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黄馥华
把握教学细节,展现精彩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上细节处理探微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黄馥华
关注细节,收获硕果。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畅谈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科学处理细节的成功体验,值得大家深思。
提问;误点;心声;细节;数学
在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锐意进取,从大处树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远大目标,从小处关注教学细节,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在课堂上亮出精彩,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细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还是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尤其是在践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又是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而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除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所需和提问的层次,灵活把握如下细节:(1)提问频率合理化。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次数并非是多多益善,而应该因时而提,在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利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2)创设问题趣味化。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才能提出生动形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3)问题难易适度化。问题太简单,不能启迪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问题太难,大家望而生畏,也失去了提问的实际意义。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并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思有所悟,话有所说,做有所感,切身体验到“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感觉。
教学案例1: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应用类问题时,先借助现代多媒体呈现如下思考题:一天,东风小学图书管理员把360本童话类书籍分别放在下、中、上的书架上,其中上层的1/4等于下层的1/6,等于中层的1/5,试求下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当这一应用题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大部分学生似乎找到了解题的门径,但操起手中的笔解答时还是感到一筹莫展,于是我作了如下点拨:“这个书架中每一层的书籍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书籍本数是否一样?累计三层到底一共有多少份?”由于提出的问题注重细节化分解,学生通过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这个书架里的书籍下层有6份,中层有5份,上层有4份,累计是15份,因此,就360本童话书籍的总数而言,下层、中层和上层所占书籍总本数分别为6/15、5/15和4/15。由于点拨的问题通俗易懂、恰到好处,所以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铺平了道路。
在教学过程中,大家普遍关注学生的亮点并予以表扬,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师生互动合作时,学生往往出现“误点”——曲解相应的定理和问题的本质,但不少教师面对学生的“误点”敷衍了事。其实,瞄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误点”虽然是一个细节,但假如我们进行因势利导的点拨,就能生成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利资源,成功演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神话”。
教学案例2:我在执教“3的倍数”一课时,先罗列出一些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胖乎乎的李伟立即举手回答道:“若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6、9,这个数则是3的倍数;若不是3、6、9,这个数也一定不是3的倍数。”针对如此“武断”的回答,我没有立即予以纠正,而是脸带笑容地说:“李伟同学的思维非常敏捷,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大家不妨先命名为‘李伟猜想’吧!但到底是否属于科学的结论,还需要各位进一步验证。”话音刚落,接近一半的学生(正方)举手表示同意李伟的观点,其理由是:比如21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2+1=3,所以21能被3整除。当然,大部分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反方的理由是:57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5+7=12,虽然这个数不是3、6、9,但57恰恰是3的倍数。通过正反方的争论,李伟茅塞顿开,立即修改了自己的错误观点:假如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一位数,并且把它的和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直至一位数为止,最后观察这个数是否属于3、6、9。这个时候,全体学生喜笑颜开,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3的倍数”。类似的细节处理非常得当,使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喷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苗,教学效果美不胜收。
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学生一定认真领悟,而学生在探究中的不同心声,教师更要细心倾听,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掌握学生的求知所需,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教学案例3:我在小学六年级一堂复习课上,展示了一个练习题:要完成修理一段水渠的任务,若派陆伯伯单独完成,则需要6天;假如由黄叔叔单独修理,那就需要8天时间才能完成,问:陆伯伯和黄叔叔每天修水渠的长度比是多少?此题已知的是两人的工作时间,而题目求的是工作效率的比,因而不能直接用时间比,许多学生采用假设法和应用分数应用题的知识顺利作出了4∶3的正确解答。突然,一个女生举报同桌的男生没用任何的式子就写出了同样的答案,这是在抄袭她的答案,要求老师予以批评教育。顿时,全班几十双眼睛盯着这个“抄袭”的男生,那个男孩理直气壮地做了反驳:陆伯伯和黄叔叔两人修的是同一段水渠,这说明他们的工作总量是相等的。我现在按照比例的原理得知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成反比例,因此,工作时间比是3∶4,工作效率比就应是4∶3。顿时,大家被这个男生的创新性思维所震撼,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关注细节,收获硕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个任课教师只有把握课堂全局,并从小处细节入手,才能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自主、合作探究,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构建“小细节、大文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book=35,ebook=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