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从明
摘 要:本文就高中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现代新诗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感知;理解;感悟;品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14-010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现代新诗。该单元教学任务是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着重新诗的品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诗歌语言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在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从而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诗歌最能把我们带入想象的境界,以她的唯美、激情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奏鸣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音乐,因此,诗歌被誉为“心琴上弹出的曲调。”因此,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美,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对于中学生培养丰富细腻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力,发展健康个性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学生喜好读诗甚至写诗,对其成长及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而我国的新诗从诞生到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白话文运动的一大实绩。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优秀传统,又摆脱了古典诗歌的严整格律,而且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艺术手法,成为一种顺应时代需要的反映现实、表现真情的新诗体。它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形式自由,经过郭沫若、徐志摩、艾青等的创作实绩而蔚为大观,独树一帜,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在形式上分为自由体、格律体、民歌体几类。它以自由体为主流,即语言不讲究格律,分行书写,诗的段数、行数、字数也没有固定规格,甚至可以不押韵,其篇幅、节奏、韵律依据诗人情感内在的发展逻辑。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格律体诗由闻一多作了理论阐述,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新诗要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即音节上要求押韵和节奏,辞藻上要华美,形式上要求节的匀称、句的整齐。如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民歌体指充分吸收民歌特色的文人作品,如陕北“信天游”形式的《王贵与李香香》。新诗在流派上主要分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几派。现实主义以艾青为代表;浪漫主义以郭沫若、闻一多为代表;象征主义以戴望舒、李金发为代表。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可谓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在“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人们不仅需要《女神》那样雄放高亢的恕吼,也爱听《红烛》那样炽热深沉的吟咏;在青年追求光明的苦闷中,他们欢迎《死水》那样愤懑诅咒的诗篇,也欣赏《春水》那样清闲恬静的歌唱。了解了新诗的有关常识,对于鉴赏诗歌是有有帮助的。那作为初学新诗的学生,应该怎样品读新诗,欣赏诗美呢?
在高一诗歌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引导学生品读新诗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感知:整体把握,初步揣摩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不同于小说和戏剧,它是诗人抓住一草一木,一个人物特写,一个思想闪念,深钻下去,通过意境的塑造,用凝练生动的语言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来。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外界的客观事物和谐统一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人、事、景物,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中国古典诗歌最讲求塑造意境,以意境的高下来判断诗歌的优劣。新诗也非常注重意境的塑造。我们品读新诗,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人是如何借助人、事、景物等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表现自己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的。诗文教学需要朗读。在朗读中往往可以真正体会到诗的优美的意境。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二、理解:分析意象,深入解剖诗歌的形象美
在整体把握诗的意境的基础上,要深刻理解诗歌,就要对诗的形象進行深入解析。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诗歌也是通过形象来传达信息和感情的。诗的意象主要指诗歌中描写的客观事物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想象,像一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三、感悟:联想生发,充分体会诗歌的感情美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创作纲领,抒情性是诗歌最根本的特征,最能体现诗歌的美学特征。臧克家《学诗断想》一文中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叙事诗也不能忽视这个特点。”抒情诗着眼于抒情,除直抒胸臆外,也可借助形象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叙事诗虽然重在叙事,但它必须以抒情的笔调来叙事,着重抒发对所叙事物的感受。所以品读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情入诗,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形象、景物入手,通过朗诵和联想生发,设身处地地感受和顿悟诗人寄寓诗歌中强烈而真挚的感情美,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感悟是诗歌的生命。诗人把最真、最纯、最美的浓烈感情融入诗句中,使诗歌产生出十分感人的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四、品评:反复吟诵,细细玩味诗歌的语言美,品评诗歌的艺术美
诗歌语言寓于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即使不人为地安排节奏和韵律,新诗也能体现自然的语言美。品味诗的语言,是品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体味诗歌的感情,玩味诗歌的音乐美,在分析中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和抒情性。
总之,诗歌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现人的情绪中的意境,是世界在诗人心灵中美丽的投影。而汉字,由于它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鲁迅语),使中国诗歌独具艺术魅力。诗是靠“读”的,正是靠读者这种“再创造”的品读、感悟,才真正完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教材》及配套的《教师用书》.
[3]高中2016年版语文教学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