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鑫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城市的发展
——品读《小国城市》有感
缪鑫
翻看这本书的时候,难免带着些许恼怒,这些城市改造和更新的经验适用于我们吗?这本书会不会只是在讲述西方发达国家的故事?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难免带有个人的偏见与质疑。之所以选择去读,一来是因为想要实践荣格所说的“一切引起我们对其他事物恼怒的事情都能带领我们理解自己”这样一个概念,二来是作为一个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城市中的地理学人对不同地区差异性的好奇。
这本书的关键论点之一是:漫无边际扩展的郊区绿色地带开发会对市中心区域产生直接而互为损伤的后果。这建立在认可财富创造的速度、社会包容的程度与城市的物质结构密切相关的基础上,而且漂亮的学校、便宜的公共交通以及为保持劳动力市场良好运作而实施的干预,都需要物质背景的均衡,即社会构成均衡的街区。如果该学区只依赖于某一特定的收入群体,这样的学校更容易成为藏污纳垢之所。而改变这一情况的最佳手段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的居住密度使得收入群体相互交叠。这一观点将教育、规划性政策与城市建筑三者相互关联,提倡的是普通公民也要参与到城市复兴中来,关注城市的紧凑发展与城市本色的保留,并且相信这不仅是未来经济与社会成功之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作为公民与人类充分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
读到这里,不免在想:对于我们地理学人而言,城市意味着什么?而我们在教城市这一主题的时候,与政治、历史等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我们作为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与探讨的城市不只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方,而更多是跳脱出来,用学科特有的视角来审视某一或几个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演变模式,思考花园城市、郊区化与城区改造这些概念在城市的增长、衰败过程中的角色,尤其日益关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中社区如何才能欣欣向荣。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理课上将城市作为一个研究和思考的对象。因而,书中经历过广泛郊区化与大规模市政建房的英国案例,也不免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诚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与变革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也存在相似之处,城市发展的核心诉求都是人能更好地生活在城市中,城市是为了人而存在的。此外,该书中援引的英国与欧洲各地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生动实例、图表、数据及照片,都具备开发、设计为很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的潜力。
越往后读这本书,才越感觉这本书中的小,是以小见大,是建立起一个“与人友好的”的小而美的城市,与其将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松散,不如让城市更为紧凑高效。而读到最后,我心中对于为何要读不同国家的案例也有了新的理解:地理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不同才出现的,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地方或者发展模式,但是地理观点和思维是相通的,地理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而是有学会用地理思维和观点思考之后就开启了理解和想象万千世界中更多可能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