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魏玉芹
以学为本,促进数学课堂精彩无限
江苏省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魏玉芹
传统教学中,教师以强灌为主,重教轻学,教学过程僵化,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一味放任自流,无法驾驭课堂。教师要不断发掘学力,在创设情境、自主探知、激活思维、反馈交流、总结巩固等环节中发掘学力,构建有效的学本课堂。
小学数学;以生为本;学本课堂
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数学教学无时无刻不受到考试文化的熏陶,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智慧启迪,忽视学习潜能的挖掘,忽视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僵化,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或过于追求热闹的表面现象,放任学生自流,教师无法驾驭失控局面,使教学过程混乱不堪。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为学生的自习提供明确的指向,让学生沿着特定的方向探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先前经验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到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如在苏教版小学五上《认识负数(2)》的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老师收集了辰星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其中一月份为+3000元,二月份为+4200元,三月份为-1800元,四月份为+2700元,五月份为-900元,六月份为+3700元。”教师从生活中引入用正数、负数表示的盈亏情况,让学生对认识负数产生兴趣,从而从数据中找出哪几个月是盈利,哪几个月是亏损的。
教师提出悬疑性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大胆批判、质疑,提出自己的猜测。教师要巧妙地制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中探究规律,把握真谛。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教师要根据目标内容衔接上一环节的知识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易于融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体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耳倾听、用脑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增长智慧、提高素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探讨、假设、猜想、解决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我来试试”、“我来回答”等语言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历观察了解、大胆猜想、动手实验、思考探究、收集资料、验证假设、总结应用的过程,获得体验的机会,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如在《认识元、角、分》的教学中,学生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者拿出小面值的人民币,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与人民币相关的有哪些问题?”学生对不同面值人民币的颜色、图案,甚至防伪等都说得有条有理。学生回忆人民币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如在苏教五下《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者呈现教材例1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物体上都有圆吗?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圆,说说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圆吗?看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先动脑想一想,再用你手头的工具画一画。”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画圆,鼓励学生创造不同的画圆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的理解、认识能力有限,自主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经过严密的思考、反复的论证,使认识变得系统化。有些问题经学生个人思考仍无法解决的,就要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分享知识,共同成长。教师要选好小组长,让他担任“小老师”,对小组的自主学习进行管理。教师是合作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探究思考的助手。在交流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促进讨论交流的有效进行。如在《2、5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2的倍数是无限的,你能找到100及100以内2的倍数吗?”(能)“那我们就从这100个数中进行研究,看看2的倍数有何特征?是用列举法找到100及100以内2的倍数,还是在百数表中为2的倍数涂上颜色?”经过讨论,大家发现第二种方法简单,而且都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有学生提出不用看十位,只看个位,也有学生对不看十位产生了怀疑,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100及100以内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都是0、2、4、6、8的数。
经过讨论,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会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个别化教学”,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路思考,帮助他们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时,不同的小组探究的角度不尽相同,有的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大小,也有学生利用分数的分子、分母属性进行比较。
在数学学习中,师生交流不仅包括信息与知识的交流,还包括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说说12、16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有学生用语言说出自己找12、16公因数的方法,分别找出12、16的所有因数,再找出公因数;或先找到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6的因数,也有学生用集合图表示。通过反馈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总结、概括,使知识更为系统化。学生总结回顾已经掌握的知识,无疑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梯度的练习,练习要有基础性、拓展性,既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又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通过适量的练习,既能让学生概括总结知识,又可将之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困囿于教参,要挖掘教材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不断挖掘教材,有效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搜集知识、质疑问题、相互学习的能力,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构建富有活力的学本课堂。
[1]赵维河.如何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2]赵丽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3]赵耀华,韩之俊.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