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键属性”的地理微教案的设计研究

2016-12-28 01:56王媛媛
地理教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模式图洋流海区

王媛媛

(溧阳市竹箦中学, 江苏 溧阳 213351)

基于“关键属性”的地理微教案的设计研究

王媛媛

(溧阳市竹箦中学, 江苏 溧阳 213351)

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国内外众多研究聚焦于各类线上线下的“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种类繁多的“微课资源”系统中,“微教案的设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由于微教案的设计内容和设计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后期制作、线上或线下的使用等,因此本研究以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为初衷,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地理微教案的内容选择与微教案的设计,思考关于微教案设计的有效途径。

微教案;关键属性;教学设计

一、微教案的内涵

本文中的微教案,是指围绕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拟定可视化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微型的、简短的教学设计。所谓“关键属性”,往往表现为通常的教学疑难点、师生认知偏差点、学习内容背后所承载的前备知识与技能点。

本质上,微教案与传统的教案是一致的,二者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教与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所形成的文本,都需要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与传统的教案相比,本研究中的微教案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微教案的内容源于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微教案的归宿在于实现“关键属性”的教学突破,因此,微教案所发挥的教学功能对一堂课乃至一个章节的教学都意义非凡;其次,微教案紧扣学情反馈,更关注学生的原有理解与学习困惑,侧重采用探究法系统性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建构知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在微教案中设计了可视化的教学目标,以作为科学判断微教案的教学效果的客观依据,这也是微课资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微教案的设计原则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教案的设计同样需要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需要考虑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检测等教学要素。基于微教案的内涵与特质,本文提出微教案设计的两大原则,即以生为本和目标可视化。

1.以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它提倡课堂教学应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感受学科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科素养,发展个性。

本研究中,从微教案的内容选择来看,充分关注学情,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既有认知和真实困惑,注重归因分析,合理确定教学起点;从微教案的设计来看,重视采用学生自主或互助合作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设计课堂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微教案的教学后测与修正来看,紧扣学情对微教案进行反思与修正。这些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教是为了学服务”。

2.目标可视化原则

如前所言,微教案的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其最终归宿也是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必须满足可视化、可测量的原则,即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可视化的测量,以帮助教师对微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做出客观判断。为此,本研究在进行所有的微教案的设计时,皆提出了指向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的教学效果测评的可视化的教学目标。

三、微教案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1.设计思路

微教案的设计并非是独立的工作,而是以甄别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为最终目的和归宿(见图1)。因为甄别“关键属性”的过程本身就需要进行微教案的设计并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找出预期偏差,并根据偏差对“关键属性”以及相应的微教案进行修正,最终确定最适切的突破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的微教案。

图1 基于“关键属性”的微教案的设计思路

2.设计方法

任何一个教学设计归根结底都指向“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的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微教案的设计所采取的方法如下。

(1)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

课程标准是任何学科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准则。本研究在进行微教案的设计时,从教材内容在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教材内容的特点等方面对相关章节教材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读,为微教案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2)紧扣学情反馈,精选内容

有效教学的起点一定是建立在最真实最客观的学情的基础之上。“最真实最客观的学情”即学习内容的“关键属性”。在设计微教案之前,我们开展了多形式的学情预估与评测工作,力求把握学生的真实困惑与学习障碍。

(3)聚焦“关键属性”,拟定目标

微教案的设计聚焦精挑细选出的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为了实现“关键属性”的教学突破以及对其教学效果的合理检测,本研究在每个微教案的设计中都拟定了可视化的教与学的目标。在目标的表述上,按照“行为对象”“行为动词”“行为结果”的框架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拟定。

(4)凸显学生主体,组织活动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微教案的设计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侧重采用探究法系统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在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顺利掌握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

(5)围绕教学反馈,及时修正

随着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及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结合教学反馈结果对微教案乃至“关键属性”进行及时的修正与再设计、再实施,以实现持续有效的教学指导,实现基于“关键属性”的微教案的科学性,实现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突破。

四、微教案的设计示例

现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为内容,说明基于“关键属性”的微教案的设计过程。

1.学情前测与“关键属性”的初辨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涉及世界海陆轮廓、全球风带分布等重要的知识铺垫。为了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时的具体障碍,本研究预先要求学生分别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和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图。前测结果分析如下:

(1)部分学生对世界海陆分布很不熟悉,从学生绘制的世界海陆分布图来看,问题具体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将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混淆;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熟悉某些大洲或大洋的轮廓;③部分学生遗漏个别大洲(如大洋洲);④个别大洲或大洋的名称被书写错误或张冠李戴。

(2)学生对“全球风带”的掌握良好,集中体现在能够准确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并熟练掌握风带的名称、分布的位置以及季节性移动规律。

作为教学“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两大铺垫之一,“世界海陆分布”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倘若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对世界海陆分布或海陆轮廓的整体认识,不仅将直接影响其对洋流成因的理解,还会导致其对“世界洋流分布”的理解障碍。例如,由于不了解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广阔而陆地极少,学生将难以理解大洋环流在南、北半球的副极地海区表现出的差异。

根据以上前测结果,本研究预定“世界海陆分布”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属性”,并在微教案的设计中予以关注。

2.拟定可视化的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全球风带分布模式图”绘制出“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

(2)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3)能够利用“世界海陆分布图”,熟练绘制任意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

3.设计微教案

教学流程具体内容教学手段及呈现画面用时1分钟探究活动一利用《海底两万里》影片素材,导出“洋流”的概念。洋流: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的海水。视频材料:《海底两万里》、洋流的概念课堂讲解:洋流的特点——“常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等。归纳:相对稳定的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在前进过程中,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因此,世界洋流的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活动主题: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学生活动:⑴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补画风带风向,填写风带的名称。⑵据风带模式图,尝试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探究活动二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5分钟⑶课堂交流:点评。要求学生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等地理术语,尝试描述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⑷课堂表达与点评,教师点拨与引导。⑸根据探究结果,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海区半球方向副热带海区北半球( )时针南半球( )时针副极地海区北半球( )时针南半球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活动主题:验证“模式图”,熟练掌握“世界洋流分布”师生互动:⑴师生共同识读“世界海陆分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等。⑵提供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检测学生的识读效果。2分钟自主活动: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海区对比、验证洋流分布模式。2分钟师生互动与课堂检测:在空白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分不同海区绘制箭头,正确表示不同海区洋流的分布与运动(洋流名称不作要求)。探究活动三3分钟教学检测“小黄鸭的旅程”类原创试题(题略)检测试题

4.教学检验与微教案的修正

(1)第一轮教学

第一轮教学实践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图2中。简而言之,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不理解所谓的“副热带海区”或“副极地海区”的说法(尽管其在“大气环流”章节学习过“副热带高压带”),导致其对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的绘制上出现偏差,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归纳上出现了问题。这一实践结果与最初的结论不同,也是在预料之外。

图2 学生绘制的洋流分布模式图(部分)

(2)微教案的修正

由于预定的关键属性与第一轮教学实践结论出现偏差,本研究及时进行修订,重点围绕“如何使学生形成关于所谓‘不同的海区’的合理认知”进行微教案的修正。

教学流程具体内容教学手段及呈现画面用时学生活动:⑴在全球风带模式图中,补画风带风向,填写风带的名称。⑵据风带模式图,尝试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探究活动二⑶课堂交流:根据小贴士材料进行讨论与修改。小贴士:所谓的副热带,其实是一种介于温带和热带之间的热量带(纬度范围大致在23.5°N~40°N、23.5°S~40°S附近),人们更多的将其用于地球上的一种气候地带的描述。⑷课堂表达与点评,教师点拨与引导。(要求学生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等地理术语,尝试描述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⑸根据探究结果,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海区半球方向副热带海区北半球( )时针南半球( )时针北半球( )时针南半球自西向东:( )自东向西:( )副极地海区

(3)第二轮教学

在第二轮教学实践中,关于“世界海陆分布”与“不同海区”的教学活动皆得到一定改进。从最后的教学检测结果来看,教学效果也更加令人满意。

5.引申思考

(1)有效的教学应当是能够准确预测学生的已有认知,基于最真实的学情并能够在学习者的已有认知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起桥梁的教学。在本模块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已有认识与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真正“鸿沟”逐渐凸显出来,毋庸置疑,这也就是本研究所指的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鸿沟”即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对于本研究来说,“鸿沟”更是有助于实现教学突破的宝贵资源与契机。

(2)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的知识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做法。无独有偶,本案例就是采用了一般的演绎法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进行教学研究。这一传统做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呢?相对于演绎法的逻辑思维方式,倘若教学沿循归纳法,利用恰当的材料或案例,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探究,并逐步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否也值得尝试一下?

五、结语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只有充分尊重和认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和理解、紧扣最真实的学情的教学,才能真正指向有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学习者的发展。

猜你喜欢
模式图洋流海区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不正规半日潮海区高(低)潮选取的探讨
“双勾模式图”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学模式图绘画视频的制作及其应用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地铁长大过海区间隧道人员疏散模拟分析
模式图及模式图训练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