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维度结构与影响因素

2017-02-20 22:18吴道友姚传友董惠如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

吴道友 姚传友 董惠如

[摘要]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国际创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本文探讨了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并从能力系统视角、过程协同视角、动态联盟视角和网络联接视角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六个维度,即愿景塑造、机会识别、变革创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和组织间承诺,并对国际创业导向、社会关系网络、外部知识搜索和协同主体特征等四个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今后开展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社会网络;外部知识搜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追寻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通常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具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机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的地位。然而,近年来真实的情况却是大批中小企业自成立伊始就开始进行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也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创业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拥有持续竞争力必须整合内外部的创新体系,协同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国际创业的实践表明,破除不同协同主体间的合作界限。实现国际创业企业的协同创新,搭建有利于发展的网络系统,整合创新要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加快自身发展的主要模式。协同创新是国际创业企业发展的主流,如何识别及利用国际资源,并通过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将相关要素整合,实现单个要素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对国际创业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然而,在企业的国际创业实践过程中,诸多案例表明。并不是企业开展创新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存活,破产和倒闭依旧是许多企业无法避免的结局。导致这种结果归根到底在手企业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协同创新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研究相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及其形成原因的统一认识。本文基于国际创业视角,在对协同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

1.国际创业的内涵

通过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创业内涵的界定有—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摸索阶段、中期拓展延伸阶段和后期完善深化阶段。

(1)前期摸索阶段

McDougall和Oviatt认为国际创业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发展。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逐步深化,企业走出国门,探索原来较陌生的国际市场的行为。McDougall通过对国际创业企业的研究,奠定并巩固了国际创业创新理论的地位。然而。众多学者在此时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从个体特质、组织,以及环境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来研究国际创业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总而言之,在前期摸索阶段,学者们将国际创业解读为企业利用全球化资源和广阔市场条件使其国际化变为现实的过程。强调企业的特征是跨国经营、成长迅速,研究的对象是走国际化道路的新创企业。

(2)中期拓展延伸阶段

国际创业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创业的含义。创业要具有前瞻、冒险、创新等特征,因此,学者在结合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推陈出新,对国际创业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延伸,不仅仅关注国际创业企业,更加关注企业内部的创新。这个阶段的学者看待创业的视角也逐渐变得宽阔。认为国际创业活动构建于企业家或企业构建的国际社会网络关系中,如Coviello和Munro通过对英国一家软件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诸如此类的企业往往通过网络关系捕捉和利用来自国内外的市场机会。

(3)后期完善深化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国际创业实践取得了飞跃式发展,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不再局限于公司战略和市场战略方面,有学者从学习能力、关系网络等开展论述,解释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战略和机制等问题。国际创业被提升到创新的层面,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性行为,具有跨越国界、新创性和前瞻性等特征,最终目的是获得商业机会并创造商业价值。此外,Oviatt和McDougall将国际创业界定为“打破国界限制,捕捉、设定、分析和利用商业机遇,以创造未来产品和服务”。国际创业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中积极寻求新的机会,通过快速增长来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管理倾向。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际创业的特征主要有:跨越国界经营、专注于机会、冒险陛、创新活动、为获得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因此,国际创业企业可以被界定为“为了追求竞争优势或价值增值,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进行跨国界经营的企业”。

2.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國外学者基于协同学和创新能力的有关文献,对协同创新能力进行了不同界定。Reinartz和Kumar指出,协同创新能力是指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利用独特的研发试验去创造新知识或整合现有知识的能力。谭鸿鑫指出协同创新能力是如今国际创业企业发展的主流,企业协同创新包括内外部的协同创新。主体分别是企业组织本身(内部要素的互动)、企业本身和相关主体间的互动。

然而,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点多聚焦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层面。其中,陈晓红和解海涛将协同创新视为一种分工现象,在这种创新体系中,协同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宽泛的分工关系,通过满足各自的供求需要,追求技术创新。程蓉认为,协同创新即企业通过整合内外部与创新有关的要素,提高整体协同度,从而实现总体创新收益大于各自收益之和的一种能力。欧光军等则指出协同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企业通过复杂的非线性交互,使资源和要素进行创新性组合,实现有效耦合,企业通过这种能力。可以迅速协同整合内外资源,获得更多外部技术支持,进而打开新的市场。可见,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诸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为:在战略愿景驱动下把所有资源转化为同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强化企业对资源创新和协调的一种能力;能够对所需要素进行创新性融合和重构的能力,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拼凑与叠加: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为了实现企业创新战略,整合国际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一种系统能力,从而获得协同效应。

二、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视角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从多个视角进行了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类别。

1.能力系统视角

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是一种能力系统,应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结构,其内容也各不相同。从构成要素角度,协同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等四个维度:而从要素关系的构成角度分析,协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基于技术与市场、技术与组织、技术与战略、技术与文化等四个维度。以及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能力。Persaud等认为协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和整合两个方面,将企业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和创新,产生新的产品、工艺和技能,并将协同创新分为技术研发、运营、知识管理和创新性等四个维度。郗英和胡剑芬依赖协同学原理构建了企业生存系统协调度模型,通过计算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企业核心能力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从而对企业生存系统进行了描述分析。

2.过程协同视角

资源基础观认为,一个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是其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和源泉。由于协同创新是一个繁琐、变化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或探索新的资源组合,这无疑都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此外,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企业产生更高质量、更新颖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可以使企业区别于竞争对手,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更高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经济绩效。郑刚在研究中将创新过程分为技术、战略和文化等要素组成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五个阶段并建立模型,并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说明此模型的适用性。同时,陈劲和王方瑞以及陈劲和阳银娟指出企业协同创新是一个“沟通-协调-合作-协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从整合(知识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绩效整合)和互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的匹配度)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杨林和柳洲基于协同学原理建立了一套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即从知识协同、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动力协同等四个层面来分析协同过程,简化了对协同创新的认识。

3.动态联盟视角

杨丽伟从动态联盟的角度研究国际新创企业的协同效應,在联盟内部识别哪些因素对协同创新产生影响,并将整个联盟分成协同主体的关系网络、协同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保障能力等三个方面,同时划分了各维度下的要素。喻金田和胡春华提出了因变量为新创技术联盟的协同创新绩效,自变量为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的战略、过程及专利数,同时构建了创新机制作用模型。Lundvall和FIreeman在第三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创新系统的组织、文化和市场维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新的协同动态联盟系统三维度的具体内容。王婉娟和危怀安结合协同理论和创新能力理论中对“协同创新”与“能力”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协同创新战略规划水平、发现合作伙伴并建立合作关系水平、管理和协调合作关系水平、协同创新资源的投入水平,以及协同创新的产出水平等五个方面测度了协同创新能力。

4.网络联接视角

网络是协同主体为了维持或强化竞争地位。自愿选择在彼此间建立灵活关系、共享集体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创新作为一种通过集体活动才能最有效开展的过程,网络起着关键作用。网络对知识扩散有明显的促进,这恰恰是协同创新的关注点所在。曾德明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网络结构对于创新性企业的群体知识扩散,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转化非常重要。刘丹和闫长乐从网络联接的视角出发,指出当创新逐步衍生到系统化、网络化,内部成员之间的频繁合作和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是完成从技术创新到技术扩散的必要过程。企业在国际化道路的进程中要通过创新网络来整合资源,这样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三、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维度分析

国内外学者基于能力系统视角、过程协同视角、动态联盟视角、网络联接视角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维度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协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愿景塑造、机会识别、变革创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和组织间承诺等六个维度,这也是众多学者对协同创新能力维度的总结。

愿景塑造是指协同中所有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景,使整个组织产生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建设时,塑造符合自身发展的愿景对于适应国际市场的挑战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机会识别是指搜寻、探索市场机会和创新方向的活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必然会建立起相应的技能和程序来扫描和识别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变革创新是指企业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其战略定位,激励创新性行为,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该能力强调进行打破常规的探索性学习。通过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来适应国际化变革的要求。资源整合是指企业捕捉到不同主体间相匹配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并以新的成果形式展出。企业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价值。合作共赢是指企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借助外部资源,创新整合,形成合力,增强各自竞争实力,从而创造共赢之举。组织间承诺是指创新表现为一种不可预料的变化,对于协同各方来说,会抵制这种变化,所以企业对于这种变化的心理状态需要时刻把握,同时这种承诺也是组织的约束力,可以使协同中不同个体与组织保持一致的行动。协同创新各方成员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使企业间的协同更加有效。

四、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1.国际创业导向

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创新过程。要求具有不同利益追求、背景和性质的创新主体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开发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各个创新主体拥有一致的价值基础,因此,对于国际创业企业来说,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愿景、营造敢于冒险的氛围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具有创业导向的企业通常先于竞争对手识别、开拓和利用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市场机会。Zahra等在研究中也提出。在企业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创业导向的作用显著,对协同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国际创业导向对国际创业企业的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李欣和郑世明通过对浙江117家新创企业进行研究发现,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同时影响着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创业导向通过影响协同创新最后影响企业的绩效。胡望斌和张玉利通过对150家企业的大样本实证研究,验证了国际创业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指出成熟的企业比新创企业的国际创业导向更具特点。

2.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通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间信息的传递交流产生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打破地域限制,使不同属性的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整合创新,提高整体协同度和资源有效利用率。

在社会关系中,信息等各种资源相互联系组成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存在于组织内部与外部自由市场之间,同时也是组织创新资源和协同合作的前提。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主要动机就是以社会资本为渠道对所获得的资源分配运用,最终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国际创业企业拥有的资源是多方面的,资源的属性和种类都得到扩展,不同属性和种类的资源可以互补也可以整合,在诸如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各方面耦合的过程中促进创新的产生。辛冲和冯英俊[27]提出协同创新中的互补性对企业组合中的成员具有促进关系。当企业通过别的途径获取自身所不具有的资源时,并且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是必须的,企业间的合作愿望便会变得强烈,从而使企业间的合作成功率大大增加。

在国际竞争环境下,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企业必须参与其中。由此,国际创业企业不仅能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互动交流、知识转移,并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周劲波和黄胜对关系网络视角下的国际创业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由于关系网络有助于国际新创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新创企业劣势、规模劣势和局外人劣势。从而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通过相互协调,有效融合更多外来资源,提升其协同创新能力。

3.外部知识搜索

外部知识搜索分为市场知识搜索和技术知识搜索两类。在国际创业背景下,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索与整合更加有利于维系动态竞争优势,解决创新性问题。

随着顾客需求变化加速,市场知识搜索对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日益突出。张文红等[29]认为,市场知识搜索关注顾客需求,为国际创业企业进行新产品定位或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条件。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和顾客)合作交易及时识别外部机遇,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与资源,减少产品开发风险,并准确预测顾客需求变化趋势,提高创新效率、加速產品推广应用,促进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奉小斌和陈丽琼在研究外部知识搜索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关系时,提出采用知识创造、公司运营、战略开发和创新效率等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协同创新模型。

技术知识搜索帮助国际创业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的技术知识溢出机会,打破技术资源整合的领域屏障和地域障碍,对于增强国际创业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而言,技术知识搜索可以获得异质性知识,有助于企业获取互补性技术,将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活动能力。

4.协同主体特征

协同创新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过程与以往的合作创新不同,更注重合作双方众多资源的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因此,这种合作体现出系统自身的组织特征。协同创新的合作过程具有整体效应,可以孕育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就主体因素而言,李兆友指出,企业创新主体协同主要有决策者、R&D、市场、生产和管理等五个层面的协同;宋之杰等认为,协同创新是在博弈之间产生的,而创新资源则是协同主体博弈的工具,同时协同主体的行为对企业创新协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单洁含和刘志迎指出协同创新主体受到知识和地理距离的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创造的双边关系无疑会对双方的合作产生影响。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交流的阻碍就会减小,知识的转移也会加快,双方的信任也会加强,无疑会增强企业双方的协同创新程度。此外,他们也指出协同主体的地理距离对协同创新的影响较大。

五、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己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往研究基于能力系统视角、过程协同视角、动态联盟视角和网络联接视角等四个方面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维度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包括愿景塑造、机会识别、变革创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和组织间承诺等六个维度,并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创业导向、社会关系网络、外部知识搜索和协同主体特征)逐一进行了研究,这也为以后开展协同创新能力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当前有关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在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这都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一是以往关于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少涉及国际创业企业。目前有关协同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传统企业,很少将国际创业企业纳入协同创新研究的范畴。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企业跨国经营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协同创新的过程。如何实现协同双方有效互动,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的充分整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才是国际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完善国际创业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其国际竞争实力。二是协同创新能力维度结构的提出,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协同创新能力维度划分标准不统一,与相似概念(合作创新、协作创新)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同时学者提出的维度结构交叉混乱,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检验。随着时代发展,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在进行国际化建设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同的战略选择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以往的维度结构可能已不能满足现实研究的需求,需要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开发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测度和衡量协同创新能力。三是关于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人。国际创业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多变,遇到的问题更加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协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更复杂。本文基于对国内外以往研究的归纳总结,虽提出了协同创新能力的四个方面影响因素,但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对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基于国际创业的背景,构建企业协同整合能力的绩效机制及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
论微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基层民主满意度影响路径研究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深度剖析微信营销的性质及原理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
社会网络中的行为传染研究述评
社会网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