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7-01-07 08:06金业文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所学劳动力问卷

金业文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金业文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通过分析抽样调查的数据,发现农村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后的迁移运用效果仅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离预期的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回归模型对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水平、个人知能、迁移动机以及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相应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效迁移的建议,以期能够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帮助他们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机遇。为此,国家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思路,对拟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在2006-2010年,参训的农民就达3 000万。[1]近年来,人社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实施一系列职业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培训在全国上下蓬勃兴起。

然而,参训者在工作岗位上是否实现对培训所学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效果如何,有哪些影响因素,诸如此类事关培训实效性问题的探究相对滞后,量化研究尤其缺乏,[2]需要做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胜任力,若非所学知识得到迁移运用,并以某种形式转化为个人的工作绩效,培训投入所产生的实际价值将大打折扣。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际的迁移效果,并通过回归分析明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性。

一、研究基础与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初,不少研究者发现培训开支庞大,但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很多成人在培训后并没有学以致用和改进工作行为。由此,培训成果在工作情境中的迁移运用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有研究者正式提出“培训迁移(Training Transfer)”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接受培训者在培训的环境中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效地应用到工作中去的程度”。[3]

从培训学习到工作应用并非易事,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988年,Baldwin和Ford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培训迁移模型,[4]把影响培训迁移的因素归结为受训者的个体特征、培训项目设计和工作环境三个方面。换言之,从最初的培训投入到最终培训迁移行为的发生,会有不同的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培训迁移效果。

对于如何对培训迁移效果进行评估,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价工具是美国学者Kirkpatrick教授于1959年提出的四层次培训效果评估模式(也称“柯氏模型”),主张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评价培训效果。[5]“反应层”主要是了解学员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受或者满意度;“学习层”旨在评估学员对培训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行为层”意在了解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进;“结果层”主要看最终产生什么样的效益或者结果,如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进等。“行为层”和“结果层”针对培训的实效性或迁移效果进行评估。

本文参考柯氏模型以及Baldwin和Ford提出的培训迁移模型,结合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具体表现如下: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的农民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逐步改善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个人收入或者实现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即个人因素、培训系统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择与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的年龄以18-45岁居多,占有效样本的84.2%,参加培训的内容涉及餐饮、机械加工、电焊、会计和电脑操作等方面,就业单位多为中小企业。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2015年10-11月,笔者在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阜阳市和河南省开封市随机选取951名近两年参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农民(现已在非农领域就业)进行问卷调查,最后回收有效问卷720份。通过EXCEL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设计

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6][7]的基础上,编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二、三部分的问题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选项进行设计。

问卷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打工年限和就业单位类别。

问卷第二部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调查,共4个题项,主要考察调查对象就业后应用培训所学的状况以及培训对调查对象的工作效率和个人收入产生的实际影响。

问卷第三部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共22个题项,包含个人因素、培训系统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分3-4个因子,具体见表1。

表1 培训迁移影响因素的维度、因子和考察重点

(三)问卷检验

问卷检验主要包括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采用Cronbach’s alpha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析法,对培训迁移效果以及培训迁移效果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测得前者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11,测得后者总体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3。以上数据说明,问卷整体的可靠性较高。此外,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首先对培训迁移效果调查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测得KMO值为0.856,Barelett球形检验x2值为1056.471,p﹤0.001;然后检验培训迁移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效度,测得KMO值为0.813,Barelett球形检验x2值为983.491,p﹤0.001。由此可见,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应用培训所学的状况和效果进行统计。数据显示,62.5%的被调查者报告“总是”或“经常”将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只有4.2%的被调查者报告“从未应用”;56%的被调查者反映应用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步改善工作行为,但是也有6%的被调查者反映没有改善;56.7%的被调查者报告应用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14.2%的被调查者反映没有提高或者作用不明显;45.4%的被调查者报告应用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工资收入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18.9%的被调查者反映没有提高或者差别不大。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总体培训迁移效果的平均分M=3.24,高于中间值3,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

为了进一步验证表1中的10个因子是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本研究以培训迁移效果的总体平均分为因变量,以上述10个因子为自变量,建构回归模型。

表2 影响因素对培训迁移的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见表2),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水平、个人知能、迁移动机、领导支持和同事支持7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其余两个自变量的P值均大于0.05,未能进入回归模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为0.623,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表2中7个自变量的共同作用能够解释因变量变化中62.3%左右的信息,解释力较高,可以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因素。

根据回归模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和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迁移动机和个人知能对培训迁移效果的影响是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因素,其作用系数分别达到0.206和0.173,可见主体自身应用培训所学的意愿和能力是促成培训迁移发生的关键变量,说明内因是事情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根据。

第二,领导支持、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对培训迁移效果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57、0.151和0.148,说明培训迁移的发生需要有外在条件或者外部因素的作用。转移就业的农民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倘若没有领导的鼓励和帮助,培训迁移就有可能难以维持下去。另外,农民参加培训学习讲求实用性,只有当所学内容对他们有用且自身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进行迁移运用,这些都需要在培训环节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

第三,综合个人因素、培训系统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维度,培训系统因素(含培训内容、师资水平和培训方式)的影响力最强,表明培训工作本身是培训成果转化效果非常重要的预测变量。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内容越切合农民的就业需要,教师的讲授越贴近工作场景实际,培训方式越有利于农民能力的形成,他们就越有可能把培训所学迁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另外,为了更好厘清个人、环境以及培训系统各变量(因子)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利用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领导支持、个人知能和同事支持对迁移动机有显著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341(P=0.000)、0.231(P=0.000)和0.216(P=0.000),上述因子共同解释迁移动机变异量的60.8%,说明调查对象对工作环境特征(领导支持和同事态度)的感知以及自身真正理解和掌握培训所学知识及技能,在较大程度上可以引发其迁移运用培训学习成果的动机。因此,在关注个人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工作环境特征对迁移动机的影响,有利的环境能够刺激和鼓励受训者应用培训所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结果还显示,培训内容、师资水平以及培训方式对个人知能有显著影响,其作用系数则分别为0.398(P=0.000)、0.245(P=0.000)和0.132(P=0.002),这三个因子共同解释个人知能变异量的41.2%。

四、结论与建议

从回归模型对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迁移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水平、个人知能、迁移动机以及领导和同事的支持,涉及培训及就业相关的方方面面。根据研究的发现,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参训农民学知识、用知识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培训内容切实“对接劳动力市场供需两侧”

当前,我国农民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后仍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合适的岗位。鉴于此,实施培训项目的首要环节是做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使劳动力供需两侧能够较好地对接。因此,培训机构要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尤其是新产业、新业态岗位的需求信息,把这些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并引导他们明确自身现状和欲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培训需求,再根据农民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使其对他们的就业和工作切实有用,切忌闭门造车、“所教”与“所需”脱节。在实践中发现,当农民感到培训课程有助于就业和工作时,他们会很投入地学习并且迁移运用的愿望也很强烈。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操作性培训

主体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参加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即前文所说的“个人知能”)是培训迁移发生的前提条件,而这又受培训阶段师资及培训方式的影响。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当务之急需要注意如下两点。一是把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的特点,通俗易懂地讲解知识,又能现身说法地做示范和指导实训。二是少些空洞的理论讲授,多些操作性培训。部分培训机构往往只是“坐而论道”,忽视技能训练,致使农民只是获得一些空洞的知识而不会应用。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运用、如何操作。培训机构应当提供真实的设备或者模拟的设施,让农民观摩、领会和练习,把教师的讲解与自身的操练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训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促使自身真正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以后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三)营造有利于培训迁移的环境

从培训学习到工作应用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帮助,营造支持培训迁移发生的环境或者氛围。

在工作场景中,用人单位领导尤其是工作主管是最关键的支持力量,应当明确要求农民将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帮助他们设定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使他们在目标的牵引下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行为。当农民在应用所学内容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是出现失误时,工作主管应该持以宽容、鼓励的态度,并及时提供技术指导,这有利于农民迁移行为的持续进行和效果提升。

当代社会,人们在工作上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增强,因此,同伴互助也是培训迁移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用人单位组织员工成立互助小组,让技术熟练者向新入职的农民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培训迁移的顺利进行。

(四)及时评估和反馈培训迁移的效果

评估和反馈有助于改进工作行为。工作主管要定期对照预先设置的迁移应用目标和计划对农民迁移工作的进展和结果进行了解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培训内容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及时向被评估者反馈其迁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利于其工作行为的改进。对农民所取得的成绩予以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持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的动机。

[1]韩 俊等.农民工培训实态及其“十二五”时期的政策建议[J].改革,2010(9):76-77.

[2][6]何建华,张 邹.农民工职业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2013(3):42-45.

[3]刘雪峰.培训转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科学文摘,2003(12):41-42.[4]Baldwin T. T.& Ford J.K.Transfer of Training: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Personnel Psychology,1988(1):65-103.[5]D.L.Kirkpatrick.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J]. Journal of ASTD. 1959(11):3-10.[7]区晶莹等.广东农民工技能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0):49-51.

(责任编辑:刘奉越)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and Its Effective Factors of the Transfer Training for Rural Labor Forces

JIN Ye-wen

(Faculty of Arts, Fuyang Normal College, Fuyang Anhui 236037,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ampling survey data, we can find that training transfer efficiency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only in the medium level slightly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skills training, which has not reached the desired effect. From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ethods, teachers’ level, personal knowledge, migration motive and the support from leaders and colleagu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ransfer effect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rural area;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migration; effect

G725

A

1008-6471 (2016) 04-0057-05

10.13983/j.cnki.jaechu.2016.04.009

2016-10-08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培训迁移视角下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研究”(编号:GKA113003)

金业文(1969-),男,湖北麻城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

猜你喜欢
所学劳动力问卷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非所学
非所学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问卷你做主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