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伟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严爱相济、张弛有度”?本文从两个方面六个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B-0006-01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笔者认为他的这句话概括了教育中“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是“严”,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爱”。然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往往很难把握“严”与“爱”的尺度,给自己的管理工作造成困难。爱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是“爱”不是溺爱、不是纵容,要“爱而有度”,“严”不是严厉、不是苛刻,要“严而有格”。怎样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呢?
一、爱而有度
(一)爱不失衡
有人言:“爱优生是人,爱差生是神”,班主任虽不是神,但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失衡,需要公正公平,不能厚此薄彼。几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处理的方式不同,对成绩好的轻描淡写批评几句,对成绩不好的揪住不放;对班干部不闻不问,对普通学生一查到底。班主任要把一碗水端平,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博爱众生”“众生平等”,泛爱众。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爱不虚假
我们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明白对学生的爱要真诚,也总是将“爱学生”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但在工作中,有的教师虽对学生时常表扬,但流于形式。学生们虽年纪不大,但能感受到我们的一声赞美,一个抚摸,甚至一个眼神中蕴含着几分真诚、几分敷衍。高尚的师爱应该是真诚的,表里如一的;高尚的师爱应该是不会随着时空、心情的变化而改变,否则,老师高尚的人格就会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
(三)爱而不宠
爱心似雨露,润物细无声。“爱”比“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一切良好的教育,也都“以爱动人,以情感人”。这种“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与理智感的爱;绝不是盲目顺从学生,也不同于溺爱与宠爱,更不等于纵容学生的错误。溺爱、宠爱与纵容,比“没有爱”对学生的伤害更大、更深。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宁可让学生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时责怪我。”不因犯错误的是优生、班干部就让他们可以享受特权,而心存侥幸,不思过错,骄傲自大,教师怕伤他们的面子就不闻不问。这不是爱,而是宠,是害,应该根据他们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策略施以教育,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不足,利用自身的理智因素改变其态度。
二、严而有格
俄国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仁爱和严管,是孪生兄弟。唯有将“爱”与“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但应该明白,这种“严”并非严厉、苛刻,更不能演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严而无格,严而无序,爱必然荡然无存。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均被这种“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伤,自我效能感降低。真正意义上的“严”应该是:
(一)严之有理
教学管理中要讲究教学规律、管理规律。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对学生严格的不够,迁就放纵,出了问题隔靴搔痒、效果必定大打折扣。但严出于“格”,期望每个学生一步登天,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还可能事与愿违。
(二)严慈相济
师爱应该说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该严格时一定要严格,但不是“严而无慈”,整天对学生板着面孔,冷冰冰,使学生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严慈相济,相得益彰,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感情上乐于接受教师的管理教育。
(三)严而垂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给予我们启示:榜样示范的重要性。以“格”从严,这“格”虽然是对学生,但教师把班级管理好,把书教好,应先做到“格”从自身做起,始终从“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才能激励学生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能为人师表。
如果将学生比作花苗,那么“爱”就似雨露,“严”好似春风。只有冷静、理智与负责的爱,才能发挥“爱”的力量;只有“严出于爱”,才是“严而有理”;只有“严中有爱”,才会“严而有效”;只有“严中生爱”,才能“严而有信”;只有“严而垂范”,才能让学生“信其道”,“亲其师”。爱是情,严是理,在教学管理中,“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我想“严”和“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主题。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相得益彰,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苟秉玉.班主任工作的“严”与“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8).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