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玮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是重要的语言和文化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礼貌用语的误用十分常见,往往造成尴尬和误会。以中英间的跨文化交流为例,列举国人误用英语表达礼貌用语的事例,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04
一、 引言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用英语表达礼貌用语时往往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我方人员容易以母语思维说英语,稍不注意便会引起尴尬和误会,事与愿违。本文重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描述礼貌用语误用的现象,并提出对策。
二、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
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差异是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论述的礼貌用语包括问候语、称谓用语、道谢用语与委婉语。
(一)问候语
打招呼时,除了“Hello、Hi”等问候语外,更具体的就是“How are you?”。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材中的固定模板是英式英语的。如:“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而在美式英语中,“fine”一词的内涵是“勉强还行吧或还凑合吧”。为此,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初到中国时,与中国学生打招呼,听到“I am fine.”时,感到一丝诧异和不快,和班里学生熟悉后,才专门纠正,美国人的标准回答为“I am great. ”或者 “I am OK.”。在当前情况下,由于美国的影响力,美式英语较英式英语使用广泛得多。而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材几乎清一色都是英式英语,而外国友人包括英语非母语的外宾学习的多是美式英语。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无意中产生了社交-语用失误。
(二) 称谓用语
称谓用语在外交场合,更多用于介绍人。按照中国文化习惯,要么强调职务名称,如张总、李经理、王董事长;或者强调亲属关系,如张哥、王姐等等。而在英语中,十分简单,只是用“Mr.”“Mrs.”或“Ms.加姓氏”即可,甚至为显亲密直呼其名。例如,一名陪同翻译在给外宾复述中方领导说的话时,不断用“General Manager Geng(耿总)、the head of a county Xie(谢县长)、the Dean Huang(黄院长)”时,外宾十分困惑。因为本来外宾刚认识上述三位,勉强记住姓氏,被翻译员者一系列的职务名称弄得云里雾里,实际上译员只需要用Mr. Geng、Mr. Xie、Mr. Huang 即可,既简洁又有助于外宾区分,也有助于外宾记住他们的姓氏。这是典型的语用-语言失误。
(三)道谢用语
中国文化强调含蓄、默默付出,“大恩不言谢”,很少口头直接表达谢谢,即便表达也是对陌生人、长辈或上级,家里人说谢谢甚至觉得生硬,认为只有对外人才说谢谢。而在英语文化里,几乎无处不说“Thank you”。很好的例子是,2013年两会时,李克强总理的英文翻译是孙宁,在每段翻译时都礼貌性地加一个“Thank you”。会后,李克强总理笑着对孙宁说:“你代我把Thank you 都说完了。”试想,如果口译员在为领导人翻译时,不注重这样的语用差异细节,无论翻译得多么精彩,都会稍逊风采。
同样,从小学时,英语老师教导我们每段话说完,要说:“That is all.”很多人一直到大学英语课也如此使用。这也是语用-语言失误。事实上,一位美国外教对此表示不满,因为在英语中,“That is all.”类似于“就说这么多啦!”十分生硬,不礼貌。听到许多学生如此表达后,这位美国外教忍不住纠正,在地道英语中应该礼貌地说“That is all my speech!”虽然这有两个单词之差,从礼貌角度上看,却差异巨大。
(四)委婉语
在关心外宾时,如发现外宾不舒服时。有些英语使用者会按照汉语思维问“Are you ill?”表面意思是“你生病了吗?” 殊不知,在地道英语之中,这是很粗鲁的话,意思大致为“你有病吗?” 真正地道的表达为“Are you all right?” 或者“Are you OK?”。在这种情况下,语用-语言失误是主要的,也产生了社交-语用失误。
二、语用失误的对策
(一)个人学习
为避免上述语用失误的出现,从个人方面,解决语用失误最好的办法是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一方面要通过对书籍、电视、课堂、网络等知识载体的学习,加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尤其是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基于不同文化繁杂的文化礼节和忌讳,许多知识载体上也难以发现。因此,另一方面要求多向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友人加强交流、学习,及时发现此类细节,避免尴尬和唐突的出现。与外国朋友进行礼貌用语的学习,既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也会为外国友人留下尊重对方语言习惯的好印象,也有利于外国友人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
(二)国家教育
从国家教育角度,我国基础教育教材一直偏爱英式英语,呈现一边倒的趋势。英式英语的确比美式英语更纯正,用词更考究,教材偏爱英式英语本无可厚非。但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较大差异也不可小视。就全世界范围来讲,贸易谈判、合作、参观,多数外宾使用的美式英语。因此,长期学习英式英语的国内学习者本身甚至不了解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与外宾交流过程中,难免产生误会。如国内许多卫生间的英文为“WC”,即英式英语的古老用法,是 “Water Closet” (抽水马桶)的缩写。但根据美国人的反应来看,几乎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不懂这个缩写词的意思。因为美式英语中标志牌通常用“Toilet”(卫生间)一词。
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应适当在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中,加入区分英式、美式英语的知识。
三、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正确地使用英语礼貌用语,既是语言关,也是文化关。同时也警示我们离开文化学习语言,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才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刘润清. 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2).
[6] 吴显友.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错误”及其对策[J]. 国外外语教学, 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