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以贴近学生基础、贴近专业、贴近应用为原则,实施多元化考核,对数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应用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43-03
一、高职数学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生源情况
课题组抽取了江苏省5所高职院校的2015级江苏生源做统计分析。统计显示,这些学生的高考数学平均成绩为76.4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样本中最低分为26分,最高分为138分,标准差为18.2,生源基础差异非常大。对某专业进行调查发现,有1/3以上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太难,听课非常吃力;而有近1/5的学生认为所学内容过于简单,信息量太少。因此,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无法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目前,江苏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课时在0~128之间,以64~96课时为主。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陈旧、单一,无法适应高职生源的多样性以及个性发展的差异性;二是绝大部分教材仍为“本科压缩型”,课程教学以讲解数学知识为主,与专业知识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三是缺乏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数学应用平台,表现在:部分高职院校数学应用几乎空白;部分高职院校只是以极少的工程数学内容或数学实验内容代替数学应用;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搭建数学应用平台,或部分高职院校仅以少数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极少数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应用平台。
(三)教学与考核情况
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几乎从头讲到尾,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而高职学生本来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欠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参与度较低,导致上课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仍采用“平时+期末”的形式,闭卷考试成绩占有较大权重,缺少过程考核以及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严重的考前突击现象以及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形式化问题。
二、高职数学课程定位与培养任务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同时也要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1]。因此,高职数学课程应定位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学生后继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准备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工具性课程以及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课程[2]。具体培养任务:一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通用能力,如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二是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数学知识,为后续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内化,最终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看待问题,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3]。
三、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构建课程体系的多轨模式,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将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应用拓展模块+系列讲座”的多轨模式,见图1。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为其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提高广阔空间。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为数学共性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重在基本数学素质与能力培养;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专业需求建立有效保障,重在数学工具性的训练;应用拓展模块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创建了载体,为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实践机会;数学系列讲座内容为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数学发现、数学最新成果、数学应用范围等方面提供了平台。各课程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科学链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相互提高。
在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中,施行分层次教学,即按学生不同的基础水平重新进行编班。不同层次的班级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各类生源的基础水平。
(二)将专业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由于数学教师不熟悉专业,专业课教师也不清楚数学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案例的搜集与提炼是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数学教师去了解专业,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专门研究专业课程,甚至和所教专业班级一起听专业课。力争做到对于同样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讲授。例如,在讲导数概念部分,对于机械类专业介绍曲率,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介绍边际与弹性;讲矩阵时对于计算机专业介绍图形变换,对于信息类专业会介绍编码与密码。总之,专业案例的引入既能提前让学生接触到专业,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的实践项目
为增加可操作性,提高实践效果,把应用能力培养分成了以下三个层次。
基础实践项目——“大学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科技實践活动。该项目是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周的数学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先将参赛题目进行发布和必要的解读,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和实际问题实践。目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连续开展了四届数学实践活动周,得到了师生的普遍好评。
提高实践项目——导师制项目课程。通过基础实践项目的实施,将有一定实践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吸纳到导师团队,由导师对数学应用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进行系统讲解,提高应用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项目——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践,遴选表现突出的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集训,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拔尖培养。
(四)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以问题驱动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为实施形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原则。
2.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4]。教,即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即学生对教师所教知识通过思考、分组讨论、练习等形式消化吸收,也包括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做,即通过数学实验增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级数概念”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芝诺悖论所包含的无穷思想,从而引出级数的概念。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分组讨论,给出初步的结果,教师进行一定的提示与总结,各小组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结果。
3.开展课外辅导与培训,拓展课堂教学
一是要求每个教学班级建立班级QQ群,将辅导从课上延伸到课外,从教室延伸到网络。群里共享教师的教案、PPT、微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便捷。二是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导师制项目课程”“虚拟创新班”为重要载体,指导培训学生参与各类竞赛,让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实现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内容综合化
在考核方式上改变单一的“笔试+平时=总评”的传统考核方式,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考核评价方式,在平时布置课后大作业,如小组讨论题、小论文、课程实践等,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即“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单元讨论题+数学实践活动+笔试=总评”。在考核内容上压缩运算技巧、理论推导内容比例,增加应用实践内容比例。
高职数学教育最终应该落实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来,“强基础、提能力、增素质”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总体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应用与实践的同时不能忽略数学知识对人的逻辑思维训练和数学文化的熏陶,正如李大潜院士所说“不可将所有的概念或命题之前都机械地装上一个数学建模的实例,把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变成处处用不同的数学模型驱动的支离破碎的大杂烩”[5],应努力做到把数学应用的意识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
[2]徐小丽.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12.
[3]乐彩珠.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的改革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6(9):34-35.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号.
[5]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