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晓燕
摘 要 “互联网+”产业发展新形态对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围绕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创新创业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的重构,形成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校企协同;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20-04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新要求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加速运用,重塑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互联网+”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开放式、跨行业、协同化、融合化创新将成为新业态发展主流。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的物联网发展模式,物联网和行业用户紧密结合,行业应用快速拓展。物联网技术运用从原来以第三产业为主到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特别是服务于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
江苏是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产业高地,2015年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关于加快互联网经济的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物联网等产业,构建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体系,到2017年量化融合指数达到95[1];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引领全国物联网发展。截至2015年底,无锡市物联网企业已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2015年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2658亿元。
(二)物联网人才培养新要求
目前国内设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00多所,江苏省有20多所。物联网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物联网技术培养,另一类是根据学校的行业特色侧重于某一行业应用技术技能的培养。
在“互联网+”产业发展及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持续推进“两个融合、两个创新”,即互联网新技术与现代制造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果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创新。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物联网技术层面的知识、能力,也要对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典型行业进行创新,如物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智慧农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物流、物联网智慧校园等的创新应用进行选择性拓展及个性化培养,还要贯穿融合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专业与产业发展联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2],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行业应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培养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
二、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产教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是指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跨越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疆域,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要实现“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行业应用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将物联网技术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需要推动产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密切政产学研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关键是要进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与创新。
(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重构问题
按照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新形态的人才成长成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各环节的重构。一是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要求,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构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定位。二是重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物联网典型项目为依托将核心课程贯通;设置跨专业、跨院系的物联网行业应用选修模块;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是重构实践体系。校企共同建设或升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成专业群共享的物联网融合创新应用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也促进平台的开放共享。四是重构师资结构。重构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不断提升本专业知识技能,侧重于精通某一典型行业的应用,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提升教师培养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的能力。五是重构创新创业实践。以多种载体、多样形式、多方参与,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三、校企协同培养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
(一)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运行机制
平台共建。采用校企混合投入的方式共建物联网融合创新实训平台,根据建设需要分年度、分阶段投入相关技术设备,确保平台能跟踪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设备。平台引入合作企业运行的流程、规范和制度,引入合作企业的运营服务体系,打造融教学、科研与服务一体化的綜合基地。
管理同担。参照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形成管理同担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由校企联合参与的“物联网专业群管理委员会”。对资产管理、人员聘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问题进行决策,不断优化和完善专业群建设与管理、师资互聘、嵌入式人才培养等系列制度,共商校企共同发展之策。
人才共育。企业提出最新岗位需求和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研讨,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开发集职业素养、技能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建立教学标准及考核标准,不断更新教学项目与内容。
师资混编。建立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实行“双专业负责人”制,由校、企专家共同担任专业负责人;实行“互兼互聘制”,学校聘请合作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成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合作企业聘请学院专业教师担任研发主管、研发工程师,实现双方的“身份互认、角色互通”。
资源互助。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对接互补。将合作企业研发项目引入学校创新工作室,将企业项目转化为学校教學项目,将合作企业职业素养培训、人才认证资源引入学校,共同开展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
文化交融。将学校的文化积淀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传承、技术研发、团队建设等经验从表层的“主动贴近”到深层的“相互交融”。在专业群构建和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入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举办就业讲座和创业论坛,讲述生动鲜活的创业案例,分享新信息、新技术、新发展。
协同创新。通过搭建高水平的物联网融合创新实训平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从而构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与企业商定协同创新项目,在现有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解决协同创新项目的难点,如人力资源的薪酬等问题,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学生构成协同创新的主体,在完成创新科研项目的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
利益共享。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运行机制;充分考虑共建企业的利益诉求,通过制度设计,明确出资人的权利、义务和报酬,规定多元投资形成的教育资产增值部分的处置方式。按照目标达成要求及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的投入比例,实现利益共享。
(二)确立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即以联网技术层面的知识、能力为核心,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典型行业的技术应用创新为拓展,贯穿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
(三)构建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物联网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强化核心能力、职业变迁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突破既有的教育教学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设立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相叠加的“专业+”平台和学习要求。
以三年制高职为基本学制,打通物联网专业群平台课程,分设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物联网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能交通等典型的行业应用领域,增设15个左右拓展专业模块,每个模块10~16学分。每个学生除主修一个主干专业外,必须选择性学习一个拓展专业。主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物联网技术核心专业能力,拓展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能力。跨院系、跨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复合专业方向、复合课程设置、复合能力结构、复合资格证书,从专业、课程、学分到考核方式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2.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按照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动态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群,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建设和推广应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由行业企业专家、杰出校友担任主讲人,面向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前沿技术、创业基础等必修和选修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及大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对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要求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按照培养具有竞争力的职场新人的要求,突出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
(四)实施以典型项目为主线的项目教学改革
1. 设立以典型项目贯通的核心课程体系
选择能够基本覆盖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对应核心岗位主要技术技能要求的“物联网智慧城市”典型项目,逐层精细化拆解项目、归集知识点,转换成教学项目,形成项目化课程,架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开展项目教学改革
在学习借鉴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逐学期、逐模块学习有机分解在各个专业课程内的物联网典型项目,按照“教师指导(选题)—学生汇报(开题)—项目实施(执行)—项目成果汇报(结题)”组织实施,促进所有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共享知识、传播知识与总结知识等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运用创造思维教学,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
(五)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
按照“基础平台+应用子集”物联网发展模式,按照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层面,分别建设“物联网关键技术”“网络工程与安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等基础平台;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建设 “物联网智慧城市实训平台”“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平台”“物联网技术展示与体验互动平台”等应用子集平台;建设贯通线上线下学习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物联网创新工作室”。实训平台以各主体投入界定产权,按照现代企业经营制度进行企业化运行管理,通过创新实训平台运行机制来实现校企共赢。
(六)打造具有物联网融合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
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双方的文化渗透与团队融合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由合作企业选派具有一定资质的优秀技术、管理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进行一对一帮扶提高,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最新项目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在专任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教学专项能力,专任教师则在结对过程中提升实践经验、实战能力。
注重教师物联网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切入点,让教师以技术人员身份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中,感受物联网行业的技术氛围和企业文化,及时更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突出重点突破,组建物联网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科技创新团队,承担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大型企业委托项目、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并将研发成果产业化,通过产学研密切结合,提升教师物联网行业应用能力和水平。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在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行业企业锻炼中将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作为重要内容;选派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参加专门培训、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构思和设计,聘请知名专家、杰出校友、企业家等承担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任务。
(七)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
开设物联网创新实验班,实行小班教学,优配校企双导师,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教学及工学交替。组建物联网专业工作室,导师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担任。选拔有一定专业特长及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学生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在工作室参与导师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工作。
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纳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内容中,实行学分互换制度。鼓励学生建设小微创业基地、孵化创新项目、发表创新论文、申请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等,使创新创业成果进一步显化。
建立学生管理云平台,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独立档案,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为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平台,对学生技术水平、性格发展和职业倾向等多个维度提供专业测试和评估。
参 考 文 献
[1]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互联网经济的意见[Z].苏发[2015]13号,2015-04-2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
[3]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