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语言存在的意义

2017-01-11 09:26陈民军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网络语言质疑

陈民军

摘 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互动沟通交流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的一些网络用语让人目不暇接,在网络的大环境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各院校,我们随处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有的人把它们当成口头禅,有些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这些缺乏文化底蕴却充满活力的新兴语言的使用频率正在超过正规汉字,网络语言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心理;质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04-02

一、绪论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在人们的交往和沟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网络交流的语言就是所谓的网络语言,它们是在网络上产生的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我们知道,网络语言是人们在虚拟的空间中交流方式,这就使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与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于是,有人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新奇的“网络语言”,这里包括一些对文字、图片的镶嵌和随意连接。人们为了提高打字的速度,对一些汉字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计算机科学的历史迄今不过半个多世纪,计算机史(从20世纪80年代Internet这个名词产生)不过20年(高速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任何时代其他任何一种发明,它们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二、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网络语言中究竟如何看待错别字?如何判断一个字究竟是不是错别字?笔者认为,在网络语言中,对于错别字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我们要看这些新兴词语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说。和年轻的说“砍柴”( 难道我不行吗? 意同:can't I ?)都能听懂。如果和老年人说,他们一定会理解成拿斧子砍柴。

在这里以“囧”字为例,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字,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定性。这到底是个新字还是个错别字?我们先来看冏(囧其实是“冏”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冏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冏”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原义:光明,明亮,光。 网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囧”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也指处境困难,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本作“冏”同“窘”(粤语与“炯”同音)。

这里的网义其实就是根据囧这个字来的,单看这个字的形状就很像一个人皱眉的表情。可以说囧字是一个象形字。囧字,古代就有。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古老的字。只不过现在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我们只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是一个很难监管的虚拟世界,于是就把骂人的话说得很婉转,用同音字、谐音字,还有字母等来替代,在网络用语中很常见。但在实际生活中,不会经常说这些垃圾话。他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其实在网络中,很多错字别字是创新字的应用。更多的是因为更个性。像前段时间的“火星文”,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字体是奇形怪状的,很多人喜欢用。能不能说火星文是错字或者是别字呢?江西卫视一档节目《杂志天下》有个主播的口头语是“神马都是浮云”。遇到大事件最后总会来一句“这个社会到底肿么了?”神马是什么东西?肿么了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我不是很明白,偶尔我也会因为工作忙碌来一段“咆哮体”放松自己。也许是从众心理。如果你不知道“你信吗?反正我信了!”是一句玩笑话,别人会笑你跟不上时代,你out啦!这样就导致很多人跟风。

某网络专家认为,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包括网络文章、网络聊天……网络文化追求的正是简单、快乐。两人聊天,无论打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你看懂就好;两人聊天,我说话是不是颠三倒四,你听得懂就好,这都是能理解的。因此,他认为,网络语言存在有其合理性,只要有网络存在,任何人都应该学会接受、学会适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些专家认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对待网络语言大家褒贬不一。网络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存在,又怎样去定性网络中的错别字呢?一个学者,可能会认为网络语言中错别字太多。一个混迹网络的人可能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没有对错之分。角度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不一样。笔者想说的是:网络语言,它有适合它的土壤。

三、网络语言中错别字的影响

网络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并日益向现实生活渗透。“网络”发展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又造就了“错别字”,而 “错别字”又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语言,就像是人类进化的过程一样。这些错别字到底给我们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一)正面影响

网络语言是当今网上交流必用工具,它以独特的魅力发挥着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崇尚创新的世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在追逐前卫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动的、新鲜的、与传统完全不同的养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于是,花样另类、异彩纷呈、极具想象力的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不断地发展。

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886”代替;用“偶像”表示对方是令人呕吐的对象。“3Q” 代表“THANK YOU”(谢谢)等等。这些词语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了我们追求自由、崇尚创新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我们的语言创新能力。

现今社会,绝大多数的人上网,并通过上网的接触外界,与外界交流。我们可以看一下网络语言实际使用情况,如:用“粉丝”代替“FANS”,就避免了在聊天状态下的中英文的转化;用“9494”“520”等数字形式表达“就是就是”“我爱你”。节省了时间,加快了打字聊天的速度,这些网络词语的运用,以其输入的便捷性、视觉的直观性和互动的积极性,体现着对交流方面的积极影响。

(二)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会使人们摒弃传统的语言规则,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会导致规范语言的运用能力下降。如某些旧词新意:“太平公主”“山寨”,一旦出现在阅读性资料中,就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联想,导致阅读理解力的下降,也使鉴赏力弱化或退化。如果将网络语言运用在教学上,对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这种故意写错别字、故意歪曲字词的本义,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碍,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在表达要求准确而严肃的公文里,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运用效果;网络语言中的一些“无厘头”格式,也会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十三四岁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特别快,一旦接受马上就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网络语言也不例外。有些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他们的口头语,如“童鞋、菜鸟、萌妹纸”“你在玩什么东东呀?”等等。甚至他们用网络语言作为老师的外号,如“剩女”老师、“青蛙”老师。

网络语言已经冲击了语文教学。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将网络语言搬到了作文当中。如“酱紫”“大虾”“886”“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人生就是刷牙,一手端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诸如此类。学生在网上聊天时,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去注意字的准确与否(多用谐音字),只要对方能明白就行了。这种坏习惯也在作业中反映出来了,长期下去,字、词的正确写法可能忘得一干二净,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影响了青少年的书写能力。

近几年来不同省份的中考语文试卷,差不多都有一项考察学生书写能力的题目。人们已经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对于随意书写的坦然。学生认为文字以后就是敲出来的,谁还写字啊?所以对汉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很陌生。长此以往,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命运将会如何?

四、结束语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的一种产物,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和适应性产生等特点加快了人们交流的步伐。虽然它还存在许多弊端,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都要去了解它。去掉那些粗俗的、鄙陋的,逐步规范它。这样,我们才能传承五千年文明,促进语言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M].报告调查结果,2013.

[3]冯骥才.网络交际中语言的失范与思考[M],2009.

[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许钟宁.网络词语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M].修辞学习,200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网络语言质疑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