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邱虎
摘要:生本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本理念围绕学生自主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具有非凡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精神影响巨大,关乎学生未来人生之路,因而对自主、健康、积极的生本教育需求也甚为迫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生本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80-1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操控一切的做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更多地发挥。在教学实践中,科学的规划与人性的牵引是关键,教师要开放课堂,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利和自由感受,让学生逐渐打消被动的学习意识,愿意积极展示自我,挖掘自我。结合思想品德科目,教师要走出文本,重视实践,围绕学生的认知中心,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启发深刻,有感共鸣,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完善学习。
一、增强双向互动,提升课堂参与
传统课堂教学让学生早已习惯了听讲、背书、练习的公式化流程,这令课堂参与效果十分消极,并不是认真听、用心记就算积极参与了,而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投入、积极享受课堂。思想品德作为思想学科,就必须“活起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互动上多下功夫,让师生、生生间甩掉包袱,尽情抒发,在表达、交流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
例如,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教师先是抛出“己所不欲究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去探讨,很快学生在自由交流中得出“自己不喜欢的、不认同的”结论。接着教师让学生带入生活举例,这时有学生提出:“我有一本妈妈买的书,但是我不喜欢,于是把它送给表弟,算是‘己所不欲吗?”学生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以辩论的形式展开交流,最后,“不喜欢只是个人喜好,而不是精神行为,而且送书是赠予,不算强加。”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交流过程,几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开了口,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课堂交流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交流的开放空间让学生更容易打开内心,释放能力。但这交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表面的一问一答,双向对等的交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了课堂,开启了自主学习意识。
二、优化分组合作,完善自主体验
优秀的课堂不仅体现在教学数据上,更体现在学生感受中。丰富的感受体验来自多方面,其中由学生亲自操作的分组活动无疑最为深刻。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动性,让学生体现自主能力,融合集体能量。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极高的学科,教师可以借由新颖的活动形式来安排,对学生全程放手,让学生自由释放。
例如,在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社会与司法的保障》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展开“我该怎么做”的情景剧表演。分组任务是“小合作”集合的“大合作”。学生被分为司法组、公安组、街道组、学校组、家庭组,按照教师给出的不同情景进行合作表演。如:学生在独自上学的途中遇到了人贩子拐骗,应该怎么办?学生选择了哪个求救小组,哪个小组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措施,最后由全体学生评价总结,对各方保护力量做出评估。合作过程中,每个小组因为要争取集体的评估成绩都十分卖力,从应对商量到表演参与都发挥出了最大努力,而每位学生的体验收获也别样地充实。
完全把握自主实践权利的分组体验过程为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感知,让学生走出课本,松开束缚,能够忠实、全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在合作碰撞中,经由磨合、团结、取长补短,学生的自主认知也上升到更深刻的层面。
三、重视分层导学,包容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基础、感知能力、个性思想存在差异是教育需面对的客观问题,并不需要回避,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把学生的精神世界统一复制,而要正视差异,包容不同。为此,教师要展开分层导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开不同的教学线索,对学生因势利导,尽可能保留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带来人性化、公平化的感知意识。
例如,在学习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教师以土尔扈特东归为引诠释民族认同感以及民魂与传承,教师分三条线索,一是找出土尔扈特人历尽辛苦和牺牲也要东归的直接原因(沙俄帝国的压力),比较故国生活与异乡生活的精神差别;二是深入探讨土尔扈特人历时半年、行程万里、损伤无数的结果值不值得;三是挖掘历时上对土尔扈特东归的历史评价,以及现今我们看待这件壮举的思想。三条线索由浅入深,正好对应自主思维较弱的学生、学习理解较为深入的学生、和视野宽广、善于主动发散思维的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学生都理清了思路,获得了被理解认同的自信。
个体差异虽为教学目标统一带来了一定阻滞,但反观却是不容抹杀的,差异既在于能力,也在于个性,而能力有适合课内,也有适合课外,所以教师应当综合衡量,包容鼓励,让教学去引导发展差异中的正面能量。
生本教育理解易,实施却不简单,以学生为本不仅要体现在教学形式上,更要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尊重、鼓励,能够毫无顾虑地放开手脚享受课堂、发挥自我。教师要深入学生的感知角度,重视学生之趣,挖掘学生之力,引导学生回归思想的课堂,积淀精神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