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研究

2017-03-04 20:31李学书
职教论坛 2016年33期
关键词:老年大学老年教育

摘 要:课程开发和设置是老年教育核心环节,其适切性是指课程开发和设置与老年学员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主要涉及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它关系到老年教育目的的达成,直接影响到老年学员的参与积极性,以及老年教育成效达成。因此,老年教育目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和课程实施成效成为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的重要表征。为了全面提高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必须将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保持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间的张力,在关注课程适应性同时关照课程的引导性,深化传统课程改革,不断进行课程创新,形成特色课程系列,从而提高课程适切程度。

关键词: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老年大学

作者简介:李学书(1975-),男,安徽颍上人,上海开放大学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和创新研究”(编号:14YS143),主持人:李学书。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45-06

在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承载老年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其开发和设计是老年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和核心环节,适切的课程对提高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及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整个老年教育活动的质量与生命力。本文将从我国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的内涵和特点、老年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适切性的表征以及提高课程适切性和创新对策三个方面加以闡释,以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重要性的认识,为老年教育课程规范和发展提供理性的思考。

一、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内涵和特征

我国老年教育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发达城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课程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鉴于课程适切性是一项重要却很复杂的研究主题,目前对其内涵和应用方面还没有引起重视并形成共识。在汉语语境中,适切指适合贴切,适切性是指某事物与其所处环境中诸多因素的相关程度,通常表现为适当、恰当或适合需要等方面的特征。在教育学视域中,适切性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运动。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教育与课程的适切性问题[1]。凯勒(Keller)认为适切性是“学生对于他们被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否满足他们自身的个人需求、个人目标或职业生活目标的看法”[2]。可见,在凯勒看来课程适切性是指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适切程度。豪夫斯坦(Hofstein)等人在长期对科学和技术应用对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问题影响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课程适切性是指课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由此看来,课程适切性是表述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适切程度的术语。

布鲁贝克曾认为:“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 都必须对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做些深入的分析。让我们先从课程的选择开始,因为学生对课程‘适切性的呼声之强已使得课程的选择在过去十年中变得特别重要。当人们提出了下列问题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对谁、对什么或多长时间是适切的?适切性的对象是学生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是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还是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善?此外,适切性的对象是短暂的现时,还是长期的未来?”[4]布鲁贝克的观点强调了课程适切性内涵的丰富性及其研究的复杂性,同时强调课程适切性对象及其相关过程要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要求选择的内容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同时相应目标要切合当今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另外,从课程视角来看,老年教育课程的适切性表达了社会及个人对课程功能的某种期望,是指相应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内容等符合社会、文化及个人某些方面发展需要的性质。由此看来,老年教育课程的适切性也可以从课程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的四个方面来理解。

从课程选择的角度看,适切性强调课程是否符合老年群体提升生命质量需要,老年人对选择开发和设置课程的适应程度如何;从课程组织角度来看,适切性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将选择出来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材料合理地组织成课程,并加以科学地安排,主要涉及学科整合及渗透、课程的等级制与跨学科问题,以及在不同的老年教育形式及专业中各种课程组织的方式等;从课程结构视角来说,适切性主要涉及各种课程比例,重点是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的比例应恰当协调,组织与结构合理是课程适切性的内在要求;从课程内容角度来说,适切性要求课程内容要根据老年人需求,最大程度实现教育的目标,相应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教育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因此老年教育课程的这四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欠缺与不足都会影响课程整体的适切性。

上述对适切性内涵、对象及其适切内容的探讨可以发现,“课程适切性”中的“适切”具有指向性,指向不同对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尽管不同研究者对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的内涵没有一致的共识,但是众多结论也彰显其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的时间与主体两个方面的重要特点,即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是不断发展的,具有价值取向性。这两个特点梳理有助于批判性地审视和评价老年教育课程开发和开设。

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意味着相应课程具有历史的变动性,毕竟不同历史时期老年人及其教育课程与需求紧密联系,但需求有近期和远期之分。课程适切性因而既与现实需求相联系,又与潜在问题相纠葛。因此,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自然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课程适切的需求和侧重不同,出现特征差异也很大。例如,上海老年大学在课程框架形成阶段(1985-1990年),课程的适切对象的主体是老干部,课程内容主要以传统知识性和老年人生活现实性相结合,以便满足他们的康乐需求;在课程开发精细阶段(1991-1995年),课程适切对象扩大到多元化老年人群,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考虑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开发的突破阶段(1996-1999年),老年教育课程适切对象更广泛,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了满足他们对现代生活方式和高雅生活品味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开发新层次阶段(2000年至今),以高科技为载体的课程逐步细化和专业化,不但量大而且更迭频繁,以便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需求[5]。由此可以看出,在探讨课程适切性时,我们不仅仅应关注当前社会和老年人的需求,也应该对未来社会对他们发展的需求加以考虑,适切的老年教育课程应是现实性和前瞻性统一。

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具有价值取向性,如课程的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源于单一持久的课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老年教育课程的功能也表现为个体性发展功能、集体性发展功能、差异性发展功能和和谐性发展功能等。高适切性课程是诸多流派和类型的课程观并存或整合的结果。而这些价值取向中最主要体现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和功能。同时,适切性是一种主观判断,涉及到一个命题:谁对谁的适切,也即适切性包含应对主客体范畴内的行为和判断。在讨论老年教育课程的适切性时,就意味着主体是适切的课程,而暗含适切的客体则是老年人群体,即适切对象。在老年教育的主客体系统中,作为主体的课程适切于作为客体的老年人群体的需求是这一系统努力的方向,而主体如何适切于客体就直接指向了谁来决定适切性。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适切的内容和方式如同适切的需求一样都不是客观的,而是由第三方来决定的。在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研究中,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谁来决定哪些内容是适切的”。实践证明,不同课程内容由不同的第三方决定,才能保证课程的适切性。事实上,道德研究者们认为适切的老年教育课程决策是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作出的;情境研究者认为适切的老年教育课程应该能够整合老年教育与其他学科和人类活动及相应的经验;哲学和认识论研究者认为适切的老年教育课程应该是呈现一种与所感知到的现实相一致的科学;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老年教育课程应适切于老年人群体。真正适切的课程应该兼顾不同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二、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性的表征

在發达城市老年大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适切主要是指贴切和适合老年人各方面需求,而对其描述则常用“高低”来表示适切性的程度:老年教育课程一点不符合某种需要,无适切性;部分符合某种需要,适切性低;完全符合某种需要,适切性最高。但鉴于课程适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主观判断,因此对其测量必须秉持理性和量化相结合方法加以描述和表征。

(一)课程开发与教育目的的适切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规定,因此老年教育目的决定和规定老年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开设。通常意义上说老年教育目的就是通过相应的适切课程学习满足老年人个体自主选定学习需求,并引导这一特殊群体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现代老人[6]。就老年个体来说,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很少,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颐养康乐的生活,追求有为的境界,进而完善人生,提高生命质量,享受生命幸福。这一规定是老年教育终极目的和现实目的的统一,是老年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是多层次价值选择的统一,从而要求老年教育课程必须做到:第一,普及与提高的兼顾,因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对生活追求和品位差异大,因此课程开设应该兼顾知识层次的深浅,对进取有为、学习能力强只有开设提高性课程,对一般老年人来说主要是普及性课程为主;第二,知识与技能必须统筹,因为老年学员的学习是去功利性,大部分是为了健康快乐,因此普及一些医疗健康、安全等生活常识方面的知识非常必要,同时,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应该教给他们一些适应新时代生活的技能,如电脑操作、钢琴演奏等技能可以陶冶情操;第三,智育与德育统一,因为老年教育目的是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的整合,就个体目的而言开阔视野,提升情怀和境界是老年学员的普遍的个体追求,老年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而老年教育社会目的要求引导老年学员参与社会,积极有为,因此必须将智育和德育课程统一起来。

以此来关照我国老年教育课程发展,可以发现目前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现象,选择性小但应变性比较大,因而有些学校对某些课程缺乏调查论证,对老年学员需求掌握还不够全面,对老年教育教育目的和性质、任务认识不到位,忽略老年教育的终身教育属性,课程目标发生偏离;或是准备、宣传不够,为了适应一部分老人的一时之需,未加认真准备仓促上阵,以至于开班甚少;目前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定和标准,发达城市老年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各行其是,甚至出现因人、因费用开课和开班,更不敢奢谈课程的层次性和创新性,这样不利于老年机与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老年人参与积极性

老年教育课程参与的积极性高低表征着课程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也说明课程适合老年群体的需求的程度。有关数据证明,老年人对课程兴趣相对集中,对课程类别的选择趋向性明显。老年大学协会调查显示,5种专业各课程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占参与课程学习人数的57%,这五类专业课程分别是:选择书画专业课程的学员占14.27%,舞蹈占12.8%,西医保健卫生占12.23%,声乐占12.15%,计算机科学占5.69%[7]。就整个老年教育课程结构而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为老年学员提供现代社会应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自身适应社会能力和生活质量,彰显他们的生命价值。

就目前我国老年教育课程体系而言,参与人数众多的热门课程已经形成,经久不衰的课程逐渐形成特色。数据显示我国老年大学普遍开设较为集中的课程还有文史、英语、钢琴、太极拳、民族乐器、摄影摄像、戏曲、健身操、电子琴、烹饪等学科课程。但书画、医学保健、声乐器乐等从老年教育办学之初就开设至今,人数仍然较多,成为重点课程。调查还显示趋向高科技、高品味的新课程,如互联网技术、西洋乐器、旅游文化、健身操和瑜伽等,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衍生出的一系列专业和课程体现了老年学员对渗透现代科技知识课程的需求在增加,毕竟老年学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那些高品味、高附加值以及时尚健身和颐养方法等追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时代的变迁,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一些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冷遇,甚至因为参与人数的下降而逐渐被淘汰,如缝纫、裁剪等;还有一些课程,如钩编、布雕等因不适应老年学员的生命体征,也逐渐由热变冷。

整体来说,我国老年教育课程发展速度较慢,且主要以健身、保健、休闲类的为主,如健身操、绘画舞蹈以及生活知识和时事新闻等,而退休前的准备教育、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死亡教育以及社会参与课程空缺,这与我国老年学员异质性强、需求多样化形成鲜明对比。课程形式主要是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各样“活动课”,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有助于改善老年学员身心健康,但也反映了我国老年教育课程体系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现实[8]。与国外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课程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三)实施成效与课程适切性

课程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实施成效,课程实施效果是课程适切的主要见证。实践中课程实施成效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是课程开发和设置的完善度。这意味着老年教育课程设计要科学,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以人为本和老年教育目的和宗旨;要具有创新性,能够与时俱进,符合老年学员对新生活追求的需求,不断创造品牌专业和经典课程;要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增加老年学员的选择性,满足不同老年学员的不同需求和品位;同时要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增加课程内容弹性,确保和老年学员知识水平的适切,满足他们发展阶段的需求。其次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老年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老年教育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被动实施课程计划,成为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应该主动在教学中不断对课程目标、方法、组织等进行调整。另外,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将课程适应需要和积极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课程配套,进行创生性课程实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层次老年学员需求,同时应该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多方面功能,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更新观念,促进老年学员继续社会化。再次是老年教育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这里主要是指课程实施外部条件和相应环境。老年教育行政部门与办学机构要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强化课程和师资管理,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方案设计,提供课程实施材料和指导等。

以此来关照我国老年教育课程,可以发现,部分老年大学课程开发和设置比较混乱,没有体现层次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大部分学校没有统一教材,编撰不科学且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定位不当,多数办学者倾向于将老年教育课程开成课程超市,从生活实用技能到文学艺术和高科技,从书法绘画到文化娱乐,从时事政治到身心保健,以便适应老年学员的需求。但鉴于我国老年教育资源有限,出现一些专业课程一座难求,半夜排队报名,以及一些专业开班和选修学员较少现象并存问题。另外,作为课程实施重要途径的课堂教学目前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规范化,而“表演式”、“论坛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尽管更适合老年人的特点,但鉴于认识和条件所限,目前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影响了课程适切程度。

三、发达城市老年大学课程适切提升策略

课程事关老年教育目的和宗旨的实现,提高老年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和增强实施效果既是课程适切性的目的也是适切性的归宿,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其适切程度。

(一)兼顾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老年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因此老年教育秉持以老年人为本的办学宗旨,课程设计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关怀老人,服务社会”的原则基础上。这就要求课程开发与设计者必须分析现代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社会发展的境遇,把握当代老年学员的现实的素质基础和学习需求,研究当代社会老年学员的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按需开发和设置课程是对老年学员平等受教育权的尊重,因此首先应该掌握老年学员当下和潜在学习需求,把握好社会发展对他们素质要求,以便提高课程适切性。事实上,那些愿意到老年机构继续求学的老年人都是对生活和社会充满热爱,同时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人,他们希望通过接受再教育增加信心,证实自己的能力,缩短因年龄形成的和社会生活的差距。同时可以看到我国老年学员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年龄从50岁到90岁不等,学习需求也因此差异较大,这就要求开设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从老年学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和开设课程,激发和引领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老年学员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知识和交新朋友上面,从而获得快乐,排除压力,这样课程适切性自然就高。

从社会发展对个体期许来看,老年学员有奉献社会的强烈愿望,是重要人力资源,他们对推进学习型社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课程设计应该考虑社会需求的因素,将老年学员个体颐养康乐、进取有为以及参与社会、奉献正能量有机结合起来,老年教育课程目标必须兼顾老年学员个体需求、社会生活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全面考察开发和创新意识,强化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指导老年学员做出明智选择。

(二)保持课程广度和深度之间张力

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实践中,老年大学的重要职责是使老年学员拥有其他年龄段群体平等学习权,以及与时代匹配的高质量教育。这就对课程设置的时代性、前瞻性以及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无论是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逐步扩大知识覆盖面,还是多层次、比较系统知识结构,老年教育都应该强化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保持和老年学员需求的适切。

老年学员学习需求非常广泛,为了满足老年学员普遍的学习需求,办学者就应该在课程开发和开设方面拓展思路,根据他们的发展不断更新来适应他们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为了使老年学员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和科学知识,老年大学必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覆盖面,同时通过开放式和拓展性课程促使他们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自觉开展学习。

事实上,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总是会随着视野和知识量增加而不断深化,因此必须保证课程开发和开设与时俱进,更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里的与时俱进不仅是指单一课程由浅入深的多层次,如金陵老年大學钢琴课程由钢琴初级、钢琴提高到钢琴955等,还包括不同课程不断提升层次、注重品位,并增加新课程元素等。罗炳权等认为老年学员的知识需求可以分为感受性需求和理智型需求,前者是表层性,后者是深层性的。感受性需求要求设置满足轻松愉快体验的歌舞和旅游等休闲类课程,以及满足健康需要的中西医保健等课程;而理智性课程是为了满足老年学员进取有为和提升生命质量而选择的课程。感受性课程多是活动类和实践类课程,理智类课程多是现代科技应用、书法绘画、文学历史鉴赏等[7],因此只有满足老年学员感受性和理智性需要的课程才能是适切的。

(三)关照适应性课程和引导性课程统一

认知储备理论认为,在成年期认知功能有助于保持生活独立和维持心理健康,但认知功能和感知能力会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各种记忆功能也会下降,从而减缓他们的反映速度[9]。因此老年教育课程开发应该设置适应性课程,并增加课程适应性。老化和认知支架理论则认为认知训练和相应的干预通过创建额外的神经连接,从而弥补老年人在某些领域的神经缺失,改善认知功能,增强老年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和意愿。因此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增加引导性课程。

适应性课程就是从适应自身条件和社会生活发展需求,不断满足老年人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喜好,并不断扩大知识面,更新课程设置。引导性课程就是要求课程开发和设计者坚持正确指导思想,加强对老年学员需求取向的调查,发挥课程对老年人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引导作用,促进老年教育机构课程开设朝向高质量、高品味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另外,“适应”和“引导”对老年学员来说是相对的。同一门课程对有些老年学员来说是适应性,对另外有些人来说可能是引导性,对同一老年学员来说当下是引导性,通过学习可能就变成适应性的。因此老年大学课程开设必须将引导性课程与适应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各发达城市在满足学习需求的课程开发现状具有统一性,但差异性更大,主要表现在对应课程开设班级数和学员人数占比上。如满足理智性需求的文学和历史类课程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课程在一些城市老年教育机构开班数和学员比例占一半,一些城市满足感受性需求的课程开班数和学员比例占70%[7]。这一方面体现出课程设置满足了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求老年教育课程结构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

(四)推动传统课程和创新课程互动

对老年教育而言,传统课程是指那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在学校长期稳定开设而又受欢迎的课程;创新性课程主要是指那些对传统课程深化、革新和超越的课程。有研究表明一些发达城市老年学员对传统课程知识需求一直很高,仍然保持勃勃生机,尤其是那些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的传统课程。毕竟传统课程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悠久历史,经历时代变迁的磨砺,历史跨度大,已经成为夕夕发光的瑰宝,老年学员的青睐和持久欣赏就表征着魅力所在。如书法、绘画、中医养生、古典诗词、声乐、舞蹈等。同时这些课程在实践不断吸纳新知识、新元素、新技术,与现代老人的要求保持同步,拓宽和延伸知识覆盖面,激活并焕发内在生命力。如烹饪类课程不断引进营养学知识和理念,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学习学员不仅学会了烹饪美味,学会了营养搭配、健康饮食知识以及食疗,对身心健康助益很大,同时增加生活品味,自然就提高了这些课程的适切性。

近年来,随着老年教育发展,很多老年教育办学机构不满足传统课程的更新和完善,而是根据老年学员学习需求变化,实施课程创新工程,开发和开设一些新课程,有条件的城市老年大学还将地方文化融入课程,形成特色课程。如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结合地理位置环境形成的闽南文化特征,借助于悠久的历史传承开设深受老年学员喜爱的闽南历史文化课,如闽南语班、手工艺班,形成了区域文化特色课程;在充分调查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当地家庭钢琴拥有量高的优势开设了钢琴教学班和古筝班;利用多位文化名人在此驻足讲学和写作的经历,开设了古典诗词课和写作课程,形成了历史文化特色课程;该校还利用对外开放前沿条件和开放型文化特色,开发和开设了很多开放型特色的、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英语专业课程、旅游文化课程等特色课程[10]。这些特色课程既增加适切性,同时对办学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课程适切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理性的课程开发与设置就是要积极适应他们渐新渐高、广域化的生活需求,这样必然推动加大新课程开发力度,配置更多与现代科学技术想匹配的、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的、涉及更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相应技能的课程体系。这些新课程反过来会引导老年学员更高和更新的学习需求,从而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生命质量。实践证明各个发达城市老年学员基本状况及其对感性和理性需求的变化取向與他们所处环境和境遇密切相关,准确把握课程开发趋势可以为正确课程决策提供依据,使办学机构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前瞻、引导作用,彰显课程开发现代化在促进老年教育现代化和规范化过程中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Van Aalsvoort,J.Logical Positism as a Tool to Analyse Problem of Chemistrys Lack of Relevance in Secondary School Chemisty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4(26):1151-1168.

[2]Keller,J.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J].Instructional Desgn Theories and Models: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1983(1):383-434.

[3]Hofstein,A.,Kesner,M.Industrial Chemistry and School Chemistry:Making Chemisry Studies More Releva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6,28(9):1017-1039.

[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03.

[5]郑令德,高志敏.和谐社会与老年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05-224.

[6]陆剑杰.全国第九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报告[J].学术通讯,2010(4):21-23.

[7]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课题组.中国老年教育学若干问题研究[M].银川: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3:140,146,148.

[9]李学书.中外老年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反思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4(11):45-50.

[10]Llewellyn,D.Lang,I.,Langa,K.﹠Huppert,F.(2008). Cognitive Function and Psycological Well-being: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Cohert [J].Age and Ageing,37(6):685-689.

[10]黄克歧.社区老年教育的特色课程—以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为例[J].老年大学,2014(5):12-15.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老年大学老年教育
我国近十年老年教育研究述评
引导社会参与丰富老年教育形式研究
老年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研究
浅谈老年大学的规范管理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老年大学班长队伍建设
试探老年大学教育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对老年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
老年学习活动阵地对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葫芦岛市城市人口老年教育问题调查研究及发展规划
昆明呈贡老年大学花灯教学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