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与道德质疑

2017-01-27 01:34彭怀祖
伦理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道德性道德行为市场经济

彭怀祖

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与道德质疑

彭怀祖

道德质疑存在的必要,既是道德特性——利他性、自主性、理想性所决定的,更是消减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必须。通过道德质疑可以鉴别道德行为的真伪,强化市场经济的刚性规范,维护人的尊严,逐步形成抵制功利化过强的自觉。

市场经济;合道德性;道德质疑

道德质疑属于道德评价的范畴,评析道德质疑的作用,离不开对道德评价的总体考量。

道德评价的两个端点为道德肯定和道德否定。目前道德肯定在道德评价中呈现压倒性力量,它能起到道德评价的正面引导作用,会从一个侧面让道德氛围逐步浓郁,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盲目的道德肯定并不有利于道德建设,也不是实事求是的。任何时期的道德状况,总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恰当的道德否定,是提升道德力量的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无论是道德肯定还是道德否定,真正体现其科学性,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道德质疑的基础之上。唯有通过质疑让真正的道德行为显其精彩,让非道德行为现出原形,而不是随意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才能使道德评价减少盲目性,使鉴别和导向的功能充分发挥。强化道德质疑,正确鉴别社会现象,为真正的道德行为鼓与呼,让非道德行为现出原形,是非常必要的。

一、道德视阈下的市场经济概览

每个时期的道德状况都有其特点,均离不开社会的本质属性、基础性条件的制约与指向。当下讨论道德状况离不开对市经济的考量。市场经济具有高度的合道德性,但也带来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完全克服甚至很难消减的负面效应。对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其他体制无法具备的道德优势,必须给予高度肯定和全力维护。它的道德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竞争配置资源,有利地促进了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使全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长成为可能。二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所有公民和实体在市场通过竞争配置资源,竞争结果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切身利益,它较之于计划经济由他人或组织决定资源的配置,更能调动全社会成员的勤奋意识和自觉行为,全体公民自觉的进取精神和作为是社会充满活力、和而不同的基石,应给予高度肯定。三是如果配置资源的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极易产生不公甚至腐败,获取资源意味着取得利益,怎样获取资源必然是许多人绞尽脑汁、日思夜想的,计划配置资源会无时不受到配置不公甚至滋生腐败的威胁。配置资源方式是公平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必须充分认识市场配置资源是资源配置不可动摇、无可替代的方式,它的总体上、根本方面的合道德性是毋庸置疑的。

如同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一般,市场经济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自身难以克服的硬伤:一是若干次竞争配置资源的叠加,必然形成贫富差距扩大。这充分表明市场经济有其残酷的一面,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扩大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市场经济必然产生功利性过强的现象。“金钱、财富、资本、权力,成了这个社会日常生活中事实上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事实上直接成为了这个社会日常生活中用以评判是非善恶正义与否的价值标准。”[1]功利性过强有以下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内部,通过非诚信方式获取资源已非个案,在竞争配置资源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非诚信的诸多表现,有些行为令人触目惊心。“经济生活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并非满世界就‘只有经济问题’。人的生活除了经济生活,还有伦理生活和精神生活。”[2]但是,在市场经济外部,功利性过强已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能否获利、获利多少成了某些人行为的唯一指南,崇高的精神力量较难体现,闲适、放松等应有的人生内容,也被逐渐淡化。“道德的存在是为了使谋利活动符合道义,它总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然而片面追求金钱与功利的价值观念严重遮蔽了道德。”[3]

尽管市场经济有着容易形成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功利性过强的弊端,而且这方面的弊端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身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我们仍然不能得出市场经济体制应该被其他经济体制替代的结论,因为任何经济体制均是有利有弊的,应该从是否有利于社会根本性发展的角度审视各种体制的优劣。“社会制度伦理的根本问题至少有两个,除了公平正义与社会的稳定有序之外,还有总体效率与社会的繁荣富强,它们都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4]市场经济能促成社会财富总量的持续增加,能促进全社会充满活力,能体现社会总体的程序公平性,这些优势是市场经济体制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确实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难以克服,所幸的是,社会并非仅有经济体制一方力量在发挥作用,除了政治力量、管理力量有能力管控、消减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外,对于全社会成员而言,加强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认识和警惕,有意识地强化道德质疑,是坚守道德底线、阻止非道德行为随意蔓延的重要防火墙。

二、道德质疑为何必需

对道德质疑的重要性分析,离不开研判道德特性。道德特性为利他性、自主性与理想性的综合,它是道德行为有别于其他行为的重要标识,也是道德问题最根本的内核,社会现象是否是道德行为或具有合道德性,必须用道德特性去进行总体把握。然而,由于道德特性的抽象宏观,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必须借助道德质疑作为桥梁与纽带将其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现象是否为道德行为或具有合道德性得到说理的、具体的剖析,从而让公众逐步提高道德的鉴别能力。

利他性是道德行为有别于其他行为的最根本特征,然而,社会现象是复杂的,利他行为往往不会孤立存在,利他与利己、直接利他与间接利他、当下利他与长远利他等等,均交织在一起。“只有在存在基本的正义感、可靠性和诚信时,原本漠不关心的人们在市场非人格化的情形中才能进行有益的交换。”[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需要更多的道德行为,更应该警惕借道德之名行获取自身私利之实的行为,必须分析行为直接甚至间接的影响力,分析行为中有无对市场经济的损害、对他人乃至对社会的损害,通过仔细考量和深思熟虑,得出行为是否为道德行为或是否具有合道德性的结论,市场经济时刻呼唤深思熟虑的、去伪存真的道德质疑。

自主性既相对于法规的刚性约束而言,也是为充分调动所有公众参与道德行为而确立。自主性特性决定了人人都是道德的理解者和行为者,道德必然具有相对性。“应当充分意识到道德心理的多样性,意识到行为主体的个人因素的扰动作用,意识到道德心理其实与行为者的生活处境和生活追求密切相关。”[6]但是道德相对性不能演化成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削弱了道德的力量,会让公众对道德概念产生模糊,行动时无所适从,道德的独特价值较难确立和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质疑不是否定道德的自主性,而是应该警惕道德相对主义,既让每个人都自觉地实施道德行为,又不让一些人借道德之名行自利之实。

理想性指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它还有另一层意思,道德永远是批判社会利己过度的武器,道德建设永远在路上,用期盼的道德场景衡量社会现实,需要改进和修正的一定有许多。道德力量的不可或缺、道德现状需要改进、道德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这是理想性的主要内涵。从这里出发审视市场经济体制,道德质疑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确认当下道德状况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并对形形色色非道德现象进行深刻批判,是期盼社会道德氛围浓郁的重要源起。

三、道德质疑的核心指向

道德质疑并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合道德性,并不是谋求由其他经济体制取而代之,而是对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市场经济本身难以克服和消减的非道德印记保持警醒,多问一些为什么,探究行为表象下的深层次动因,使这类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从而逐步缩小非道德行为的运行空间。

“我国的底线伦理秩序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而且难以通过既定的构建方式消除。导致这种挑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致富心切、政策过度激励致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未能得到有效扼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7]道德质疑的着力点必须对准贫富差距扩大与功利过强这两个方面。关于贫富差距的扩大,如果是社会成员努力的差异形成的,则不在道德质疑的范畴之内;如果是竞争起始时期客观条件的差异形成的,那也不是社会公众通过道德质疑就能解决的,需要政治和管理的行为加以调适。公众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道德质疑指向,应该是竞争规则是否得到切实地贯彻与执行,应该是警惕形形色色的披着道德外衣的非道德行为。如果“该行为的目的恶、同时具有效果好,手段恶劣、动机坏的特点,那它就属于最坏的行——即最有负面道德价值的行为”[8]。对这些行为更应该强化质疑。

首先,必须质疑非诚信的不遵守市场规则的现象,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的刚性规范。在社会行为的各个类别里面,在财富积聚的每个环节之中,缺乏诚信的现象随处可见,尽管程度有轻重、性质有差异,但是极力遮盖缺乏诚信这一本质,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有些行为甚至会以道德的面目出现,以慈善等行为为幌子,其实质是试图规避规则、巧妙地违反规则甚至改变规则,以达到获取更多财富或功利的目的。因此,附带条件的慈善,尤其是附带回报条件的行为,更需高度警惕。

其次,必须质疑援助他人和社会以后随意宣泄、伤害他人、违背他人意志的行为。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尊重每个人的意愿一定要落实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财大也不能气粗。社会的公平正义,首要条件是确保每个人能独立自由地享受生活、努力学习、奋发有为,这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识,决不能因为我对你有所帮助,尤其是给予了财富的援助以后,你就应该服从于我,按我的意愿行事。

最后,必须时时质疑自身。“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社会成为良序社会,即希望公共道德和法律都具有权威,仅有合乎逻辑的伦理学是不行的。须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基本公共道德的人。”[9]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能否时刻保持对诱惑的警惕,对金钱崇拜过度的警觉,对功利过强的警醒,是需要不断反省的。如果让金钱和功利迷住了双眼,那就会让非道德行为“牵着鼻子走”。社会中非诚信现象铺天盖地,各种名目的诈骗层出不穷,一些人的上当受骗,或是知识缺乏所致,或是缺少警觉所致,还有许多是被功利诱惑所致,清醒的头脑、自觉的行为一定源于不断地质疑和反省,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概莫能外。保持道德的警醒,自觉伸张公平正义,这是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这种责任转化为行动,首要的是强化道德质疑的自觉,以质疑为开始,就能逐步擦亮自己的眼睛,辨析道德行为的真伪,让形形色色的非道德行为无藏身之地,道德氛围的浓郁才有了真正的基础。

[1]高兆明.人民的正义:正义理论的中国问题意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赵昆.论经济学“帝国”的道德“边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喻文德.论道德信仰危机及其化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4]徐大建、任俊萍.功利主义究竟表达了什么?[J].哲学动态,2014(8).

[5]薛勇民,崔俊霞.论现代经济与社会伦理的契合[J].河北学刊,2013(3).

[6]李义天.道德心理:美德伦理学的反思与诉求[J].道德与文明,2011(2).

[7]江畅.我国底线伦理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4(8).

[8]韩东屏.论对行为的道德评价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9]卢风.道德的相对性与道德的权威[J].道德与文明,2014(1).

彭怀祖,南通大学先进典型研究中心教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转型期道德动因多元及导引研究”(15AZX022)

猜你喜欢
道德性道德行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新闻的道德性和新闻伦理的基本问题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