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初探

2017-02-27 00:25纪敏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纪敏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内在、最持久的精神要素。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事关大学生的成长,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育实效上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主体地位;教育路径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内在、最持久的精神要素,在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发挥着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作用,“它反映了整体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和总体发展路向,支撑和影响着社会上所有价值判断”。党的十八大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二十四字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提出了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既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内容。”在多元开放的社会,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

一、教育内容要找准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近平的这一重要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与此一阶段相应的教育内容,是由人的接受能力决定的。即使在同一阶段,也应根据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这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最终是要把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价值观如果仅停留于认知层面,实际上就不能称之为价值观。所谓价值观,不仅是对价值的看法,更是表现在具体行为中的价值倾向。王阳明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就表达了这一层意思,惟有真行方是真知,知而不行,不可谓之真知。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善于选择大学生深切关注的内容,使教育自然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这一原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找准与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和利益的交汇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这样做就是“对象化”和“接地气”。比如,新生刚刚入学,要结合入学教育,开展课堂纪律教育、文明就餐教育、文明宿舍教育、文明交通教育等,而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敬业守法教育、团结协作教育等,这些都是大三、大四学生即将面临的。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所关心的、能够产生思想共鸣的教育内容,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最忌脱离实际,不着边际,好高骛远,使教育成了思想游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意义说,就相当于儒家所谓的“修身”,其目的也在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当然,由于核心价值观不同,其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自然有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当代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凝练,其所开显之人生境界不是儒家所不能涵盖的,但就其提升人生境界而言,同样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文关怀。

二、教育过程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知识传授,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而知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原来的知识储备,是接受新知识的前提,只要这些知识是正确的,相互之间就不会形成冲突。价值观不同,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不能简单地以对与错来加以区分,这就使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不要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其内部也存在若干不尽一致的价值理念,如儒家价值观与道、佛的之别,汉族价值观与其他少数民族之别,但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并不总是冲突和对立的,相互之间在价值认同上也有一致性,这是国家、民族以及个人之间交流与融通的基础。

因为价值观的复杂性,使价值观教育也显得异常复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不是要以之取代其他价值观,而是要在国家、民族基本价值理念上达成一致,以形成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各民族、各阶层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故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这从其提出后得到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积极响可以看出。这就从内容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大学生因民族、地域、家庭等因素的不同,在价值观方面可能会存在各种差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还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不和谐现象,但这就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环境。在特殊情况下,思想是需要灌输的,但一个更为现实的情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体上是不可能与大学生的当下价值观形成激烈冲突的,这就为选择新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价值理念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化为指导日常行为的规则,成为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内化”最关键。所谓内化,就是把外在于自己的东西,转变成自己的东西。价值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其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内化的程度。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多年,其基本价值理念应该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他们可以通过自觉认知,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外化为自觉行为。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当然,关于灌输在教育中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否认,事实上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管承认与否,灌输仍在大行其道。价值观教育,也会存在灌输现象,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已形成的价值观相悖而难以被接受时,往往会采取这种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洗脑,其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通过理想信念、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人,这里所蕴含的期盼与关切,能够得到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大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

三、方法上要重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相信大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完成自我教育。学校是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不完全是教师直接教育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因此,价值观教育要注重良好氛围的营造。

一是各科教学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这种效果的取得莫过于环境的熏陶。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意识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就是把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使其与教学内容浑然一体,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渗透”的理想状态是,大学生在学习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是把一些不属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东西硬塞到课堂教学中来,而是寓教于学,教书与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人担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耽误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成,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说明,教育与教学是脱离的,是不相融的。恰当地教育,不仅不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反而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是思政课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政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用好这个阵地。目前,在思政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开设专章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三是通过实践环节开展教育。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以讲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深切体会学生感受,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听讲的状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校要对教学评价内容作出调整,把学生参与和教学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以推动教学模式转变。

三是要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核心价值观教育事关学生的成长,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党委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规划,并安排落实,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加强宣传。在校园报刊、宣传栏设置专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系列宣讲活动,宣染、营造氛围。第二,加强校园环境治理。要通过集中治理,清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和谐的物事,净化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第三,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教育,如演讲、征文、歌咏等比赛,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评比活动,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石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4.

[3]宋文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关怀伦理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SJB710016)。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民族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