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2016-12-30 16:22谢正海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再创造艺术形象主体意识

谢正海

摘要:文学艺术形象是作家表达其思想的凭借,作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就是靠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连接,作家的思想情感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塑造出艺术形象,欣赏者通过感应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来理解作家在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是欣赏者感应到的思想或者情感,虽然要以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为依据,但是里面也包含着欣赏者自身的内在主体意识。所以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应欣赏过程也是其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艺术形象;主体意识;再创造

所谓主体艺术形象的的感应再造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应的扩张效应,是感应深化到思想意义或深层内涵的感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领悟”。“领悟以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为基础,是主体对自己的经验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类似的经验的类推和相似把握”。它是以审美感应为前提,在整体感应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意蕴的领悟。我们对艺术,譬如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事件的领悟都会有逐渐积累经验的过程,一点点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这是渐悟,而当渐悟累积到了一点的阶段,达到了一种对整体的把握,也就形成了顿悟,一种恍然大悟,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高度,真正的顿悟是要达到对系统中的多种内涵或意蕴的系列把握。顿悟是对整体关系和作品整体的把握,可以看成我们通常所说的“由质变到量变”。可以看出,渐悟与顿悟是互为依赖、相互作用的,渐悟是由顿悟积累成的过程,而顿悟又是以渐悟为基础的。

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他对社会生活(包括自身)审美的结晶。只要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是表现了他自己的审美意识,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欣赏者再认识的对象。欣赏者的认识是以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为出发点的,但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以抽象概念出现,只能体现在艺术形象之中,因此,欣赏者的认识活动直接受艺术形象的特性所制约。这种制约表现在:艺术形象唤起欣赏者相应的感觉经验、情绪记忆和形象记忆,并规定欣赏者的感觉、想象、体验、理解等认识活动的基本趋向和范围,进而向欣赏者展示出艺术形象所包含的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使欣赏者受到教育。但是,欣赏者欣赏艺术的活动,决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始终活跃着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活动。它是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欣赏者是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再创造”是一种在感受基础上的想象活动和体验活动。欣赏者作为社会上特定阶级的成员,他在进行艺术欣赏之前,对社会生活原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思想感情、趣味好尚、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所有这些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都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基于想象和体验的“再创造”,一方面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制约,另方面又受欣赏者的主观条件的制约。

作品的艺术形象为欣赏者受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诱导,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欣赏者的主观条件影响着欣赏者怎样想象、怎样体验,以及怎样接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程度。这就是说,作品的艺术形象本来具有客观的规定性,但是,由于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呈现在不同欣赏者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他们对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评价的领会往往也各不相同。生活经验丰富并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欣赏者,可能很好地把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内容,甚至发现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主观条件较差的欣赏者,对作品的内容可能把握得也差一些。所以,艺术欣赏中的“再创造”具有在欣赏者的头脑中补充形象乃至变动形象的特点。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着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者发掘出艺术形象的思想内容,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欣赏者“再创造”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体验和想象。在人们的实际生活里,没有体验就不能进入别人的心境,不能发现别人内心的秘密:这对于欣赏活动也是适用的。欣赏者的体验对于深刻感受形象有极重要的作用。

由于每一个审美主体通过自身经验对整体的掌握都少都是带有片面性的,有的人会偏重对知的感应,那就会对艺术作品中知性的内容领悟较强,在审美感应的扩张效应上就会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有的人偏重于情,就侧重对艺术作品中情感的领悟,强调艺术的传情作用;有的人偏重生活需要,就侧重于对本能欲求和生活需要方面的领悟,强调艺术反映人生需要的内容;还有的强调生活理想表现,就领悟艺术中的理想境界等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领悟要借助于主体的经验作用,设身处地地类比推测,这才能达到某种意蕴的直觉和领悟,它是主体与对象的经验传感和理性贯通。”

猜你喜欢
再创造艺术形象主体意识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广告翻译探微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理解力培养与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性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