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国华
摘 要: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对于“教师如何上好一堂中学历史课”的问题给出了答案,即课堂要具有三性,分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科学性即讲述的历史知识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史实或者是力求接近真实的历史;艺术性即教师的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策略;实用性即中学历史课所存在的被广泛认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此三性的追求和探索也正是对“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有意探索。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有效性 科学性 艺术性
实用性
在最新一期的上海市徐汇区历史教育指导团的汇报课评课环节中,上海市著名历史特级教师孔繁刚讲到了“中学历史教师如何上好历史课”的感悟,其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学历史教师要努力做到对历史课的三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的不断追求和努力。结合自身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在各级竞赛和听评课中的经验和体会,初步论述对这三性的认识及探索。
一、科学性
科学性,即历史教师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史实或者是力求接近真实的历史。这是历史课存在教育价值的必要前提条件,如果教师讲授的史实经不起推敲或是没有得到证实的话,那所传授的教育意义又有多大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科学的素养和追求的精神。例如,在讲述《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在向学生呈现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反思其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深刻教训,因此,西南模范中学的宫毅老师选用最新的官方解密档案论证了斯大林肃反运动的残酷性。在1988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大镇压的报告》中谈及“从1930年至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共制造了2578575起‘案件,涉及3778234人,其中的786098人被处极刑”。再如,我在讲“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蒋介石为何一再推迟与日军决战的原因”。其实,比较当时中日两国的国力和军力,中国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者,在选择和平与战争时,应该有理由选择和平。在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对日的正面战场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是不能抹杀的。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这也是自身科学历史观的体现。
二、艺术性
艺术性,即历史教师所讲授的历史课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喜欢听、愿意听,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充分重视自身语言的表述技巧、设问技巧、过渡技巧、烘托课堂氛围的技巧以及授课资源的选取。其中,教师需特别关注教学资源的选择。在我所参加的评比课或我所听过的较为出色的公开课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些课程的内容没有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实现教学主题和目的的升华。因此,教师会独具匠心地选取具有内涵和外延的教学素材。例如,华东理工大学附中的曹玉婷老师在执教《新中国外交》一课时,导入内容是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平”二字的演绎。对此,曹老师做了以下论述:“外交中选择和平是自信的体现,而不是软弱。”再如,南洋模范中学的朱广超老师在执教《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时,朱老师向学生讲述了“上海新天地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课堂收尾时,朱老师画龙点睛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当时中国带来的‘新有哪些”,这一问起到了很好的点题及升华主题的目的。再如,上师大三附中的陆志文老师在讲授《区域冲突》一课时,用《和平鸽漫画》这一具有内涵的素材体现了自然区域冲突;在课堂结尾时,陆老师又就“在世贸大厦废墟前建立清真寺”的提议让学生展开深入探讨,最后自然升华本课主题——解决世界争端需要宽容的精神。同样,陆志文老师在讲授《文化思想的繁荣》一课时,在导入时选用了《百家姓》这一素材,巧用了后人对于中华第一姓应该是“赵”还是“孔”的争议,并在课堂最后以“‘孔姓应为第一姓”这一多元理解来总结,学生自然会明白多元理解一个历史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另外,在我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校长来我校观摩时开设的《新文化运动》一课中,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选择了“北大三只兔子”这一素材,并就此大做文章,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北大肥美的水草使得“北大兔子们”能够茁长成长,那么,是什么促使北大拥有水草肥美呢?这一提问自然使学生联系到本课的核心,即新文化运动的“新”在何方。还有,在我获得校骏马奖一等奖的《中外团结与民族交流》一课教学中,在课堂导入和收尾处都用了《纪念青藏铁路开通的纪念邮票》这一富有内涵和外延的素材,最后点出“和平友好与少数民族进行往来是中国保持繁荣昌盛不可或缺的国策”。综上所述,一堂课要上得精彩就少不了对文章主题的拓展与升华,但升华主题又少不了富有新意和内涵的好素材,更重要的是历史教师要用一双独具匠心的慧眼来找到这些素材,并能从中挖掘出新内涵来。
三、实用性
实用性,即初中历史课所存在的被广泛认同的意义和价值。从浅层次角度看,中学历史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有效和重要途径之一;从深层次角度看,中学历史课堂是熏陶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自身人生价值观的最佳途径之一。例如,在《暴虐与抗争》一课中,我就“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并称其为20世纪最大的谎言”进行了设计:请学生扮演法官,以此收集证据并加以反驳。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魏特琳日记》《东京日日新闻》等重要史料,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了史学的思想方法,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曾遭受过的灾难和痛苦,从而理解了“一国的振兴与国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再如,我在执教《血肉筑长城》一课时,为了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武汉会战时不畏牺牲、英勇抗争的精神,我引用了《岗村宁次回忆录》中对国民党将士家信的评价。学生能从敌人对我国官兵的敬佩中体会到在民族危亡之时军人所表现出的舍己为国的精神,而这种感染却是自然的,不必说理和修饰。
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初中历史课堂是受学生喜爱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同时也是具有学科思想的有价值的课堂。因此,历史教师对于三性的追求也正是对于“如何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次有益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惠军,周飞.笃学行思录——一个历史教师团队的教学随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3]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朱光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苏智良.中学历史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