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永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从“争福利”到“谋福利”:中国工会福利工作的演变及创新
宋希永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工会与福利之间具有先天的、主动的联系,工会与福利联系的结果就是工会福利,就是工会的福利工作。我国工会福利工作的演变历程呈现为争取福利、包揽福利、发放福利、谋取福利四个阶段。工会传统福利工作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但也存在着以偏盖全、以点代面、越俎代庖等诸多问题,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危害。今后工会福利工作的重点在于“谋福利”,工会要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需要在思想上实现从发福利到谋福利的观念转变,在实践上搞清楚谋什么福利、为谁谋福利、怎样谋福利等关键问题。
工会;福利;工会福利;谋福利
自从党中央实施“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原本不太受人们关注的工会福利工作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切,一时间工会应不应该发福利、工会应该发放哪些福利等原本简单的问题让人困惑不解、争议不断。在这一背景下,人民日报官微发文明确指出:反腐不应该反职工福利;中华全国总工会也相继颁发《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总工办发〔2014〕24号),《关于〈关于加强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的通知〉的补充通知》(工财发〔2014〕69号),指导工会福利工作的开展。各省市总工会也相继出台相关细则和办法,如2016年12月,北京市总工会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委员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服务职工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京工发〔2016〕24号),对职工福利费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
这些制度文件的颁布实施,虽然为当前工会福利工作的开展确立了一定标准,缓和了当下矛盾,但是广大工会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仍然存有诸多困惑,福利工作难做、不知从何下手,成为当前基层工会面临的共同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上级工会组织提出工会应该坚持为职工群众“谋福利”的工作思路,这为工会福利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具体层面上,诸如工会为谁谋福利、谋什么福利、怎样谋福利等问题仍然不够明朗,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明确。
可以说,当前工会福利工作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不仅受到国家、社会和职工群众的普遍关注,也成为一个影响工会工作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工作。做好新时期工会福利工作,对于工会自身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重大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要将挑战转变为机遇,则离不开对工会福利工作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把握。
当前,如何做好工会福利工作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既没有从理论上厘清工会与福利之间的深刻联系,也没有在实践上实现二者的较好统一,这就需要追根溯源,从本质层面对工会和福利进行一番考察。
(一)工会组织
工会是社会结构变革的伴生物,工会的产生离不开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社会阶级关系的确立、社会分工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三个因素[1]。中国工会的产生也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的出现,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兴起,工人运动、工会思想以及工会组织也应时而生。
就某一个单位而言,工会就是单位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其最根本的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其会员的权益。工会的职能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工会的性质之所以能够决定它的职能,是因为工会是以满足职工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性质和职能之间存在着“满足职工需要”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个‘中介’,就有可能导致性质与职能之间的脱节,甚至会造成工会职能的紊乱。”[3]因此,做好工会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抓好满足职工需要这一根本,而福利工作无疑是满足职工的需要重要一环。
(二)职工福利
职工福利,故名思义就是职工所享有的福利待遇,它是用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职工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活动的总称。正确把握职工福利的内涵,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职工福利不等同于社会福利。站在福利国家角度,职工福利(或者可以称之为职业福利)不过是众多社会福利中的一种形式,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福利是国家整体层面的,它的福利对象是全体国民,福利的来源包括国家、社会、企业、团体,甚至个人;而职工福利则是单位层面的,它的福利对象理论上应是本单位的职工,福利的来源也多为单位本身。
第二,职工福利也不等同于“职工的福利”。职工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职工福利是指职工在本单位中可以享受到的所有权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称之为“职工的福利”。而狭义的职工福利,主要指的是职工工资之外的福利,尤其是经济层面的福利。职工福利本质上是职工按劳分配之外的所得,它不像工资是初次分配意义上的,而是再分配意义上的,有学者将其称之为“额外福利”。本文所谓的职工福利主要指的是狭义层面上的,这也是人们普遍认识意义上的。
第三,职工福利更不等同于“福利品”。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职工福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这种福利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甚至有政治权利层面的,但是当前许多人一谈到职工福利往往将其与实物层面的福利品相等同,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福利品相较于职工福利,其内涵要小的多,本文中凡是指称实物层面的福利,都明确以“福利品”一词指谓。
职工福利具有“均等性、集体性、补充保障性和单位差别性”[4]等特征。均等性是指在一个单位内,职工所享受到的福利相对说是均等的;集体性是指,一般而言,职工福利是面向本单位所有职工的福利,而非针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福利;补充保障性,表明职工福利是职工工资之外的额外所得,但它对职工整体收入和生活又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和保障;单位差别性,表明在实践层面职工福利是每个单位内部事务,不同的单位提供给职工的福利不尽相同。
(三)工会与福利的联系——工会福利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职工福利是单位提供给职工的一切物质帮助和服务活动的总称,于是,工会与福利以职工群众为中介建立起某种联系。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到,工会与福利之间的联系不是后天的、被动的,而是先天的、主动的。从工会组织层面看,工会组织诞生的根本目的和存在价值就在于维护其会员的权益,而职工福利无疑是所有权益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职工福利层面看,无论是福利的来源还是福利工作的实践主体,工会都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工会从一开始就是职工福利的代表者、谋取者和传递者。工会组织因为维护职工权益而诞生,职工福利通过工会组织来实现。可以将之进一步概括为:工会组织离不开福利工作,福利工作离不开工会组织。
工会与福利联系的结果就是工会福利,就是工会的福利工作。工会福利指的是工会向职工(会员)提供的福利,就某一个单位而言,指的是单位工会向本单位职工所提供的福利。从内涵上看,工会福利是职工福利的一种,其外延上要小于职工福利,这是因为职工福利的提供者可能不只工会一个主体。工会福利一定是职工福利,但是职工福利未必是工会福利。
我国工会组织自诞生到现在,其福利工作大体经历了“争取福利”、“包揽福利”、“发放福利”、“谋取福利”四个阶段。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阶段划分只是整体意义上和逻辑意义上的,而不是严格的时间意义上和事实层面上的。
(一)争取福利阶段
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两大阶级形成对抗之势,这种对抗的体现就是后者受到前者的剥削和压榨。在当时的中国,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盘剥,其悲惨境遇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工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环境恶劣,工资低廉,工人受到非人的待遇,连最基本的工作安全和身心健康都得不到保障,遑论福利待遇。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工人阶级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斗争,由最初的自发到之后的自觉,由无计划、无组织到有计划、有组织,而这个自觉、计划和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工人结成劳工联盟。劳工联盟带领工人为争取权益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争取福利而进行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早期工会以实现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己任,各地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推动革命风潮的重要力量,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工会运动在维护工人自身权益的同时,又带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工人阶级为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反抗和斗争是我国工会产生的坚实基础,也是我国工会产生后的重要职责。这种反抗和斗争的目的就是要争取一种广义上的福利,它采用的方式是暴力或者非暴力手段,而斗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可以将这个时期的工会工作(这里主要指的是赤色工会,而非黄色工会)笼统称之为争取福利的阶段。
(二)包揽福利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由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性质得以改变,我国工会组织的性质和职能也随之改变,中国工会逐渐走上一条与西方工会不同的发展道路。与建国前相比,此时的工会福利工作也大为不同。
首先,不再是对抗性地争取福利。这是因为工人阶级曾经的反抗和斗争对象——资产阶级,此时已经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中已经不存在工人与资本家相斗争、从资本家那里争福利这一问题。工会组织的主要任务也与以往完全不同,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总工会会议主题的转变得到例证:1948年8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白区和革命根据地的工人运动经验,制定正确的工运方针和政策;而到了1953年5月,在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赖若愚所作的大会报告主题却是“关于中国工会工作的报告――为完成国家工业建设的任务而奋斗”。可见,此时全总的根本任务已经由支持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支持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转变必将影响到福利工作形式和内容的转变。
其次,工会福利工作逐渐包揽职工的各种福利项目。这一时期,“企业办社会”的计划经济特点,使得工会福利工作大包大揽,几乎涵盖了职工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是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社会的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够成熟完善,所以职工的福利包含了许多本应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承担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由于历史的原因逐渐划归到工会福利范畴之下。有学者将工会在整个社会专业化分工尚未完善前所实现的社会功能,称之为“代偿性社会功能”[5],而且认为这是工会在当时情况下不得不实现的社会功能。
主观上,工会也在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职工的福利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195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就多次下达与职工福利有关的指示,其中涉及办好互助储金会及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好职工食堂、解决职工居住、改进医疗、改善劳动条件、社会保险、交通、托儿所、劳动保护、组织职工群众积极参加工资改革、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等等工作[6]。此时工会对福利工作的“包揽”不仅体现在横向的宽度上,而且体现在纵向的深度上,仅以社会保险事业为例,此时的工会“全方位介入国家劳动保险事业,直接管理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7]
(三)发放福利阶段
改革开放后,工会福利工作又有新变化。此时,曾经“企业办社会”的做法饱受诟病,职工福利大包大揽的状况有所改变,一些福利逐渐从单位福利、职工福利中脱离,也就是从工会福利工作中脱离出去。之所以如此,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市住房等领域等相继改革,逐渐社会化、市场化,而这些曾经是职工福利的重要内容;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原先由工会开展的一些“代偿性社会功能”逐渐丧失,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这部分职能。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此时工会就彻底与这些工作脱离,而是由以前较为直接的代理、管理逐渐转变为间接参与,如参与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研究和拟定等。
职工福利改革后,工会需要承担的原本意义上的福利工作范围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少,但具有福利传统的工会仍然“尽力提供一些微薄的福利给职工,大都通过组织集体,比如体育比赛、竞赛答题等活动发些日常用品等。对于职工生活质量的提升,没有大的作用,象征意味更浓”[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整体福利制度的改革,工会福利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年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办会宗旨上大力突出工会的维权职能,但是目前看来许多基层工会并没有实现从“鹊桥会”到职代会的跨越,有些基层工会还停留在“打球照相、吹拉弹唱、迎来送往、福利发放”层面开展工作。在这种状况下,某些职工群众逐渐将工会整体福利工作与工会发放福利品等同起来,甚至认为工会就是一个发放福利品的部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这个阶段的福利工作称之为发放福利的阶段。
(四)谋取福利阶段
改革开放已近40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工会福利工作所依赖的基础逐渐消失,工会福利工作到了一个不得不改革的时刻。一方面,职工群众对福利的认识逐渐深化、对福利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对工会福利工作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另一方面,近年来有关工会福利的争议,使得工作中累积的问题集中爆发,曾经顺手而又颇见成效的福利工作,如今越来越难做,基层工会不仅在理论上困惑,在实践中更是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
一边是职工群众的期待,一边是工会工作的不得力,需求与实践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就迫使工会组织对现有福利工作进行主动反思,积极创新福利工作的理念和内容。目前上级工会组织在这方面已经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工会福利工作的核心是为职工谋福利,而不是发福利(品)。这一共识是对前一阶段工会福利工作深刻总结反思的结果,不只是文字的改变,而是思想认识的根本转变,进而是方法和行动的转变。
正是因为这个转变,可以将这个即将开启的工会福利工作新时期称作“谋取福利”阶段。当然,这个阶段目前才刚刚开始,还是一个现在进行式,但它却预示着工会福利工作的光明未来。
前文指出我国工会福利工作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排除作为未来发展趋势的“谋取福利”阶段,我们可以将前三个阶段、特别是“包揽福利”和“发放福利”阶段所呈现的福利工作模式称之为传统福利工作模式。这种传统福利工作模式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工会传统福利工作模式的积极意义
我国工会的传统福利工作模式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是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国家实际的福利政策,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也将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它实现了职工福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门,他们的衣食住行等一系列具体生活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国家的安定局面。在职工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低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做好职工福利,正是解决职工生活问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福利来满足职工群众的多元需求,实质上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形式既补充了利用工资奖金等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不足,又使广大职工群众得以相对均等地享受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福利因为是隐性的、弹性的,不像工资是显性的、刚性的,所以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维护和谐劳动关系,提升职工劳动积极性,加深职工对单位的认同感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它对于工会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站在工会自身角度看,福利工作不仅是工会组织诞生之初的重要群众基础,也是工会组织诞生后的重要职能。前文已经指出,早期国家福利事业还不健全,工会通过承担“代偿性社会功能”完成了原本应该由国家社会来承担的福利事业,发挥了党和职工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做到了“有为”,进而实现了“有位”。同时,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会组织通过开展福利工作,很好地调节了单位与职工的关系,为企事业单位的建设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工会组织也得以在单位“党政工”工作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此外,工会福利工作与其他层面的工作相比,更容易给职工群众带来切实的福祉,更容易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进而为工会赢得“娘家人”的美誉。总之,工会组织通过开展福利工作,实现了自身价值,提升了在党和政府以及职工群众中的地位,可以说没有福利工作,工会整体工作是不完整的。
(二)工会传统福利工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通过前文对我国工会福利工作的阶段考察,可以将我国工会传统福利工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以偏概全。某些基层工会混淆了发放福利与工会整体福利工作之间的区别,错把发放工会福利品当作工会福利工作的全部,福利品买来,一发了之,导致工会福利工作片面化、简单化。
第二,以点代面。工会福利工作也只是工会全部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是有的基层工会过分倚重福利工作而忽略其他层面的工作,甚至只做福利工作。这种为了福利而福利的工作方式,有损于工会职能的全面发挥,无益于职工权益的全面维护。
第三,越俎代庖。有些福利实际上不属于单位的职工福利,更不属于工会的福利,但是由于历史以及主客观原因,工会却承担了这些工作。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工会组织的这种“越俎代庖”不仅影响工会工作自身,也不利于国家社会整体福利事业的发展。
最后的结果是:工会与福利之间的脉络逐渐模糊,工会被等同于福利,福利被等同于福利品,工会福利工作被等同于工会发放福利品。这对工会自身产生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具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定位不清,掩盖特色。工会福利与国家社会、单位层面的福利不尽相同,但是近年来有些单位工会的工作面越来越广,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多,在福利工作的名义下,生产、管理、分配、医疗、教育、生活、文体等工作样样沾边,但没有一样工作是工会非完成不可的,更多时候工会工作显得可有可无。之所以会陷入这一尴尬境地,主要原因在于工会对自身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没能处理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系,进而丢掉了工会工作特色。
第二,职能失衡,影响整体。相较于其他层面的工作,工会福利工作、特别是发放福利品的工作简单易行,工会组织围绕着这项容易的工作转圈,表面上工作忙忙碌碌、有声有色,其实是避难就易、避重就轻,使得许多原本应该由工会承担的职能未能突显,工会各项职能之间严重失衡,工会整体工作受到影响。
第三,造成误解,失掉人心。工会组织定位不清、职能失衡的进一步后果就是单位党政和职工群众误以为工会就是一个发放福利品的组织,工会工作的价值无法全面彰显,单位党政不重视,职工群众不信赖,工会组织最终失掉人心民意。
对工会传统福利模式的反思,并不意味着对工会福利工作的抛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工会福利工作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不在于工会要不要开展福利工作,而在于如何创新福利工作,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
工会如何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实现从发福利到谋福利的转变,还需要在实践上搞清楚谋什么福利、为谁谋福利、怎样谋福利这些关键问题。
(一)转变观念:不是发福利而是谋福利
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认识到工会不是发放福利(品)的组织,而是为职工群众谋福利的组织。不仅工会干部要实现从发放福利(品)到谋取福利的观念转变,而且要帮助广大职工群众实现这一转变。发放福利(品)表面上是工会的主动作为,其实时时处处显得消极被动。前文我们已经分析了以包揽福利和发放福利为特征的传统工会福利工作模式的问题及危害,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工会福利工作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发放福利(品)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但是到了物质生活丰裕时期,工会再将工作重心放在发放福利(品)上,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发放福利是从有到有,而谋福利则是从无到有,即为职工谋取原本不曾享有的福利。为职工群众“谋福利”是工会自身对传统福利工作模式的超越,它既能迎合时代的特点和广大职工群众的需求,也符合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
(二)把握核心:谋得是什么样的福利
工会开展福利工作为的是满足职工的需要,而职工的需要又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过去工会福利工作往往侧重于交通、住房、工资、奖金这些职工较为直接的需要层面,但是诸如职工的教育、学习、发展等层面却未被足够重视。在当今时代,工会为职工谋福利应该将职工直接需要与间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一种大福利观,不仅重视职工经济层面的需求,也要重视职工政治、文化等层面的需求,建立起涵盖物质和精神的福利体系。强调工会大福利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要避免工会回到过去“包揽福利”的误区,即工会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承担许多不应该由工会承担的福利工作;二是要避免陷入“伪福利”的误区,“即打着福利的旗号,无限制的扩大福利的外延,例如违规发放福利,滥发福利等”[9]。同时,强调工会大福利并不意味着工会服务也大而无当,相反,工会的服务应该是一种“微服务”。所谓“微服务”就是指工会要将各项服务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仅就福利工作而言,就是要求工会充分认识到当前福利类型的多元化、福利需求的多样化,从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职工福利工作,真正将福利谋到职工心坎上。“大福利、微服务”将是工会福利工作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三)明确主体:谋得是什么人的福利
为什么人谋福利的问题原本不成为问题,但是有些单位的现实困难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工会当然应该为工会会员谋福利,但是广大非会员的福利怎么办,工会有没有义务和责任为非会员谋福利?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以现行的政策,只要职工自愿加入工会,工会组织就应该吸纳其为工会会员。但是当前看来,许多职工的入会道路并不顺畅,一方面“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的目标还未能完全实现;另一方面,在广大事业单位中,越来越多的非事业编制职工加入工会也存在种种障碍,即使这部分非事业编制职工顺利加入工会,又面临着工会经费使用层面的具体问题。我们认为,职工入会和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在当前形势下,工会不仅要为正式会员谋福利,也要主动地为广大非会员谋取福利。面对具体工作中的困难,工会应该确立明确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对未能及时入会的职工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吸纳广大非会员加入工会并推进相关保障制度出台,从根本上弥补会员与非会员之间的差异鸿沟。
(四)注重方法:应该怎么样谋福利
工会为职工谋福利要特别注重方式方法,其中关键一点是不能为了福利而福利。为了福利而福利,福利工作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文指出,职工福利事业是社会再分配领域的事情,但是工会为职工谋福利却不应局限于此,而是应该在初次分配层面有更多作为。比如工会应该在促进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构建层面积极努力,使职工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工会要想更好地为职工谋福利可能还需要更进一步,那就是发挥工作优势,创造更多的“福利”。当前,我国工会为职工谋取福利,其手段不是过去的斗争,也不是单纯地发放,而是创造。不仅仅是从蛋糕分配中为职工争取到更多,而是积极主动地引领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不断建功立业,将发展的蛋糕做大,创造出更多的共享成果。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群团工作愈来愈重视,先后召开了多次有关群团工作的重要会议,出台了指导群团工作的相关文件。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群团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工会作为重要的群团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做好当前广受党和国家重视、职工群众关切的福利工作,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无愧于党和职工群众的托付和期待。
[1][2]许晓军.中国工会的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6]刘元文.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8]王晓慧.国企工会参与职能与福利职能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7]王晓慧.国企工会福利职能的变迁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9]高远.高校工会谋求新时期职工“大福利”探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
From “Fighting for Welfare” to “Seeking Welfare”: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Trade Union Welfare Work in China
SONG Xiyong
(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72, China )
There has innate and initia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rade union and welfare. The result of union contact with welfare is union welfare, that is, the welfare work of trade unions. The evolution of trade union welfare work in China went through four stages: fi ghting for welfare, undertaking nearly the whole welfare, distributing welfare and seeking welfare. The traditional welfare work of Chinese trade unions has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 i ca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which have different harm.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trade union welfare work is "seeking welfare". In order to better benef i t the staff, needing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from distributing welfare to seeking welfare in understanding, needing to fi gure out what kind of welfare to seek, for whom to seek welfare and how to seek welfare in practice.
union; welfare; trade union welfare; seek for welfare
D412.6
A
1673-2375(2017)06-0112-7-05
[责任编辑:文 沂]
2017-02-16
宋希永(1985—),男,山东淄博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会干部,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工会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