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英萍
[摘要]长期以来,“难”“没意思”“做不完的习题”已被学生理解为数学的典型特征。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厌烦数学,数学很难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纯形式化的数学教学已让“数学教育”的功能随之消失。现象的背后,我们需要思考和追问:我们的教学是否切实关注了学生精神世界中对现實的理解程度?我们给予的是否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数学?数学是否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
[关键词]理解;尊重;引导参与;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8-009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除了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这样数学将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为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的本身决定了数学的抽象性和精确性,但抽象不等同于枯燥乏味,数学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需要对数学的特点有着更具体、更鲜活、更有意蕴的理解,只有准确地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把握,实现“数学”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数学的魅力课堂呢?
一、基于儿童立场激发学习兴趣
1.读懂学生,立足于儿童的已知、已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网络、电视以及书刊……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渠道,现在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往往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案例: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角的度量”。
师:(出示第一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玩过吗?
师:(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想玩哪个?
(生大多选择第二个,师出示第三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学生先说“第三个”,然后大多数又改成选“第二个”。)
师:为什么又改选第二个呢?
生:第三个滑梯坡度太大了。
师:这三个滑梯都有哪些地方不同呢?
生:三个滑梯有高有矮。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的倾斜得小,有的倾斜得大。
师:你们说的都很对。我们只用眼睛观察就可以看出,每一个滑梯都有一个倾斜度对吧,那么数学中我们把这个“倾斜度”称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的角度到底有什么不同。
(教师将滑梯的三个角分别画在黑板上。)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师:看来大家都有很仔细地观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对于一个滑梯来说,到底多大的角度合适呢?这就要求我们一起用一种方法来测量角的大小,即角度的大小。
这节课的精妙之处在于教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三个滑梯,但是这三个滑梯之中却有两个是我们生活中没有的,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没有那两种滑梯呢?学生开始积极地思考,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由选第三个又改为第二个滑梯时。说明学生已经感受到角的大小——角度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正好切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迫使学生自己去积极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案,运用已知的知识进行思考,初步了解了角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了对数学学习的良好体验。
2.尊重学生,关注儿童的想法和需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想法和需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过程中传授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案例:在教学三年级的“认识小数”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读写法、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当基本的教学目标都已经达成时,笔者突然想起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认识百分数”一课。于是灵机一动,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撇开课前想好的几个问题,问道:“关于小数,你还有什么疑问?”没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一问,竟激发起了学生浓烈的兴趣。“是不是所有小数的小数部分都是一位数字?”“小数是谁发明的?”“小数和整数、分数有什么联系?”“是不是小数都比整数小?”“小数点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会出现小数?”“小数有加法吗?”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让笔者始料未及。不可否认,这其中有许多问题也正是教学所需要的。笔者暗自高兴,随即说道:“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教师要将普通的讲授课变成解决学生问题的答疑解惑课,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提问——解答——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授方式,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迎合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给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充满自由、轻松、民主的氛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3.理解宽容,尊重并利用个体的差异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毫无激情的行程。”学生是有差异的,可贵的是教师要能够善待差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理解、尊重,注重激励性的评价,评价要紧扣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激活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的推进器;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资源,并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利用资源,巧妙引导、智慧点化、生成精彩。
案例:一次听“认识两位数”一课,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1)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0的数是( );
(2)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9的数是( );
(3)十位上是( ),个位上是( )的数是( )。
师:前两个问题大家都很快给出了答案,那么第三个问题呢?
生:随便填什么数都可以。
师:那么你们自己试一下,看看能有多少种答案。
生1:(很迅速地给出答案)99个。
师:那你能跟老师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吗?
生1:因为两位数中最大的就是99,所以有99个。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两个方框,分别代表十位和个位。)
生2:老师,他说的好像不对。十位数如果是零的话,就不对了。
师:那么谁能说说这两个方框中到底能填入多少组数字呢?生3:应该从10开始,一直写到99,一共有90个。
当教师将抽象的文字说明变成形象的两个方框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马上就开始了重新思考,这个简单动作充分证明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自己给出的答案,由自己推翻,进行再探索,这才是数学教学最需要的教学方式,也是最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行为。
课堂上需要有不同的声音。异样的火花才能闪现出课堂的精彩。有些时候,学生甚至会出现一些错误,但这些“小插曲”可以显现出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学生在建构知识和建构体系中的障碍,教师要巧妙利用,充分挖掘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内涵,化错误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化错误为教师教学的智慧,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科学组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数学教学需要着力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活动?数学教学需要展开各式各样的数学活动,其中,既有外显行为的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儿童的天性是喜歡探究的,所以,精心设计并科学组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学生在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发展思维。
案例:一次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笔者先出示了教材的问题情境。
1.引导
师:观察所带的罐头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商标纸在罐头的侧面上,是一个曲面。
生2:它们的底面周长相等,高也相等。
师:这样一个曲面,你有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生: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根据以前推导圆的周长的方法。可以把商标纸剪开,摆平。
2.探究
师:同桌相互合作。动手实践。思考:剪出来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生1:我把商标纸“竖直”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宽就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可以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追问:把商标纸“竖直”剪开,也就是沿圆柱的……剪开?(高)
生2:我把商标纸沿高剪开,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横着的边长相当于……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有个别学生跃跃欲试。)
生3:我把商标纸沿斜线剪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
3.总结归纳(略)
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圆柱侧面积的公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经历了既有外显的“剪开”的行为操作又有内隐的思维层面操作的探究活动。在探索与交流中逐步建构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而且这种发现最深刻。“做中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本来枯燥的学生知识更儿童化、更生活化,将生活中和数学知识相关的现象引入课堂。数学家康托儿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数学中的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再现生活中的道理,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的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编辑:朱泽玲)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