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力敏(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江西 南昌 330099)
光电构成的意象世界
——UI设计中的审美意象与艺术形象表现研究①
魏力敏(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江西 南昌 330099)
UI设计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在人机界面中将设计主体的审美意象成功的转化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充满光电效果的意象世界,在这个全新的意象世界里突显出了审美意象的虚拟性、非经验性等审美特点,艺术形象的表现借助光电效果变得更加丰富细腻与更具时代感。同时UI设计通过强调交互设计的高效率、合目的性、对话性及选择性等特点强化了主体的审美感受,将人机交互过程转化成为了一个美的历程。
UI;审美意象;艺术表现;研究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信息化阶段。人类社会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及其技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自20世纪中叶诞生以来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同时不断刷新着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如今计算机早已不再是早期科学工作者群体用以科学计算的工具,计算机及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机的关系正变得愈加紧密。因此作为人机沟通交流平台的界面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与广大用户的高度关注。界面设计既是一个内部功能合理外显于用户使其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加以美化使其更加符和人情需要的过程。
UI为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的英文简称,其概念意义在广义层面上指一切人机相互作用的媒介平台,即在人机系统模型中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该“面”被称为人——机界面。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这个人机界面上。其发生路径为:先由机的信息借助各种显示“作用”于人,从而实现机至人的信息传递,人通过自身感官接受这些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做出反应,实现人至机的信息传递,在这个信息双向交流的路径中,机的信息通过各种显示即用户界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界面包括硬性界面和软性界面,硬性界面有基于符号功能设计的产品造型、材质肌理等;软性界面则是指“机”自身所具有的软件平台的信息显示。本文UI设计研究所涉及的用户界面概念为狭义层面上的人机界面,专指软件平台所形成的人机界面。UI设计就是对软件所形成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和界面美观进行的整体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是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图形艺术、认知科学和人机工程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系统向用户提供的综合操作环境。软件人机界面的发展从早期的二进制编码到计算机专业用语如1954年IBM的约翰•贝克斯研发的FORTRAN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再至1984年苹果公司仿造PARC技术的macintosh个人计算机所完全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图形用户界面使得计算机操作从高度专业性走向了以直观的易于理解的形式进行操作的人机交流新局面,人机交流方式的转变极大推动了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的大潮流。图形用户界面加之近年来大量以帮助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程序系统的发展,两者共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计算机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更多人接受它,愿意使用它。同时用户也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反过来促其不断改进完善。“简单、自然、友好、方便、一致”逐渐成为人机界面设计所遵循和追求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由此人文因素开始成为UI设计中越来越突显的问题,具有丰富人文意义的各类视觉符号、设计风格等因素在形成界面文化象征的同时不仅直接影响着界面的操作使用功能而且还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界面设计在满足用户功利性要求的同时,将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放在了重要地位,界面设计中的审美意象的营造和把握作为界面艺术审美创作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成为了人机界面设计研究工作的关注重点。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象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艺术形象,离不开人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胸;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情趣与形象相契合的东西,也就是黑格尔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审美意象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的,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意象的生成有助于主体对客观物象的理解,有助于增强审美主体的愉悦感受。意象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有着自身的生成发展历程:老子最先提出了体现“道”与“气”的象,即通过“象”来表现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此时象的概念里自然物象的意味浓重;再至战国时期的《易传》,通过“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像”两个命题对“象”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与明确,将老子的物“象”进一步向艺术形象转化。《易传·系辞传》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之象以尽意……”。《易传·系辞传》将“象”与言区分开来,把“象”与“意”联系起来了,“象”的主体情感得到进一步增强。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提出“赋,比,兴”又进一步对“象”(形象)和“意”(情感)之间互相引发互相结合的三种不同关系作了概括,实际上是对《易传》中“立象以尽意”这个命题进一步的规定以及艺术形象创造方法的阐述。魏晋南北朝时刘勰在其著的《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造了“意象”这个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指出,意象是外物形象和创作主体情意的结合物,将意象分析为“隐”与“秀”,“风骨”与“神形”的统一。此外,刘勰通过“神思”的概念对审美意象的创造过程进行了生动的分析。至此,意象一词的完整意义被确立,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并对后世的美学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是将形与意、情与景、认识与体验一体化的世界。朱光潜先生在《论美》中明确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意象的生成与表现则经历了一个由眼中之竹至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是一个将主体意识与对象之物相契合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因心因物的不同可化为千万种意象。
审美意象是主体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再创造生成的艺术想象并可以借助各类物质媒材转化为艺术形象。客观对象及物质媒材与审美意象的生成及转化息息相关,其中的关系正如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高尔基曾就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指出:“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物质媒材也是艺术创作中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基础要素。艺术家始终都在积极追求利用各种物质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实现审美意象的完美呈现。在UI设计中人机界面中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象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可以转化为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人所面对的客体对象及艺术形象完全不同于传统审美对象,界面(屏幕中所呈现之物像皆为光电虚拟之物像。人机界面由于服务功能和服务对象的多样性与广泛性造成了UI面貌样式的丰富多彩。根据产品功能的不同,界面样式主要可划分为功能型数字界面与娱乐型数字界面两大类。功能型数字界面类型是以满足操作使用为设计主题的,如各类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和各种医疗仪器操作界面等,此类人机界面设计首先要做到的是满足准确无误地引导操作使用,及在长时间使用中不易引起疲劳等设计要求,因此简洁明了成为功能型数字界面类型的设计特点。娱乐型数字界面类型则更多侧重于追求审美体验,通过人机交互趣味性设计与情境氛围营造等来满足人机交互时使用者的审美需求。因此,此类界面设计呈现出绚丽多彩,极具审美意象的艺术形象的设计风格特点。UI设计中审美意象及艺术形象的表现不仅取决于产品功能主题的硬性要求,还取决于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心理,习惯,价值等软性要素的深刻认识,借助审美意象可将功能性主题界面成功转化为富有审美意境的人机界面,从而给使用者以审美体验。意象与意境都离不开艺术想象但两者又有明显不同,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则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它通过意象生成的虚化无形的韵致和意味。唐代刘禹锡将意境定义为“境生于象外”,晚唐的司空图则进一步指出了意境的美学本质并提出“思与境偕”的命题,将艺术想象和意境的创造联系起来。意境的生成正是源自一个个能够被主体感知到的充满意义的意象,即意象在先,意境在后。人机界面设计也正是通过审美意象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从而形成契合功能主题的审美意境。千变万化的界面样式、光怪陆离的光电效果、多维度的时空表现、触觉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的信息刺激以及人机互动时的各种行为体验等已经完全打破和超越了人们原有的审美体验。相对自然之物和传统媒介所引发生成的审美意象及艺术形象表现而言,UI设计中光电构成的意象世界给人们以非物质审美和非经验审美等新内容与新体验,艺术形象的表现更加丰富生动,具体表现为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虚拟性
虚拟性是审美意象的一种基本属性,意象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契合,其生成与艺术形象表现都离不开物质的因素,如大脑器官、各种感官器官、神经系统以及各类物质媒材等。但同时意象所具有的虚拟性在审美活动中则显得更为突出。虚拟性一方面表现在意象具有的思维想象性质方面,意象作为一种思维想象使得其可以天马行空任意的编造和虚构,甚至可以违背现实情理进入到非现实的层次,这种非现实即虚拟性。另一方面,UI设计中审美意象的对象之物主要是借助数字虚拟成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生成的虚拟物像和情景,虚拟物像可以是抽象之形,也可以是写实逼真的具象形态,但无论何种形象都是可视而不可触摸感受的虚拟之像。该虚拟物像可以凭借数字技术生成各种物质材质感的形象,其所具有的体量感、时空感、材质肌理效果给观者以真实的心理感受。这种数字技术应用实现的现实与虚幻的情境改变了各类物质媒材对艺术创作和审美意象呈现的限制与影响并且进一步通过给用户以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再现的审美体验改变了人们已有的传统审美认知,产生了一种以技术为标准的审美评价模式。在这个评价模式中将虚拟的真实程度作为标准来评价虚拟的有效性与仿真性进而对其形象的艺术性进行评判。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审美评判不尚写实,不以意象呈现出的形象真实程度作为艺术造诣上高低评判的标准。中国传统审美特别注重通过其审美活动对生命、自然、世界本质的认知与把握,强调通过形象来观“道”,由有限的“象”进入到无限的“境”。因此,凡是经过提炼概括充满情趣并能体现出生命意义的形象,更易受到传统艺术审美的认可与推崇。以中国传统绘画评价为例,从南朝梁代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气韵生动”,至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自然居画品之首,再至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中对“逸格”的推崇,无不体现出古人对充满“气”“意”“味”“妙”“韵”等概念的笔简形具之形象的审美追求与尊崇,这种反映自然之道,体现生命意义的概括形象,不是机械的再现自然,而是充满了审美意象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包容性的形象。然而,现代界面设计借助数字艺术技术生成的亦真亦幻的情景,极致细腻的细节刻画,高清晰超写实的呈现给使用者提供了一种停留在悦耳悦目层次上的审美体验,使其完全沉浸于感官刺激之中。
2.经验性与非经验性
诗人庞德曾经说过:“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经验性与非经验性是从受众的体验角度而言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的认知基础之上,认知与审美都是源自长期的生活实践,主体的认知经验则是由主体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累积的知识、技能、体验等综合而成。认知是一切生活实践的基础,审美则是建立在基础认知之上的一种更高级的认知。根据认知心理学,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与输出是人类行为心理机制的核心,并且认知是不断积累的。人们通过认知引发情绪及情感,进而产生审美体验。情绪与情感是同一过程或活动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基础。情绪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其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情绪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主张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认为情绪的发生是接受外部环境提供的信息刺激,信息传入大脑后依赖短时或持续的评价——信息加工处理,然后信息输出导致生理与心理反应。在长期的信息刺激作用下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一种经验性的认知判断,经验性的认知有利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知觉并依此进行审美活动,但是同时人们对于过于熟悉的事物也会由于缺乏趣味,导致审美兴趣的逐渐丧失。界面设计中一方面利用人们经验性认知判断通过熟悉的意象符号正确引导人机互动;另一方面充分创造各类充满审美趣味的意象符号(视觉意象符号、意象听觉符号)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将人机互动的过程转化为一个美的历程。界面设计随着虚拟技术的日益强大和AR(增强现实技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对其的渗入融合,人机交互的方式及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导致审美意象新奇多彩从而带给用户一种超出原有认知经验的全新认知体验。面对新的认知对象人们的感官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以获取更多的外部信息进行新的知识、技能累积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经验。在这一新的认知摸索过程中人的大脑思维会被新鲜事物对象刺激的更加活跃,从而激发出大量充满新奇、幽默等不为预想的审美意象。例如,人通过肢体运动与机产生的互动交流将肢体行为作为非经验审美的界面,拓展并完善了人机交互的过程。如此这种建立在非经验认知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审美意象,打破了原有认知的思维判断,用户在认知与审美过程中无法依赖已有认知经验获得判断而只能在人机互动的某种临场状态中摸索感悟,从而获得非经验的感悟体验并进而生成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3.交互设计的高效率与合目的性及对话性与选择性
软件界面作为人机交流互动的操作平台决定了交互设计在界面设计中的重要性。交互设计定义了两个及多个互动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相互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人机交互的结果固然是为了满足人的目的性需要,但在交互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带给人们某种相应的情感体验。优秀的交互设计既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又要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并使两种需求相互联系相互递进。交互活动将信息交流过程与复杂的审美交流过程合而为一,在物我交互中使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了一种有机联系。科学合理富有趣味性的交互设计有利于审美想象的发挥与创造。界面设计除了通过美术设计的形式语言带给观者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外,也借助交互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前文已经阐述了不同界面类型受审美需求的影响各不相同,功能型数字界面的设计是以目的性为主导的交互设计突出强调可用性。因此,为达到精准操作的要求其交互设计建立在提问和响应的单一封闭的路径上,使用户在这种透明性的交互活动中逐步丧失了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性,而显得机械、单调、沉闷,人与机被人为割裂分开,整个交互过程中审美想象,与审美体验受到压抑。娱乐型数字界面则是以体验性为目标突出强调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其交互设计往往基于流动式,表达式,开放式的设计思路,以此激发使用者的审美想象强化审美体验。UI设计中交互设计带来的审美体验首先具体表现在人机交互的效率与合目的性中,科学合理的操作逻辑与快速的界面响应速度等能够将人与机有效的统一起来,人的能力与机的功效同化一体,使人们充分体验到“效能”带来的满足感,犹如《庄子》中的锻钩之匠,游刃有余的庖丁在技能工作中获得的自由乐趣。物我交融中的“效率”和“合目的性”的情感体验正是现代技术美学产生发展的基础。其次表现在主体拥有的对话性和可选择性上,交互形式中多层次、多向度的路径设计产生了多层次、多向度的意义取向,提供给使用者探索选择的趣味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满足了使用者心理的主体地位感,由此产生的对话性和可选择性正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征。人们在人机交流互动中体会探索和自我实现的乐趣,正是马斯洛追求需要层次理论中人们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4.多感官刺激下的审美意象与艺术形象表现
前文所述,艺术题材是艺术创作及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媒介材料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成为艺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例如北宋时期宣纸的发明与广泛应用,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白瓷制造的成熟开拓了瓷绘艺术绚丽多彩的新局面,但是传统艺术往往囿于较为单一的媒介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文观念的更新,现代艺术越来越重视媒介材料与人文环境、媒材自身的质地效果表现、多种媒材之间的组合以及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与审美意象的呈现。界面设计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自然而然地会利用多媒体及其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多手段的激发审美意象并使之得以完美的呈现。多媒体技术是利用两种以及以上的媒体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传达,在信息传达过程中自然也会通过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引发主体的审美意象并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将其呈现。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类各种感官对外接受信息的程度各不一样,其中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视听感官接受了绝大部分外界信息。界面设计正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单一的感官刺激转变为多感官的刺激从而更好的激发主体的审美意象,充分释放使用者的情感。多媒体的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图像技术,通信技术等可将主观意识与客观形象结合转化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最终在界面设计中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融为一体。人机交互界面中静态的指示符号,图形,图像与动态的视听形象相互映射激发了无限的审美意象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审美意境及人机操作环境。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转化的艺术形象都是主客体的统一都具有直觉化和情绪化的突出特征,两者又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意象首先关联到视觉经验,视觉意象是意象的基础具有直接描绘性,所以担负着视觉思维的主导作用。听觉意象也就是音乐中的声音意象,音乐虽然不具备绘画那样清晰直接的刻画形象的能力,但是音响能够更有力的激发情感诱导欣赏者通过联想思维在头脑中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由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最终进入到特定的审美状态。视觉形象在音乐的作用下情感表现愈加丰富细腻,形象的主体感受得到强化意义更加明确。在界面设计中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根据多媒体作用程度的不同有时单独作用,有时共同作用帮助使用者更好地进行审美活动理解界面内容,体悟到界面设计中丰富的审美想象在视觉意象与听觉意象的交融中使得UI设计中的审美意象与艺术形象表现,达到了主体与客体,情与意的高度一致。
5.传统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彰显
审美意象之意是主体之意及主体的某种认识、态度、情感,其深受主题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反映在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价值等方面。现代人机界面中网格化的版式设计,符号化的图形设计,风格化的字体编排等无一不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原则,同时反映了工业文明以来西方现代文明主导的审美价值与评判标准。由于界面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设计载体与文化窗口,界面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与象征意义反过来进一步巩固和传播了其既有的文化价值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开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文化意义和体现中国风貌的界面设计。目前,这种具有中国风格的界面设计实践探索集中体现在形式语言上,通过采用和改造中国化的视觉符号,听觉音响等产生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基因的审美意象以期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UI设计面貌。形式往往是观念的反映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强调的“道法自然”,“气韵生动等美学概念都可以在界面设计中通过审美意象的生成与艺术形象的表现得以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对秩序性的强调,对教化功能的注重,对色彩伦理的解读等皆可具体体现在界面设计中。例如界面布局上“马一角”,“夏半边”的国画构图格式的应用,借助虚实相生的创造手法,大量采取留白从而产生视觉上的灵动,透气的简雅版式面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非常注重政教美刺的功能作用,人的审美需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其中包括从感官的愉悦到意蕴的领悟,价值体验到精神境界的升华。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从心理学中的“知、情、意”的角度出发,将美感划分成了三个层级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其中悦志悦神作为最高层次将审美体验上升到了道德的层面上,即艺术应承载教化、熏陶和培育的职能;是对真理崇高等观念的追求和满足。界面设计通过对题材内容的选择把握和形式表现来实现上述功能作用,例如在娱乐型界面设计中不应片面的单纯追求感官刺激,应该依法依规避免和杜绝不健康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彰显正能量,以满足人的正价值需求。界面设计在界面设计的亮度、识别度、触控技术、提示音响等方面应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与可操作性,充分照顾行为不便人士的使用要求。在界面色彩系统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经典色彩体系,例如江南建筑的粉墙黛瓦,年画中的大红大绿的原色搭配,瓷艺中的青花色系等使人机界面具有明显的中国色彩风貌。以上内容与形式的表现在界面设计中可借助光电效果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时空流动的中国韵味,富有中国式思维意识的审美意象,同时也因光电产生的艺术效果使UI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信息社会中人机界面将人与机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充满意义功能的界面符号都能够通过UI设计中优秀的艺术形象彰显与传达。艺术形象源自于设计主体的审美意象,其一方面受到主体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认知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媒体技术作用的影响。UI设计凭借数字艺术技术将主体的审美意象在界面中成功的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从而满足使用主体的审美需求,数字艺术技术突出了审美意象的虚拟性与非现实性等审美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延展至艺术形象的表现上。同时,UI设计中交互设计所强调的高效率、合目的性、对话性及选择性等特点将人机交互的使用过程与审美活动更好地融为一体,更加强化了主体的审美感受。
(责任编辑:梁 田)
J01
A
1008-9675(2017)03-0116-05
2017-02-27
魏力敏(1975—),男,浙江余姚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理论。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在UI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YS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