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储志华
浅析《数学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
——聚焦2011版和实验稿中相关“信息技术”的PK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储志华
现代信息技术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已出台,其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与实验稿中的对比有所变化。对照《数学课程标准》的2011版和实验稿有关信息技术的阐述,找出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本文主要从“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实施建议”以及“信息技术资源”等三个方面来分析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相关的教学实际加以分析两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区别和联系,以便于更好地看清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和教学中的角色,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信息技术;基本理念;教学建议;课程资源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阐述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关于信息技术的阐述
现代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关于信息技术的阐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去。
(二)对比2011版和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阐述,使本人产生以下几点思考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注重双向兼顾——教与学的兼顾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更加明确地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应“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显然这要比实验稿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和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毕竟,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体,不可分割开来。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同时也不能小觑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方式是双向的,只有“教”与“学”方式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强调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厚此薄彼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但事实证明,并不是一味地“大力开发”并应用于教学就是好事。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凡事都有个度。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该用时则用,要用就用得恰到好处。比如在一些复杂模型的转化,一些复杂情境的呈现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才能“注重实效”,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阐述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第六条的阐述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象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第七条的阐述
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暂时没有这种条件的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应努力自制教具,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当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当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
(二)对比2011版和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阐述,使本人产生以下几点思考
1.对症下药,粗中有细
实验稿要求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复杂的计算”。相比之下,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一个“指导”一个“鼓励”,看似“貌合”,实则“神离”。“指导”偏向教师在教学中“导”的作用。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敢于“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才能在思维上形成独立,人格上形成自主,意识上培养创新。当然,安排的探究活动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另外,与实验稿相比,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中,应“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很显然,这种阐述要比实验稿更具体,有效地避免了一种“唯信息技术是用”的极端现象,同时提醒广大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用时则用,要用得恰到好处。
新课程标注在“实施建议”中,除了有文本的阐述外,还在“附录”中增添了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在探索计算的规律时,通过利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并从计算的结果中进行推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总结归纳出规律。思维的锻炼,方法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都蕴含在这自主地发现和探究中,都得益于现代技术的辅助。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可以较好地进行自主探究,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合理利用,物极必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等。而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强调这些的同时,还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是的,比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最好还是手写。必要的课堂板书会在黑板上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并且在时间上也不像课件“转瞬即逝”,同时,板书可以取出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理清思绪,更好地回顾与总结,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实施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同时也要在我们的脑海中明白,在教学的某些环节,还要有必要的实物演示、必要的板书以及学生的想象和操作。只有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该用则用,用得恰到好处,用出实效,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高效。
(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对照
1.从内容上看,2011版涵盖内容更全面
实验稿主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紧紧围绕教学来阐述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服务课堂,相比之下,2011版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而高效,而且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工具,同时可以适当利用计算器对学生进行评价。
2.从结构上看,2011版更加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十分清晰地指出信息技术资源在利用时需要关注的几个注意点:首先,应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辅助性材料,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和用于教学活动的研究等;其次,应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呈现抽象对象的直观背景,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等;再次,应将计算器等技术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辅助性工具。
(二)对比2011版和实验稿在课程信息技术资源中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阐述,使本人产生以下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象、动画融为一体,给予学生听觉、视觉上的震撼,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数学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而和谐,活泼而有趣。
2.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难以想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声音、图象、动画等技术活泼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形象具体,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演示中延展了思维。
3.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个体学习的机会,以便于教师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可知,每个孩子在不同学科中表现出的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因而,在数学学科中,不同的孩子在学习中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对于学习数学不太好的学生,可以把课件拷给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让学生课后加以及时地复习;同样,对于那些数学智能特别好的学生,则可利用网络提供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为教育条件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教学指导和智力资源,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缩小教育水平的不均衡。通过远程教育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使学生走进先进的课堂,同时也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良好学习的平台。
5.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已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作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从外界学习先进的理论,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他人交流和探索,在不断的学习中达到“共赢”。
由于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关于《数学课程标准》中相关信息技术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研究下去,以期待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