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从经典课文中学写作

2017-01-11 20:01孙会颖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模仿写作技巧读写结合

孙会颖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深入挖掘经典美文的写作技巧,寻找现代文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对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很有意义。

关键词:经典课文;写作技巧;读写结合;模仿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44-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然而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另一方面是教材中的现代文被严重忽略。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脱节,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教学,而写作教学也仅剩下“闭门造车”“批改作文”这样的简单行为。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关系认识不清,致使经典课文不能呈现其应有的引领作用。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文章不正是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所呼唤的吗?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屡禁不止,“大头娃娃”式作文、“三段式”作文、“无收尾”式作文也经常出现。怎样对写作进行规范化训练,《背影》无疑是一篇写作教学的典范。以下以《背影》为例,作一解说。

朱自清在《背影》中这样开头: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个开头为“大头娃娃”式作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背影》中2、3段写了惨淡的家境,为描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氛围。4、5段写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而我当时却没能理解,“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充满了对自己当时没能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文章围绕自责之情展开,并反复渲染,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同时这一部分也为后文最动情瞬间的描写做了很好的过渡.并简要交代了事件缘由,对人物心情做了重点刻画。

《背影》中第6段动作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的特写镜头是最动人的瞬间,刚刚还“暗笑他的迂”,这时“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对父爱的理解感人至深,这样一来,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突出的细节描写让文章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没有细节描写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的写作教学应该从这里获得有益的启示。

《背影》中第7段写别后思念,画龙点睛。父亲老境颓唐,让背影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一刻,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舐犊深情,自开始的笑他迂、自诩聪明到现在的理解、自责,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父子相爱柑冷的主题得到升华。《背影》的最后两句这样写: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父爱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个结尾,照应了题目和开头,深化了主题。

对《背影》的分析,一篇记叙文的写作思路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开篇点题定位,短小精悍。中间承接上文,首先交代事件缘由,做好过渡;然后详细交代事件经过,突出细节描写。结尾画龙点睛,照应深化。“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波澜,方能荡气回肠,可我们的作文实际中常常出现内容干瘪,整体上是“鉴定式”、“记账式”、“日程表式”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我运用从《背影》中学到的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非常有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佳作。在学生习作《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中,文章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为线索,从小作者考试前焦躁不已写起,接着写父亲有意引导,让他一起来包饺子,在与爸爸的交流中,心情慢慢好起来。最后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灯光照耀下,我蓦地发现,和父母一起聊天真好。我和老爸一旁说笑着,妈妈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们这对快乐的父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一画面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这一段画龙点睛,突出了画面的意义。结尾深化主题:“家是温暖的港湾,再大的风浪也不会打到这里,家给了我翅膀,让我飞翔!”文章巧妙过渡,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细节突出,感情真挚。这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真正从经典课文中获得了营养,学会了写作。

经典课文蕴含着巨大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用研究的心态来审视教材,挖掘这些课文的亮点,教出自己的特色。“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的文章以语言见长,例如余秋雨的《信客》,质朴自然的语言叙述了信客生活的普通,工作的普通,信客人的普通;典雅精致的语言表现了信客品格的高尚,蕴含了深情的敬意和赞美。通过推敲语言,学生会在写作中合理转化自己的写作语言。有的文章以写景见长,例如孙犁的《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交代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教学时引导学生细心揣摩,有所领悟,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有的文章以叙事见长,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欲扬先抑,详略得当,把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写作中引导学生观照叙事的过程,详略得当,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突出主题……作文从模仿中来,经典课文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总之,应善于在经典课文中寻找写作借鉴的角度,将课文学习和写作练习密切结合起来,让经典课文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

经典课文有着无穷无尽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掘,那些浅尝辄止、浮于文字表面的教法是应该摒弃的。把经典课文深入解读,读写结合,让我们的写作教学因经典课文的专业引领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模仿写作技巧读写结合
掌握写作技巧,让写作有“技”可循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挖掘最佳训练点渗透写作技巧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