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的定义、属性、理论依据,特点与功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区域发展状况研究、国外老年教育经验研究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们应加强对老年教育价值取向、多学科方法、弱势老年群体教育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开展好老年教育工作的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老年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张惠(1982-),女,四川金堂人,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农民市民化问题及有效解决路径研究”(编号:14YJA880022),主持人:何光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3-0051-06
老龄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占人口总数的8.87%[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如何解决中国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解决中国老龄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话题。为此,学术界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有学者开始研究老年教育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发现:1992-1995年篇名为“老年教育”的文章共7篇,1996-2005年共14篇,此后逐年递增,从2006-2016年10月24日关于老年教育的文章共98篇。2006-2016年硕博士论文中以“老年教育”为题目的共45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这些研究对于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拟对近十年来老年教育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此管窥我国学者关于老年教育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一、十年来老年教育研究的综述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主要对老年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国外老年教育开展情况等进行了研究。
(一)对老年教育定义、属性与理论依据的研究
1.老年教育的定义。人们对老年教育阐述得较少,普遍是从对象群体来认识的,即认为老年教育就是对老年人的教育。叶忠海延用教育定义,认为老年教育是按老年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为所属社会承认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老年特色的终身教育活动[2]。
2.老年教育属性。对此,人们存在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老年教育属于继续教育。如金璐认为,老年人有接受终身教育和学习的需要,老年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继续教育[3]。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年教育属于社会教育,如杨守吉认为,老年教育是为帮助老年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开创健康、快乐、进取、有为的晚年生活而进行的文化生活教育,属于社会教育范畴[4]。王胜子等认为,老年教育也叫第三年龄教育,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以学校、传媒为平台,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综合社会教育[5]。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最后阶段。如叶忠海认为,老年教育是从成人教育母体中发育而独立自成体系的教育,是成人教育中第三阶段教育[2]。
3.老年教育的理念。对于如何解决老龄问题,开展何种形式老年教育,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念依据。一种是健康老龄化。李双玲认为,健康老龄化以个体健康长寿为基础,重点是强调老年群体的健康长寿[6]。王胜子等认为,老年教育作为解决老龄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措施,就是要推动老年人个体健康、群体健康、社会环境健康,并使此三者协调共进、良性发展[5]。第二种是生产性老龄化。要薇介绍了国外生产性老龄化概念,即老年人从事商品生产或提供服务或者开发了生产它们的能力的任何活动,涉及就业、志愿服务、家庭援助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四种生产性活动教育[7]。第三种是积极老龄化。李双玲等以“积极的老龄观”代替“消极的老龄观”,把老年型社会不再看作社会的问题和负担,而是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老年人口是社会的财富和经济发展的资源[6]。
(二)老年教育特点、功能研究
1.老年教育特点。张维华分析了老年教育除了具有阶段教育的共性特征外,还有自身的独特性。表现为:具有接受教育的非强迫性和老年教育事业的福利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和效果评价的社会性[8]。叶忠海分析了老年教育与未成年教育的共同特性,即教育领域的社会开放性;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组织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不同的特点是:教育对象的老龄性;教育宗旨是促进积极老龄化;教育过程是学、乐、为结合整体化;教育原则是弹性和自愿性;教育模式是教与养结合一体化[2]。
2.老年教育的功能。叶忠海认为,老年教育具有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育人功能包含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一是促进老年人全面发展,二是促进其终生发展。社会功能是指老年教育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方式转型、民主法制进程、和谐社会建设、环境生态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作用[2]。王穎认为,老年教育有内部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是指对老年人自身发展而言,表现为健康保健功能、心理调适功能、观念革新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外部功能是对社会进步而言,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功能,表现为变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包袱”为“财富”;二是社会政治功能,表现为健康向上的老龄群体是社会安定、团结、发展和进步的促进力量;三是文化发展功能。老年群体的文化活动丰富社会文化发展[9]。潘澜根据老人需求调查和国外有关人的需求研究理论,指出老年教育应具有维持生命的功能、充实生命的功能、重整生命的功能和超越生命的功能[10]。
(三)我国老年教育发展历程与区域发展状况研究
1.老年教育发展历程。对于老年教育发展历程,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进行了梳理。宏观方面是老年教育整体发展历程。如王胜子等认为,老年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创立阶段,以山东建立第一所老年教育大学为标志;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的发展阶段,关于老年教育政策先后出台,全国各地老年教育协会、老年大学协会、老年教育研究会等成立和研究著作的出现;三是21世纪至今的创新阶段,老年教育纳入国家规划纲要,要办好老年大学,扩大覆盖面[5]。此外,董之鹰也曾撰文对老年教育发展历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时间段划分和特征都相似。
微观方面,有学者主要梳理了老年教育政策发展和电大(开大)老年教育发展历程。王英等认为,我国老年教育政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954年至1982年,属于老年教育政策前属期,是权利边界模糊的老年教育赋权阶段。《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权利,未明确提及老年教育。第二阶段是1983年至2010年,老年教育政策准备期。联合国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成立,《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赋予老年人“老有所学”权利。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是老年教育政策形成与选择期。先后颁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2015)》《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文件[11]。对于电大(开大)老年教育发展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80-90年代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学员组成单一、规模小,学习资源有限、形式简单。21世纪初进入探索阶段,特点是老年教育对象扩展到普通老年人,学习资源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积极发展老年远程教育。2010年至今处于发展阶段,这时期老年教育扩展到各大城市和农村,政府支持力度大,开创老年学历教育,如上海开放大学和江苏开放大学开设相关专业[12]。
2.区域老年教育状况。国内老年教育发展不均衡,学者们对不同区域老年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谢伟介绍上海宝山区社区老年教育在认识、管理、课程和师资等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13]。赵文君等分析了宁波市老年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干群公平缺失,组织分散、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14]。岳瑛通过调查天津市老年教育需求,发现老年教育需求量随物资水平、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提高和空巢家庭的增加而提高[15]。陈世林通过对全国10余省市农村女性老年教育问题开展的调查发现,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和身心状况不佳,经济和消费能力低,晚年孤独寂寞,急需教育援助[16]。王卫丽调查了河南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状况,提出相关建议[17]。马良生介绍了江苏、无锡、浙江和徐州等地开放大学办学情况,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建议[18]。此外,有学者介绍了我国澳门和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情况。如林韵薇等通过调查对比研究发现老人有外在和内在需求,要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去提高老人生活质量,注重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老年教育机构作用[19]。乐传永等论述了台湾地区终身教育政策体系构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发挥家庭、社区、高龄教育以及社教机构、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终身教育功能等路径,构建从学前儿童一直到高齡长者的终身教育体系[20]。对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发展进行梳理和解读、分析了政策发展的原因以及优缺点,并提出做好我国老年教育政策建议[21]。
(四)老年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1.老年教育的问题研究。王英等通过对国内五省市调查,从赋权增能的角度剖析了老年教育缺乏专门老年教育法的保障、教育的定位忽视老年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管理机制权责混乱、行政主导、缺乏资金保障等问题[22]。张维华认为,老年教育普及程度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教学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陈旧[8]。还有人认为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机构覆盖率低,教育内容贫乏,过度倾向于休闲娱乐内容,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23]。缺乏统一管理,对高校举办老年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现有老年教育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无法满足需求,设施不完善,办学层次和水平不高,理论研究薄弱[24]。对社区老年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立法不完备、缺乏保障,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管理不规范、教育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平衡等问题[25]。此外,刘宁等指出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单一化与功利化,内容体系构建不完善,网络教育模式开展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政策和经费保障缺失等问题[26]。
2.做好老年教育的对策研究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保障。通过加强重要性宣传、纳入政府教育体系、完善机制和配套保障等来加强各级老年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5];制定《老年教育法》,把老年教育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实现老年教育的法制化、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把老年教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统一规划、制定目标,组织实施,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设施设备和经费保障机制[8],强化老年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加大投入、加强管理[27]。
其次,整合资源,开放办学。有人提出老年教育要由封闭向开放办学转变,由单一政府办学向政府和社会等多元转变,扩大办学规模。利用高校资源促进老年教育,开设有关专业。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空中老年教育课堂,形成覆盖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学习需要[8]。创办多元化的老年教育形式,重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重要作用[23]。把老年教育重点放在社区教育[27],鼓励、吸引社会资源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发展,提高社区老年教育专业化水平[28],利用高校办老年大学的场地、设备、师资、管理和理论研究优势[4]。政府发挥政策和资金支持,激发各类办学主体的活力;将老年教育专业设置交办高师院校辅之以医院共同实施[29]。
再次,以人为本,服务全体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学习意愿,保障其接受教育权利;找回生命价值,提升社会参与的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拓展人际网络;挖掘潜力,增强社会参与的信心[6]。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根据身心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强调人性化管理,发挥其主体性[5]。拓宽“发展性”老年教育内容,做好退休准备教育、职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死亡教育;创新“综合型”老年教育方法,整合课堂教学、电视广播教学、网络教育[23]。教育的重点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转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的老年教育,扩展到基层成为大众化教育或称草根教育[27]。
(五)对国外老年教育的研究
1.国外老年教育研究的概况。对国外老年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运用比较研究法从单一国家和多国比较的角度介绍了发达国家老年教育发展状况、典型特点及启示。其中,单一国家研究比多国比较研究稍多。英国是最早支持和关注老年继续教育的国家,因而对英国的研究相对其他国家要多一些。有五位学者介绍了英国老年教育经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介绍了英国老年教育的三大办学主体及办学形式,重点介绍了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30];对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有:李洁介绍了美国老年立法的发展和特点[31];张一晓介绍了美国老年教育经历了萌生,休闲娱乐、以老人为本、终身教育四个阶段,同时分析了美国老年教育机构和开展的项目[32]。杜智萍介绍了日本为建成终身学习社会,老年教育的实施模式[33];张晓霏介绍了日本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办学形式[34]。俞可介绍了德国“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兴起和发展,指出大学应兼顾社会性和学术性功能[35]。刘静介绍了韩国老年教育办学特点、课程设置、制度保障和从业人员培养[36];刘洪林介绍了丹麦通过健全法律等措施来保障老年教育发展的做法[37]。对多国老年教育的比较研究较少,仅4篇文章。如,黄燕东、姚先国主要从法美英三国在老年教育资源组织模式方面的典型实践进行比较,梳理了经验和做法[38]。此外,他们还从多国对老年教育资源组织模式中总结出5种典型范式,分别是:共享高等院校模式、政府集权模式、社区服务模式、自治自助模式和非营利的企业模式。王英对中外老年教育在理论取向、基本模式、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39]。
2.国外老年教育的特点。价值取向上注重社会参与。如王英认为,国外老年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理论基础是赋权理论、福利理论和自我发展理论[39]。立法保障。如美国在《职业教育法》《成人教育法》和《终身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了老年教育相关内容,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31]。丹麦在20世纪60年代出台老年关怀政策,颁布《成人教育法》《农村老年教育法》等多种措施来保障老年教育尤其是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为所有老人提供一视同仁的免费服务[37]。教育机构多元化。美国鼓励社会兴办成人教育,有三种机构:各类型学校、负责老年活动的非盈利性机构和盈利性机构等[31]。王旭介绍了英国有开放大学、地方当局是老年教育和第三年龄大学三种类型机构[30];宋其辉认为英国除了上述三类还有高等教育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业余就读,非学历继续教育,非注册旁听和为社区教育提供教师和场地支持的形式[40]。日本有从实体和网络两方面的老年教育服务,也有人将其分为设施利用型和媒介利用型[33]。实体主要包含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等公共机构,以及民间团体等实施的形态[34]。网络学习方面,指利用通讯媒体进行函授教育的形态。韩国办学主体呈“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特点,主要有老年教室(老年大学)、老年福祉馆和社会福祉馆、大学附属终身教育院等[36]。学习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内容体现了以休闲娱乐、增强体质为主,辅之以艺术、科技信息,使老人增强体质、认识生命规律、了解社会发展。内容设置分水平层次,包括普通班、提高班与研究班供选择。学习形式多样,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40]。日本以讲授为主,讨论、考察、聚会交流为辅[34]。此外,还体现了无入学门槛和毕业要求,收费也低廉,资金以财政拔款为主,有的国家全免费。
二、对我国近十年来老年教育研究的思考
(一)我国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
1.老年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有十多年的时间,老龄化问题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为解决老龄化问题而产生的老年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学习型社会和終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必然,作为一种新生教育形式,老年教育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正把研究的目光从对未成年人、成人教育的研究转向老年人群体。这一转变,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表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也为老年教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基础。
2.研究内容逐渐丰富,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的研究面较广,涉及到了老年教育领域中大多数问题。如对老年教育的定义、属性、理论依据,特点与功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区域发展研究、国外老年教育经验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工作。同时,研究的高度不断提升,视野不断拓展。从最初对怎么应对老龄化问题,如何开展老年教育的研究(如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探讨),发展到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看待该问题,提倡要构建从婴儿到老年的终身教育体系;从最初把老人看作社会的包袱和问题,到把老人看作社会的智慧和财富,把解决该社会问题转向维护老年人口社会权益,提高生命质量,满足学习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老年学学科专业的高度去研究,这就有利于把老年教育的研究引向全面和深入。
3.学者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老年教育性质属于继续教育、社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生产老龄化理念,分析了老年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要进行区分,其特点应是非强迫性、福利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等;也比较准确的分析了我国老年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革对策。比如,提出要加强立法保障、规范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公益性;开放办学形式,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重视社会教育和远程教育;教育对象应是全体老年人,根据不同老年群体需求,设置不同类型课程和安排不同教学形式,灵活安排。这些建议对完善我国老年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人们对老年教育的研究在取得了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
1.研究的成果不够多,整体研究水平不够高。相对其他阶段教育来说,学术界对老年教育研究的成果较为薄弱,大多是宏观层面的论述,还缺乏深刻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某些领域甚至还处于研究空白状态。这种状况说明人们对老年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研究成果不多和水平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前社会价值取向上存在强烈功利主义倾向,注重“前端教育”,不注重“后端教育”,注重人对社会的生产和贡献,而生产能力减弱时,其价值却被忽视。表现为人们对老龄化社会问题关注较多,对于老年人口的教育权利和需求研究较少。事实上,老年教育既有其他阶段教育的共性,因所处的年龄阶段不一样,也有其独特性。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及不同群体老人,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老人等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盼,从而做好教育和关爱工作,构建更为和谐和温情的社会。
2.研究的视角不够广,缺乏多学科视角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大多研究成果局限在教育学领域,缺乏多学科视角解读老年教育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实际上,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可用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老年教育的对象是老龄人群,他们与其他阶段人群的身心特点有很大差异,应加强心理学角度研究;老年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规范化的管理,可用加强管理学视角的研究;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本质属性等问题,应从哲学视角去研究……。此外,已有成果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思辨多,调查研究、个案研究、比较研究、量化研究也较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年教育是指各类高等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社会和老年群体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和指导老年学习者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以提高生命质量的非学历教育。老年教育既属社会教育,又属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范畴,其最大特点是无门槛、开放性、福利性和灵活性,它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化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老年教育问题涉及多方面、多学科,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地方还很多,学术界还需不断为此献言献策。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www.gov.cn/test/2012-04/20/content_21
18413.htm.
[2]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2.
[3]金璐.高等教育与老年教育的关系刍议[J].成人教育,2008(8):50.
[4]杨守吉.高等院校老年教育规范化办学的示范作用研究[J].教育探索,2011(9):97.
[5]王胜子,韩俊江.关于我国老年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121.
[6]李双玲,周志毅.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
[7]要薇.基于生产性老龄化的老年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81.
[8]张维华.和谐社会视野下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8(3):33.
[9]王颖.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J].成人教育,2007(9):62-63.
[10]潘澜.我国老年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机制新探[J].成人教育,2010(2):79.
[11]王英,王小波.中国老年福利的“新常态”:老年教育的社会政策化[J].宁夏社会科学,2015(11):67.
[12]《全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远程教育课题组.全国电大系统老年教育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5(9):61.
[13]谢伟.上海市社区老年教育研究——以宝山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50.
[14]赵文君,卢筱媚.老年教育公平的缺失与回归——基于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发展的个案分析[J].职教论坛,2015(6):64.
[15]岳瑛.老年教育需求量及潜在需求量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0):4609.
[16]陈世林.论老年教育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4(7):155-156.
[17]王卫丽.河南省农村老年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老年教育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5:3.
[18]马良生.探索远程教育服务老年人群新模式——开放大学发展老年教育的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9):75.
[19]林韵薇.澳门理工学院长者书院与澳门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1(3):59.
[20]乐传永,夏现伟.台湾地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脉络、发展路径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2):3.
[21]王戈.台湾地区老年教育政策發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10.
[22]王英,谭琳.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J].人口学刊,2011(1):33-34.
[23]孙立新,罗彤彤.困境与出路: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4(6):30.
[24]王祥义.老龄化社会中高等院校对老年教育的推动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89.
[25]刘明永.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老年教育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9):6.
[26]刘宁,陆静.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60-61.
[27]杨庆芳,邬沧萍.老年教育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可或缺的[J].兰州学刊2014(1):72.
[28]王英.社区老年教育问题研究:社区社会工作视角的分析[J].成人教育,2009(2):45.
[29]高长海.师范院校设置“老年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和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14(10):63.
[30]迟宝策.英国老年教育研究——以第三年龄大学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5.
[31]李洁.美国老年教育立法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9-82.
[32]张一晓.美国老年教育之演进[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8-19.
[33]杜智萍.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日本的经验和启示[J].成人教育,2006(12):93-94.
[34]张晓霏.终身教育视野下的日本老年教育[J].成人教育,2010(9):93.
[35]俞可.论德国“大学向老年人开放”运动[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8.
[36]刘静.韩国老年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5(1):84.
[37]刘洪林.丹麦农村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5(11):92.
[38]黄燕东、姚先国.老年教育典型范式的国际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12):79.
[39]王英.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1):201.
[40]宋其辉.英国老年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82.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