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
(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初级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小说是引导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初中生缺乏精深的文学积淀,很难准确地捕捉到小说所要传递的主旨思想和艺术特征,导致阅读水平一直处于瓶颈阶段。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优化小说阅读教学。
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分析小说内涵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自然环境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以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
《我的叔叔于勒》有两处自然环境的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作者仅用只言片语就活画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极其真切地暗示约瑟夫一家当时渴盼与兴奋的心情,与明快的景物相映衬。“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与于勒不期而遇,富裕的幻想成了泡影。他们眼中没有了美丽的海上风光,而是“紫色的阴影”从“天边远处”“钻出来”。这一处的环境描写,跟上一处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沮丧、压抑的心情。比如,文中提到的“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寓意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金钱至上的观念,也铺垫了当菲利普夫妇偶遇于勒后的剧烈反应。作者前文中反复交代家里经济拮据,这些社会环境背景,都含蓄地说明菲利普夫妇后来的行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找一找文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有哪几处,分别有什么作用,并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很多的自然环境描写跟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分析情节线索是让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方式。虽然故事反差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但是也会加大学生鉴赏小说的难度,出现思维跟不上“节奏”的状况。因此,教师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先不让学生阅读解决,而是边看边猜测后来的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主要按照盼于勒—遇于勒—辨于勒—躲于勒的情节进行的。读到“盼于勒”时,让学生猜想假如那天在船上约瑟夫一家遇到了已成百万富翁成功归来的于勒,他们的反应如何。学生纷纷回答“惊喜、兴奋、向前与他相拥”等。然而,文中情节不按常理出牌,真正的于勒是个贫困落魄的穷人,在船上卖牡蛎。阅读到这里时,提问学生:“菲利普夫妇几次‘辨’于勒?”学生从文中一共找到有三处。第一处是父亲买牡蛎时意外撞见于勒,第二处是父亲让母亲再次辨认,第三处是父亲向船长搭话,最后确认那个人是不是于勒。“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学生再次陷入思考。想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再三确认那个人是不是于勒,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拒绝这样残酷的现实。这烘托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辛酸与可悲。
理顺这些小线索,然后再过渡到人物和思想内容上,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由浅入深,学习过程循环渐进。并能够捕捉到各个细节,慢慢揣摩,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一篇小说如果塑造的人物形象不鲜明,那么即使环境描写如何细腻,故事情节多么生动起伏,在艺术魅力上都会大打折扣。虽然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感知到人物的形象特点,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它运用到实践中[2]。因此,教师要做的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揭示写作手法。
文章的题目为《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作者所用笔墨最多的人物并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大多数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也多聚焦于菲利普夫妇身上。然而,为了更有效地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可以将“于勒”作为本文的中心人物,让学生找出作者对于勒的描写。学生很快找到“我”与叔叔于勒交接的一部分——“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接着,教师继续引导:“通过这处描写,想象于勒在外的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生活?读了这个片段后,你是否反感于勒?为什么?”学生从于勒那张又老又穷苦、满是愁容、狼狈不堪的脸和满是皱痕的手上,可以想象出于勒这些年一定过得很窘迫,并且很辛苦。但是他没有再回来打扰菲利普一家,说明他已有悔过之心。当接过作者“我”给的小费后,他意外又感激,可以看出他的品行可能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恶劣。
由上述提到的寥寥几笔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于勒的形象立马饱满起来。从这里,学生能够理解到写作用字在精不在多,只要抓住人物的主要形象特点,再通过不经意的细节方式暗示,就能够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与想象。
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文中的情节。尤其是约瑟夫一家与于勒相遇的场景,这是高潮部分。在表演过程中,把握好菲利普夫妇的矛盾形象——既虚伪势利又悲苦辛酸。而作者“我”则要演出懵懂无知、天真善良的感觉。当学生将自己融入表演时,就会从各个角度多方位地分析人物形象中所隐藏的思想主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对文章主旨的见解。由于学生个性特征和对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出的思想主旨也略有差异,但只要不偏离中心,都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才能体现出情意课堂的味道。最后,留下课后思考题:联系当今社会的人与事,思考金钱与感情是否存在永远的冲突?假如你是当时的作者,在看到叔叔于勒后,会想些什么,想对他说什么?
在挖掘主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疏导,适时地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不能死搬硬套式灌输,应当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来解开谜团。这是学习小说的必要过程,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
总而言之,小说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环境描写的介绍、情节线索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思想主旨的启示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小说世界,收获多种写作方法,升华鉴赏情感体验,进而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1] 马贵涛.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