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文新课标,培养学生读写素养

2017-02-28 22:41姚辉
新课程·上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

姚辉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

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

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必须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语文”教育观,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而不囿于书本,囿于课堂。例如:

1.留心生活小事

我给学生布置的第一个观察任务是观察妈妈做午饭。通过观察,学生作文就显得生动多了。有的写“妈妈边炒菜边教我。她手中的铲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在锅里上下翻飞,所有的菜都听她的指挥。”有的写“妈妈在切洋葱时直眨巴着眼睛,有几次眼泪都被熏得掉下来,我才知道美味的洋葱里还有妈妈的眼泪,妈妈真是太辛苦了!”可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小事。真切体验,学生才有发自肺腑之言,文章才能鲜活起来。

2.密切关注自然

大自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每周我都会安排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去接触自然,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观察天上飞鸟的飞行姿势,观察地上的蚂蚁搬家,给他们讲有关自然的知识和故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写作文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对照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阐述,我认为时下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没能牢牢把握培养运用语文工具能力这个重心。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认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培养是个“磨水”功夫,即欲在基础知识这个大版块的考试中不失分或少失分,平时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字、词、句的讲解与训练上,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积累的要求,企图把所有知识都贮存到学生记忆的仓库中,到时候只需如数“搬”出。这种天真的想法和做法,都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知识不等于技法,技法不等于能力,即使從应试的角度看,近些年中考、高考的命题走向,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能力则占大半江山。

因此,语文训练绝不能程式化、技法化和表面化。一定要将思维活动根植于训练活动的土壤中,并且由浅入深贯穿于训练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训练是否有效、高效,完全取决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思维的持久性、深刻性和多样性。我们说,学生思维要灵活,主要指训练过程中的生成,它是由思维参与的激情火花点燃,在向未知方面挺进的关节点上,意外发现的通道和图景,是训练活动中难能可贵、无法预约但又可以预设的精彩。为此,教师必须大力倡导、鼓励学生爱智求真,质疑问难,探究思辨,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切不可再走机械刻板的老路。

参考文献:

[1]魏琳.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现状及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