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华
摘 要: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会伴随终身,对人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教育阶段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历来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教师可从三个方向出发展开研究:游戏中训练,唤醒教育;与家长沟通,家园互动;环境中熏陶,潜移默化。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行为习惯;游戏训练;家园互动;环境熏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幼儿园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处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引导的时候,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渗透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工作,促使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饮食、睡眠、学习、交往、卫生和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游戏中训练,唤醒教育
幼儿年龄多在3~6岁,由于年纪较小,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采用片面说教的“灌输式”教育,无法让学生真正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不利于养成教育的发生、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行为习惯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游戏中渗透养成教育,通过趣味活动反复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网罗优质教育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教学儿童卫生习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唱孔庆囡、朱莹编写的《洗手歌》:哗哗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十指朋友排好队,找到肥皂做朋友。冲洗手中小泡沫,再把水管洗干净。找到自己小手帕,擦干手中小水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儿歌配合动画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为学生范唱,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卫生教育。
现代的孩子很多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长辈们捧在手心上,学生被娇惯着长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利于培养团结友爱精神。有些孩子不懂事,常常因为抢玩具和同伴闹矛盾。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开展团队游戏,如“两人三足”“丢手绢”“词语接龙”“老鹰抓小鸡”等,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培养团队意识,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有众多策略可供选择,唱儿歌、做游戏、看视频等方式都有助于渗透行為习惯教育。教育方法不在于多,在于“精”,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提升行为习惯教育质量。
二、与家长沟通,家园互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重要的老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仅凭教师一人之力难以实现,家园互动是全面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意义,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转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后劲不足的现状。
案例:
小班的军军刚刚上幼儿园不久,有一次与同学玩闹时,军军一把推倒了班上的女同学颜颜。我赶忙过去安慰颜颜,并对军军进行教育。军军当场承认错误,但不久又故态复萌,被同学“告状”。从其他老师那儿我了解到,军军也不爱写作业,上课时东张西望,说的话转身就忘记。
见此情景,我深知仅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还要与军军的父母进行沟通。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军军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将军军交给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平时受到两位老人的溺爱,都敢和长辈顶嘴,父母也无暇顾及。我与军军的爸爸妈妈详细沟通之后,与他们交流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两位家长都很赞同我的观点。之后我组建了班级家长微信圈,将军军的父母拉进群组中,老师们有任何作业、叮嘱都可以和家长在群聊中沟通,家长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监督学生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我也时不时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军军回家之后的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之下,到升中班时,军军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甚至还被中班老师评为优秀学生,军军的父母也备感欣慰。
很多孩子都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长辈的过分宠爱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争取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支持。
三、环境中熏陶,潜移默化
环境对人有着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展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关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积极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在环境中接受行为习惯教育。例如,在教室里贴上行为习惯标语,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博物馆等,使学生时时处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让学生在环境的陶冶下健康成长。
总之,幼儿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只有教师、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机合力,共同致力于幼儿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广泛寻求教育支持,努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马艳青.家庭是人的终生教育场所[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