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心中的歌

2017-01-16 08:56孟轶樱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写作指导真情实感语文教学

孟轶樱

摘 要:初中生写作中存在弊端,难以写出真情实感。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运用联想、想象、修辞、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点拨学生写作,并结合名家名作给予学生指导,使学生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指导;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87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从整个写作教学来看,初中学生写作时,八成以上的学生仍存在叙事清,但内心感受不突出,用词单调,缺乏必要的渲染的问题,因而使所写的文章有形体无细节,过于粗疏;有想法无表达,过于平淡,文章感染力不强,缺乏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契机。

因此,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化虚为实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分如下几步进行训练:(1)淡化写作概念,让学生由看到说;(2)点拨写作技巧,让学生由说到悟;(3)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由悟到练;(4)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由练到会;(5)强化写作方法,让学生由会到熟。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的经验,从点拨写作技巧并详加分析着手,着重于化虚为实,写出内心的感受谈几点体会。

一、化虚为实,联想想象来帮忙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人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两者在写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唱书:“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段文字就很好地借助了联想与想象,将王小玉声音的婉转悠扬、高低起伏、愈高愈奇,而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丰满得表现了出来,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样就让读者随着作者一起享受美妙乐声带来的盛宴。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在习作中借助联想想象来写出内心感受。

二、化虚为实,修辞方法最恰当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是讲清事理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做到化虚为实。比如,李煜在《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把“愁”比作汩汩滔滔,延绵不尽的一江春水,以此来表现自己内心亡国之愁的浓重。将看不见,摸不到的“愁”借助比喻具体形象化了。

2.通感。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的修辞格。通感利用多种感觉的互相转化,巧妙地达到化虚为实的神奇效果。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把荷香转化为歌声,写出了风吹送香,风停香消,似有似无,缥缥缈缈的美感。

常用的修辞格也有化虚为实的效果,不再一一赘述。

三、化虚为实,人物描写重任当

我们借助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正面描写人物。黑格尔也曾指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因此,动作描写是展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最有力的手段。比如,当元稹在病中听说好友白居易被贬官的时候,他写下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诗人不顾病体“惊坐起”这个动作,就有力地表现了,当他听说好友被贬谪后内心的惊异与痛苦,做到了化虚为实,情景交融。

四、化虚为实,景物描写是妙方

从陆游的“挥毫当得江山助”可知,通过写景也可以很好地做到化虚为实。写景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性格。如果离开了“物”的媒体作用,那么“情”就失去了传输的载体。所以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内心感受也是化虚为实的重要方法之一。比如,李煜在《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借助弯月、梧桐、深院、清秋,将软禁后亡国之痛的内心孤独寂寞表现得真真切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要求的第二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四条是:“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这两条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的“感受”“体验”“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因此将以上技巧进行指导是有必要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使学生将以上技巧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需要用于写作中,从而使得写出的文章内容丰富,能够展现细节,做到感受深刻独特。

总之,化虚为实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几种便于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善用联想、想象,巧用修辞方法,妙用人物描写,借用景物衬托,就能让学生的文章变单薄为充盈,变平淡为神奇。而且,学生通过细腻的描写,可让自己的内心感受畅快淋漓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同身受,实现由会写到乐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峻岩.化虚为实 写出体验[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2(14):29-30.

[2] 秦亮,王业燕.作文教学中真情写作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3(4):56.

猜你喜欢
写作指导真情实感语文教学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作文立意的探究
探析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