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试论“词的同一性”的三标准
□温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词”是语言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之一,词汇学、词典学、语法学等诸多学科都以其为研究对象。理论上如何界定词,前人提出了一些标准,其中词的同一性问题,即根据什么条件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还是不同的词,一向被学界称为“硬骨头”,尤其在具体操作上却矛盾重重。本文从新词产生的途径着眼,提出了语音、语义、语法三标准,并为这三个标准分别规定了操作细则:共时分析法;本义串联法;实虚对立法,以避免分析者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词;同一性;引申义
“词”是语言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单位之一,词汇学、词典学、语法学等诸多学科都以其为研究对象。其中词的同一性问题,即根据什么条件判断某些语言形式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还是不同的词,一向被学界称为“硬骨头”,尤其在具体操作上,词的分合之间常常让人进退两难。学者们立足汉语事实,多从意义方面着眼,但“操作性差”是其致命弱点。蒋绍愚提出“在词义的远、近之间有时也难以划出绝对的界限”;[1]詹鄞鑫把“词义未发生质变”作为分词标准,但“什么变化属量变,什么变化属质变,也许并不容易把握。”[2]为了避免语义联系的主观性,张博提出了“义素分析法、词源考查法、引申义梳理法、相关比较法。”[3]
当然也有学者主张意义、功能并重,但这也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语法功能作为独立标准必然造成分不胜分的局面,甚而割裂意义间的联系,所以多数学者主张“合为贵”。鉴于以上情况,如何确立符合汉语实际、便于操作的分词标准,依然是语言学界重要的课题,有探讨的必要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现代汉语常用字为考察对象,以其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义项为基本语料,尝试从语义、语音、语法三个方面来区别不同的词和词的不同变体。具体标准是:
1.义项之间毫无联系或感觉不到联系的算不同词。
2.意义之间有联系但语音不同的算不同词(不包括异读词)。
3.意义之间有联系但具有虚实或虚虚词性差别的算不同词(不包括意义联系紧密的兼类实词)。
下面立足于现代汉语分别加以讨论。
义项之间毫无联系的算不同词,那么义项之间有无联系的尺度如何把握,新词的起点在哪里?这就需要根据引申规律考察义项之间的关系,把符合引申规律的不同义项处理为一个词位。关于词义的引申规律和引申类型,陆宗达、王宁在《训诂方法论》中有详细阐述,包括因果、时空、动静、施受、正反等理性引申,还有同状、同所、同用、通感及礼俗文化引申等[4]。词义引申不仅体现在单个词的内部,还体现在两个词或几个词形成的横向关联中,包括词义粘连、词义重心转移、词义渗透等等,这些蒋绍愚在《古汉语词义的一些问题》中有详细阐述[5]。我们认为,就同一词形而言,凡是具有上述引申关系的义项都应该算作同一个词。否则,就应该算作不同的词。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如下细则实施操作:
1.1 如果共时的各个义项之间有直接的引申关系,可以彼此连结,无论是串连式,还是并联式,抑或是综合式,只要词形上没有变化,就都归纳为一个词位。例如(下列例子皆取自《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以下分别简称为《说文》和《现汉》,为展示词义发展的源流关系,个别词义义项顺序稍有调整):
节:①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竹节、关节②段落③量词,用于分段的事物与文章④节日、节气⑤删节⑥节约、节制⑦事项⑧节操
《说文》:“节,竹约也。”本义为“竹节”。“竹节”这种形象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截分成一段一段的;二是每一段都是有约束、有限制的,越过节点就是另一节。从这两个特征分别形成两个义列:①②③④⑤含有共同的义素[+整体截分成段]。⑦是分段的结果;⑥使用有节制就是节约,如“节电”、“节煤”。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节制有操守就是⑧节操,如“气节”、“变节”。含有共同的义素[+有限度的、有节制的]。两个义列从本义的不同特征引申而来,本义的形象依然可感,所以属于一个词。
程:①规则,法则:章程②程序:议程③(旅行的)道路,一段路:启程④路程、距离:行程⑤衡量、估量:计日程功
《说文》:“程,品也。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程”的本义是长度单位,引申为度量衡的总称。《荀子·致仕》:“程者,物之准也。”度量衡是量东西长度、容积和容量的标准。词义由具体到抽象,引申为“规则、法则”。“尺寸”、“分寸”可以作为旁证。名动引申为“衡量”。所以这些义项属于一个词。
1.2 词典所列的词义是历时性的共时再现,我们立足现代汉语,采取共时分析法。意义引申规律以普通人的语感为准,具体来说:
(1)凡是需要联系古代汉语,寻找导致引申线索中断的中介义项的,我们处理为两个词。
管1:①管子②吹奏的乐器:管弦乐③形状像管的电器件:电子管④量词,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一管牙膏
管2:①管理、看管②管辖③管教④担任⑤过问:管闲事⑥保证、负责供给:管保⑦<口>介词,作用跟“把”接近,专跟“叫”配合
古代“管”有钥匙的意思,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从“钥匙”义引申为“管理”,虽然其词义联系是可考的,但在现代汉语层面,“管子”和“管理”词义联系已经相距很远,所以分属两词。
刻1:用刀子在竹、木、玉、石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
刻2:十五分钟为一刻;时间
“刻1”、“刻2”间的词义联系也是可考的,古代曾用漏壶计时,漏壶漏一昼夜,标记杆上呈现一百个刻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十五分钟为一刻。虽然二者有历时的意义联系,但在现代汉语层面语义分化,产生新词。
(2)凡是现时意义无关联,需联系本义才能追溯词义联系的,我们采用本义串连法,同样作分词处理。如:
介1:①在两者之间:②介意③介绍
介2:①铠甲②甲壳
介3:〈书〉耿直,有骨气
介4:用于人,相当于“个”,表示微贱
介5:戏曲剧本中表示角色表演时的用语
《说文》:“介,画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考甲骨文字形,解释为“象人着介(甲)形。”《礼记·曲礼》:“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郑玄注:介,甲也。可见,《说文》中为其引申义,其具体的物象为“铠甲”、“甲壳”。由此物象的形象特征,引申出“介于之间”、“媒介、介绍”、“硬、耿直”、“微贱”等义,有语义联系,但需联系本义,属于语义分化造词。
次1:①次序、等第②次序在第二的、副的:次子③质量差、品质差④量词: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⑤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⑥〈书〉中间
《说文》:“次,不前不精也。”“说文重文中可知其本义为临时驻扎的帐篷”④,所以引申出“质量差”、“远行的处所”、次序”等意义。上述词义间的关联必须联系本义“帐篷”,共时层面意义相差很远,《现汉》将其归并在一个字头下,我们认为应该分立词位,重新排列如下:
次1:①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②〈书〉中间
次2:①次序、等第②次序在第二的、副的:次子③质量差、品质差④量词: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
(3)凡是需联系词义间隐含的共同特点的,作分词处理。如:
乘1:①用交通工具或牲畜代替步行:乘船②利用:乘人之危③佛教的教义
乘2:进行乘法运算
《说文》:“乘,覆也。”《玉篇》:“乘,升也”。“登、升”为其本义,“乘船、乘车”是引申义。随着词义适用范围扩大,外延增加伴随着实在的词汇意义的磨损,虚化为“利用”。佛教把众生修行看作是一个漫长的脱离苦海的历程,把凭借佛法完成这个历程比作乘车,所以叫“乘”。
乘2指算术中几个相同的数连续相加的简便算法,和乘1具有共同的词义特点[+迭加],都用“乘”记录,但这种词义联系是隐性的,乘1、乘2应分属两词。
输1:①运输②捐献财物
输2:在较量时失败:认输、输赢
《说文》:“输,委输也。”本义为“转运、运送”。段注:“输于彼则彼赢此不足,曰胜负输赢。”这种[+此赢彼不足]是二者隐含的共同特点,但在现时意义上相差很远,《现汉》将其列为两个字头是合适的。
欠1:①困倦时张口出气:欠伸②身体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
欠2:①借人财物没有还②不够、缺乏
《说文》:“欠,张口气悟也。”《说文通训定声》:“《仪礼·士相间礼》:君子欠伸。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可见,“呵欠”和“欠人财物”间的共同词义特点[+欠缺的]。但二者的现时联系已经感觉不到,应分属两词。
“同源词的义通关系和多义词的引申关系是词义运动的两个结果,它们的差异在于是否改变词形,词形的改变或变音、或造字意味着词的分化,词形不变则视为引申共词。”[6]这说明词义引申的结果有两个:产生多义词或同源词,关键在于词形是否发生变化。词是音义结合体,当词形包括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即意味着分化为另一个词。语音学中,音位的核心特征是能区别词义,否则属于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可以包含几个音素;就语义而言,同样存在词位变体,本文涉及的语音变化有两种情况:
2.1 意义不变,只是在某些固定组合中或某些特殊环境下读音存在差异,这属于异读或分读,应视为同一词。如:
节:jié:物体各段之间相关联的地方;段落、节日、节制、节操
jiē:节骨眼、节子劲:jìn:劲头;jìng:强劲
2.2 在某些特殊用法或固定用法中,意义发生变化,并且通过改变语音来加以区分,就意味着派生了新词,应视为不同的词。
切1:qiē用刀把物体分开(直线、圆与弧、球的交点)
切2:qiè符合:切合(贴近、急切、切实)
《说文》:“切,刌也。从刀,七声”,本义为“分割。”“切”字记录的意义体现了汉语思维的辩证统一性,从一个角度看有“切分”义,从另一角度又有“切合”义,引申出“贴切”、“切合”等义,语音变化产生新词。
当1:dāng相称:相当;担任、充当
当2:dàng合宜、合适:恰当;抵得上;作为、当作;当铺
《说文》:“当,田相直也。”引申为“相当”、“担当”;进一步引申“恰当”、“当铺”,语音变化,仍用“当”记录,应视为不同的词。
这样的情况很多,“一般所谓‘多音字’,除了异读、又音和借用破读、同形异音外,多音而又多义者,如果各项音义之间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大都是源词与派生词共享一字的现象。”[7]如:“分”:fēn分开、fèn成分;“乐”:lè快乐、yuè音乐;“好”:hǎo好坏、hào喜好等等。
语法功能是否能成为分词的充分条件?我们认为语法造词是客观存在的,但面对汉语兼类词众多的语言事实,应以词汇意义为核心,语法功能为参照,后者不能作为独立的分词标准。高名凯在《语言论》中认为,词的语法变异表现出来的是词位变体,这些变体属于同一个词位,不同的词类作用不会使它成为不同的词[8]。认知语言学认为,词类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同一意象观察的角度和焦点的不同。本文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如果将语法标准作为独立的分词标准,结果必然是分不胜分,不利于词的意义引申关系考察,而且多义词内部本来就允许不同词性存在。具体来说,就不同词类之间的关系,以下拟分实词之间、实词和虚词之间、虚词之间三个层次展开讨论:
3.1 实词之间(包括部分副词)
汉语中的兼类词众多,其中联系最为紧密的类属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对其分类转化情况有详述[9],这种情况本文认为应视为一个词因语法差异表现出来的语法变体,如:
横:①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横梁②形容词,地理上东西向的:横贯东西③动词,从左到右的或从右到左:横写④形容词,跟物体长的一边垂直的:横剖面⑤动词,使物体成横向:把扁担横过来⑥纵横杂乱:老泪横流⑦蛮横、凶恶:横加阻拦⑧名词,汉字的笔划⑨〈方〉横竖:我横不那么办⑩〈方〉横是:今天下雨,他横不来了
“横”的义项①②④⑥是形容词性的;③⑤是动词性的;⑧是名词性的;⑦⑨⑩是副词性的,但意义之间的联系紧密,读音没有变化,属于一个词位。
值得一提的是,副词是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词类,具有过渡性特点。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把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三种。李泉把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关联副词七种。且不说其分类是否科学,它使我们关注到实词虚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能为求所谓的“科学性”采取一刀切。副词内部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其中表示程度、范围、方式的副词还有实义,没有完成虚化。具体操作中,对处理“老、白、极”这样的副词,学术界意见不一:一种认为二者语义和语法性质都不同,应视为两个不同的词[10]:
老:(表性质)老(表时间)
白:(表颜色)白(表方式)
而《现汉》就把这些义项列于一个字头下,我们认为这类表时间、程度的副词没有完成虚化,如“老”、“白”形容词、副词,词性和意义都有变化,但包含[+时间久远]、[+没有效果]这样的核心义素,保留了实义,因此处理为一个词位为宜。
这类情况很多,如:
挺,《现汉》:挺拔、挺立;很:挺好。
深,《现汉》:深度、深奥、深刻;很、十分:深知。
怪,《现汉》:怪物、妖怪;非常:怪不好意思的。
3.2 实词和虚词之间
一般来讲,汉语大多数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在词性虚实变化中,词的意义由泛化到虚化,应该说从词义角度讲,词义变化相当大。吕叔湘《论自由和粘着》一文中认为“实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分开,虚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分不开,甚至没有多少词汇意义”[11]。认知语言学也认为,实词虚化的路径之一是“词义虚化后衍生出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12]联系上文来看,前面提到分词应以语义作为首要标准,看词义的发展脉络,寻求意义转变的关键点,那么实词意义逐渐虚化,语法意义产生就应该是一个临界点。从虚词来源看,有两种情况(1)实词虚化(2)实词假借,如“夫”:“丈夫、男子”、“句首语气词”;“耳”:“耳朵”、“句末语气词”。后者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我们重点来看实词虚化的例子:
被1:被子
被2:①遮盖:植被②遭遇:被灾
被3:介词,表示被动
被1名词,记录“被”的本义。被2动词,是“被1”的功能引申义。被3介词,表被动义。汉语“施受同辞”,一方发出动作,一方接受,词汇意义弱化,衍生出表示被动的语法意义,《现汉》分立词位是合适的。
要1:①重要②重要的内容
要2:①希望得到②因为希望得到而索取③请求:他要我写信④助动词,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他要学画画⑤助动词,须要、应该:要小心⑥需要⑦助动词,将要:要下雨了⑧助动词,表示估计,用于比较:夏天树下要凉快得多
要3:连词:如果:要下雨,就不去了
要,“腰”的本字。从“腰”意象来看有不同的角度:“腰”是中部重要的部分,引申为要1。“重要的部分”引申为要2,“希望得到”,继续从两个角度引申一个是“请求”,一个是主观“意志、意愿”,由于汉语的辩证思维特点,主客观统一,表示客观需要的“应该、必要、可能”等义同样由“要”记录,词义虚化为能愿动词。意愿是将来的使然条件,引申为表将来的“将要”。英语中“going to”、韩语中“”表示意愿和将来时态有同样的虚化过程,可为旁证。要3,连词,表示如果,分词。从“重要”、“意愿”、“需要”等词汇意义虚化直至消失,产生语法意义。
3.3 虚词之间
虚词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我们把同为虚词而语法意义类属不同的算作不同词。如介词、连词、助词之间的分词情况。
hé
和1:①平和;和缓②和谐、和睦③结束战争或争执④(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
和2:①连带:和衣而卧②介词,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③连词,表示联合
和3:指日本
hè
和:①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②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回应
《说文》:“和,相和也。”其本义指声音相应,即跟着某种声音发出一模一样的声音,如“和声”、“曲高和寡”、“和诗、和词”是“和”字记录的本词。
和1表示“和谐、和睦”义,本字为“龢”,为书写简便,采用同音的简化字“和”。词义进一步虚化,“和”出现介词、连词的用法,通过语法途径派生了新词。《现汉》将介词、连词归并为一个词。我们认为虽然二者词义相关,但其表示的语法意义对立,为使用方便,应分词为宜。
以1:①介词:用、拿②介词,依、按照③因为(表目的)④连词,表示目的:以光视听⑤〈书〉于,在(时间)
以2: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说文》:“以,用也。”有学者认为“以”本义是“提携、携带”。引申为抽象的“率领”义。在甲骨卜辞中多有用例。词义进一步虚化,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赖以进行的工具、凭借、原因。由于介词宾语可以是动词,宾语又可以前置,具备了词义进一步虚化的条件,虚化为连词,表示顺承、目的、因果等语法意义,《现汉》“以”介词、连词用法放在一个字头下,本文认为应分词为宜。
词的同一性问题由于涉及汉语字词关系、汉语语义、语法关系等诸多方面,这些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重重,被称为“语言学的困惑”之一。就“词的同一性”标准,本文认为应该语音、意义、语法三者兼顾,并在三者内部析分了不同层次和类别,规定了操作细则:意义方面,立足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考察词义引申关系时凡是需要联系古代汉语探求引申链条的中介环节、需要通过本义溯源的、需要考察词义间隐性共同点的都作分词处理;语音方面,同样是语音变化,结合语义引申关系的远近;语法功能方面分实词之间、实词和虚词之间、虚词和虚词之间三个层次考察。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词的语音、语义、语法功能的综合考察中,基于汉语无形态标志而又兼类词众多的实际,我们更强调以意义标准为核心,以语音、语法为参照标准。
[1][5]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6,70-87.
[2]詹鄞鑫.汉字说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252.
[3]张博.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36-44.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2,146-160.
[6]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142.
[7]李运富.论汉字的记录职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1):59.
[8]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68.
[9]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65-71.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6.
[1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70.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2.
责任编辑 文嵘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1.011
H03
A
1004-0544(2017)01-0064-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3&ZD 12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YY003)。
温敏(1974-),女,河南汤阴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