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总是存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2017-02-24 06:39张志扬
关键词:马约费米子同体

张志扬

启示与理性主持人导语(15)

“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总是存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

张志扬

资料一:“暗物质”*https:∥www.ted.com/talks/harry_cliff_have_we_reached_the_end_of_physics?

HARRY CLIFF

Have we reached the end of physics?

Whyistheresomethingratherthannothing? Why does so much interesting stuff exist in the universe? Particle physicist Harry Cliff works on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at CERN, and he has some potentially bad news for people who seek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Despite the best efforts of scientists (and the help of the biggest machine on the planet), we may never be able to explain all the weird features of nature. Is this the end of physics? Learn more in this fascinating talk about the latest research into the secret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哈利·克里夫

我们是不是走到了物理学的尽头?

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为什么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在宇宙中存在?粒子物理学家Harry Cliff讲解了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工作情况。在这个迷人的演讲中介绍了最新研究的宇宙秘密图景。对那些寻求这类问题答案的人来说他有一些潜在的坏消息。尽管科学家们尽了最大努力(在地球上最大的机器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解释所有怪异的自然景象。这是物理学的终结吗?

附录

马丁·海德格尔同样问过:WarumistueberhauptSeiendesundnichtvielmehrNichts?(为什么总是存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句话我可以确切地注释是1935年夏季学期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开设的《形而上学导论》课程中提出来的。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问题可能更早是在1930年的就职演说“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出现的。

资料二:“太极粒子”*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7_21_419267.shtml

华人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发现“天使粒子”,或应叫“太极粒子”

王康隆 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张首晟 斯坦福大学

寇煦丰 上海科技大学

《科学》杂志通讯作者何庆林、寇煦丰、张首晟、王康隆

最重要的后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中微子、引力子、马约拉纳费米子(天使粒子,即神秘的正反同体粒子)。

基本粒子分为两种:费米子与玻色子(以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命名)。

费米子属正粒子。遇上反粒子,相互碰撞就会相互湮灭,粒子的质量就会消失并转化为能量。

会不会有“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存在?或者“正反同体的粒子”?

意大利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在论文中猜测有这样一种神奇粒子存在。

中微子可能就是马约拉纳费米子,但只是猜想。

张首晟最先提出转向聚态物理,“既然马约拉纳费米子只有粒子,没有反粒子,那么它就相当于传统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识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常的粒子按整数跳,马约拉纳费米子或许就是按半整数跳,即1/2台阶”。2010—2015年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精确实验方案。

王康隆实验团队依照其方案,成功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2017年7月21日报道)

张首晟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来源于布朗小说《天使与魔鬼》):“但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没有反粒子的粒子,一个只有天使,没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最初动机:没有反粒子的粒子,那它就相当于传统粒子的一半。于是想到“一半”概念是关键。

被清华大学薛其坤领衔的团队证实:量子世界的电阻是量子化的,它只能整数倍地跳台阶。

王康隆实验完全看见了“1/2台阶”。

何庆林、王康隆实验团队与张首晟理论团队合作,完成了实验证实。

王康隆:“‘天使粒子’这个名字我也是昨天才听说,我认为不太适合,我觉得‘太极粒子’更贴切。马约拉纳费米子正反同体,就像道家的阴阳八卦图一样。”

【解读资料一与资料二】

中国的“暗物质”研究仍笼罩在西方思想的阴影中

标题一“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发生在2015年由一位青年科学家哈利·克里夫说出来,力图借提出“粒子物理学终结”的可能而指出“无”的科学盲点;标题二“为什么总是存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发生在1930年由一位青年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出来*友人王庆节读此文后提醒我:“这样的问法最早来自莱布尼茨。海是重问这个问题。”好极了!莱布尼茨不仅得益于中国易经的二进制,还从中感悟到“有生于无”。前者变现“微积分”,后者超出想象,只好发问留给后来者。——谨谢!,力图“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状态”而敞现“无”的哲学盲点;85年后,科学家与哲学家居然聚焦于“无”。复归《德道经》“知其白守其黑”地解读——意欲何往?

一、由哲学而来的前提质疑

1

一本书《寻找暗物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编著:《寻找暗物质》,喻菲执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串起“资料一”与“资料二”。

所谓寻找“暗物质”,说的就是寻找“暗物质粒子”。这就先验地认定了“暗物质”仍是物质,所谓“暗”表示目前感觉到还没寻找到,即判其为“有”但不能名其为“有”。仍然沿袭了传统物理学“实体”理论,其根源就是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所谓“本体”乃指宇宙万物的始基,也就是后来物理学家寻找的“原子”*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与“虚空”。黑格尔解释,“虚空”不仅是“原子”活动的外部空间,而且尤其重要的是“原子”内部的驱动性。参见《哲学史讲演录》。“电子”“量子”等“基本粒子”,它们构成宇宙的“本体”;再利用“相对论”把宇宙设想为:有开端——“大爆炸”、有消亡——“黑洞”、由此展开一层一层的“星云系”,以此获得“宇宙整体结构”。于是,科学家们据此认定:“人掌握了宇宙”——甚至有人说“将宇宙据为己有”——就像形而上学家掌握了“形而上学”一样。

西方科学家,如同西方哲学家:历来“崇有”且固执其“有”。

然而事实上,西方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从来没有成立过,从来都是失败的。同样道理,西方科学家也从来没有“掌握宇宙”,充其量,只不过是知道自己所能知道的那一点而已,例如今天承认,仅仅靠了5%的可知物质建构“整全宇宙”,而95%的“暗宇宙”尚在无知中。

(按:5%与95%,仅作比例有参考意义,但其底数按“M理论”究竟是10的480次方,还是10的500次方,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数字运算而已。)

现在,又故技重施,想当然地把“暗物质”当作“物质粒子”去寻找。真是一竿子走到黑——走到了该换思路的门槛仍不知其可!

2

年轻科学家哈利·克里夫,还意识到“Whyistheresomethingratherthannothing?(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明确提出“粒子物理学的终结”,而进入的“暗宇宙”属于“无”的可能性,并说明它出奇地像“开关”:开了,丰富多彩;关了,“什么都没有”。这表明,它不属于“物质粒子”式的实体范畴,而属于“无”——至少这种“无”的可能性提出来了——当且如此,那些寻找“暗物质粒子”的科学家,岂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3

科学家们为什么如此固执地认定“暗物质”就是“实体粒子”?原因就在于,以古希腊“自然理性-形而上学”作为开端的西方科学,只能按自然之光呈现实体的样子想象“本体”“有”,而且还是没有任何阴影的“有”,置自身“双重遮蔽”于不顾*“双重遮蔽”乃海德格尔“存在哲学”术语,意即如光,遮蔽了黑暗,又把遮蔽黑暗的遮蔽遮蔽起来。,造成“本体论”如“白色神话”一般。然而,“通天塔”总是倒塌了。致使虚无主义伴随形而上学,如影随形。

4

实际上,“形而上学”找到的“本体”都是具体的“替代物”。比如,肉分解成碳氮氢,然后再把碳氮氢合成“肉”,于是以为碳氮氢“本体”成立了。连19世纪的黑格尔都知道,这个碳氮氢合成的“肉”,“已经不是原来的肉了”。以“肉”代肉,我把它叫做“以像代是”,于是有“形而上学本体论”——“本体”即“以像代是”。

5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本来说的就是这个“以像代是”事实:因“自在之物”与“二律背反”形成的两端绝对界限规定了知性认识的“有限性”,由此决定了人的“纯粹理性”只能“以像代是”地“为自然立法”(注意,有限地临界仍预设了越界的可能!康德尚嫌生硬的“二律背反”要比黑格尔圆熟的“辩证法”坦诚多了)。

6

到了“新康德主义”,把认识两端的界限拆除了,其结果就是拆除了“以像代是”的“像”,变成了“像就是是”的“真理”而掩盖了“替代物”假象。所有西方科学理论如“万有引力论”“广义相对论”“大爆炸”理论,等等,都属于这种“新康德主义”式的“以像代是”之“替代物”而自诩“普遍性”,并以此“为自然立法”——不过“实证法”而已(隐含主体优先性)。“超人工智能”之“机器人第三型文明”也应作“如是观”。

7

其所以能如此,因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的“人性”就逐渐“德性知识化”即智能功能化了。只有功能化的“人”才能造就功能化的“机器人”。古希腊自然理性“形而上学”之“去人化”开端,可谓“始作俑者”。故“开端即没落”“进化论即末世论”的“机器人”就落入了“其无后乎”的反讽。

8

再回到“暗物质”。“寻找暗物质”仍然走的是“本体论”路线,还是寻找“新粒子”,还是没有“阴影”,还是没有“无”!它只能在一定实用的限度内有效,如“替代物”。如英国的“万有引力”,一旦跨界解释就崩溃了。同样道理,如犹太人的相对论与量子论,一旦跨界解释又崩溃了。进入到今天作为宇宙第三层级的“暗物质”——我宁可叫“暗宇宙”——难道还要再三重演“只知其有,不知其无”?

9

说到“万有引力”,曾一度好像能够解释银河系星云运动的规律,再加上“相对论”,以致科学家们都觉得宇宙现象已解释得“完美无缺”了,整个宇宙如“囊中之物”。

问题根本不在于科学家“发现的天体知识”多么重要(没有谁否定科学家的功劳),而在于“沧海一粟”的发现怎么敢断言“无限宇宙一目了然”。换句话说,即便西方哲学已经意识到“感知即存在”或“我知道的只是我能知道的”,也不应该动辄把“经验命题”转化为“普遍命题”:“我知道的就是整全的宇宙普遍真理”。事实上,牛顿“万有引力”不过就像碳氮氢合成的“肉”这样一个“以像代是”的“替代物”而已。

10

一生住在柯尼斯堡的康德,提出了启蒙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以人为中心:“人为自然立法”。但有一个前提限制:“自在之物”不可知至少不可彻底知,理性受制于“二律背反”不能越界,从而为“信仰”留下地盘,以此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但也就是他,毕竟首先提出了“僭越性”的“为自然立法”,给“纯粹理性”即“自然理性”留下了暗度陈仓的幽径——有限地临界仍预设了越界的可能——致使“新康德主义”猖獗于科学界——“逻辑”炒作与“资本”炒作结伴而行。“新康德主义”科学家岂止“为自然立法”,简直就是在建构“人造宇宙”。看看史蒂夫·霍金的《大设计》就够了。

二、外行问道,不足为据

11

再听听跟着西方人脚步走的华人科学家的话。

(2017年7月21日报道:王康隆实验团队依照张首晟方案,成功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张首晟将其命名为“天使粒子”(来源于布朗小说《天使与魔鬼》)

张首晟结论说:“但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没有反粒子的粒子,一个只有天使,没有魔鬼的完美世界。”

12

比较一下,另一个华人科学家王康隆同时另有一种说法:“‘天使粒子’这个名字我也是昨天才听说,我认为不太适合,我觉得‘太极粒子’更贴切。马约拉纳费米子正反同体,就像道家的阴阳八卦图一样。”

13

这不仅是有古老文化背景的华人科学家应有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天体科学第三层级“暗宇宙”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面临的不应单纯是“只知其有不知其无”传统粒子物理学了,而是面临真实的“宇宙乾坤”,即“阴阳、黑白、无有之显隐宇宙”。其中成为当前难点的应该是:“无”即“暗宇宙”是存在的、但它是如何“非粒子”地生灭存在?

事实上,如果总是“有生于有”(如粒子合成),不会有此一问。只有“有生于无”成为前提至少成为问题了,才会有此一问。海德格尔有了,领非哲学风气之先。哈利也有了,领非粒子物理学风气之先。

中国科学家有了这个温故知新的背景,下面就不应该再是单纯的“粒子”图景了。

14

“资料二”中“粒子概念”疑点:

(1)正粒子(费米子)、反粒子。成对但分开存在;它们可相互碰撞湮灭而转化成“暗能量”的来源?可以叫“对性粒子”或“相对粒子”。

(2)“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即“正反同体粒子”。“正反同体”但不湮灭、不是能量,仍是“粒子”类型(马约拉纳费米子)。那么,“粒子”事实上就有两大类:有“对性单一粒子”和“正反同体粒子”。

(3)据说,“正反同体粒子”发现的灵感来源于“它是传统粒子的一半”这个逻辑直观。报道转述张首晟的推断:“既然马约拉纳费米子只有粒子,没有反粒子,那么它就相当于传统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识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常的粒子按整数跳,马约拉纳费米子或许就是按半整数跳,即1/2台阶”。这就是说,正是“一半”即“1/2台阶”成为发现“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特征标志。因为“一半”或“1/2台阶”成为没有“反粒子”的证据。

(4)问题来了。“马约拉纳费米子”不应该叫“正反同体粒子”,而应该叫“无对性单一粒子”才合理。毕竟“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属于“无对性单一粒子”,不能自相矛盾地叫“正反同体粒子”。这样才算各自自洽的概念。按照相同逻辑,“正反同体粒子”就应该是“传统粒子”的“一倍”即“2/1台阶”。所以,目前证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例外,因为真正能证明“正反同体粒子”的,必须排除它不是“正粒子”也不是“反粒子”即不是“对性单一粒子”,因而还必须看它会不会遭遇“对性单一粒子”的撞击而湮灭。所以,现在断言它是“马约拉纳费米子”犹可说也,要说是“正反同体粒子”还为时过早。

综合上述——

“对性单一粒子”:正 、反粒子分开但必成对;冲撞而湮灭(即中和)

“无对性单一粒子”:没有“反粒子”,且是“传统粒子”的一半(1/2台阶)

“正反同体粒子”:没有“反粒子”,且是“传统粒子”的一倍(2/1台阶)

“暗 能 量” : 非“粒子”但有物质特性

“暗 宇 宙” :与物质类型的“粒子”、“能量”没关系的另类(“无”)

——外行问道,不足为据。

三、总起来说几句

15

如果英国牛顿力学是“正置”(第一层级),那么犹太人爱因斯坦相对论与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就是“倒置”(第二层级),走到今天人工智能阶段,其科学极端化偏执凸显的“否定性”已昭然若揭:从“原子弹”到“机器人”。以致犹太人暗示了“进化论即末世论”的末日审判。这是犹太人的权利,他们遭民主欧洲的驱赶与屠杀几近毁灭。(提示:非西方民族几乎都被西方人“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来,中国古代智慧《德道经》,已经说出了“知其白守其黑”,宇宙乾坤岂止于“有”?而是“阴-阳”、“无-有”、“黑-白”之“大化无极以致中和”地相辅相成。我们能够而且应该摆脱西方形而上学“只知其有,不知其无”的独断论偏狭状态。

于是,前述的“正置(骄狂)”—“倒置(诅咒)”过后,才能“合置”(虔敬)即归根复命“大化无极以致中和”地复兴人之为人的“中和之德”。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6

于是窃问:“暗宇宙”的“开关”可否为人“以体制用”,挽“机器人第三型文明”之狂澜于既倒?

17

若能。过此“开关”,人在“暗宇宙”中才算完成了一次真正壮丽的日出。

2017年7月于海甸岛

[责任编辑:严孟春]

猜你喜欢
马约费米子同体
克尔度规引力场对费米子的量子散射*
科学家成功调控马约拉纳零能模阵列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探索凝聚态中的马约拉纳粒子专题编者按
马约拉纳任意子首次在超导块体材料中被发现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
“三重简并费米子”的特点和发现的意义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比较法在《“荷”专题》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