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重构

2016-12-22 08:01王宇翔唐莉莉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内涵概念

王宇翔,唐莉莉

(南京工业大学 1. 社会科学处;2. 人才资源部,江苏 南京 211816)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重构

王宇翔1,唐莉莉2

(南京工业大学 1. 社会科学处;2. 人才资源部,江苏 南京 211816)

通过对国内外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的梳理,厘清两者的研究范畴。从概念、历史和语义变迁等角度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实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重构,对两个学科的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重构

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中,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常常被混用,这不仅会削弱二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也不利于二者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梳理,厘清二者的研究范畴,从概念、历史和语义变迁等角度对二者进行横向、纵向研究,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重构,使这两个学科的发展科学化、规范化。

一、国内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一)对德育范畴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初蒋制心提出“德育概念运用上的混乱应该结束”起,对德育内涵及外延的思考和批判便走进了德育研究的视野,一直不曾间断。王士民提出要纠正对大学德育认识上的片面性,不应把大学德育称为道德品质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金元逊认为全面理解德育的内涵,正确区分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仅是深化德育理论研究所必须,而且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张家生、王世凤、郭纬、张忠华等从词源考据的角度,回顾了德、育、德育概念使用的历程,分析了德育在近代的使用及其在当代的嬗变,阐述了自己对德育概念的思考。高岩、檀传宝、孙玲、周志成等从道德教育的规范性和逻辑性、道德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德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大德育”进行了批判。

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随着学科发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对德育范畴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基础性问题亟待澄清和规范。第二,大多数的学者对德育概念的泛化(大德育)持批判态度。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问题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专业的筹建和招生起步,至今已建设30多年,经过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过,尤其是近年来在该学科的阶段性总结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诸多知名专家如张耀灿、刘新庚、吴潜涛、郑永廷、孙其昂等纷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问题。这并不矛盾,并且恰恰说明经过了粗放型扩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在朝着科学化、精细化的深层次研究迈进,在学科基础理论中一些被忽视的问题渐渐被提出。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质、规律的研究上,成果虽多,但表述、概括、揭示并不一致。“如果在最基本的概念界定上各抒己见、难以统一,只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不坚实。”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进行分析、比较,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才能形成更接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念共识。

(三)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

关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对比研究,最早见于刘绍龙对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辨,之后的十年间鲜有人涉及。进入21世纪后,掀起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比研究的高潮,马振清、胡斌武、张培贵、亓凤香、韦冬雪、钟志凌、于林平、周显洋等都对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们分别从概念的起源、学科归属、内涵、本质、内容、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认识到概念混淆所带来的严重问题。从研究的结果来看,除少数人坚持使用“大德育”概念有利于中国特色的德育实践外,大多数学者赞同对两个概念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国外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所以不存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对比研究。但是,对道德、公民教育和意识形态的研究相当丰富。

(一)关于道德和公民教育的研究

国外对道德的研究主要是以伦理学的形式出现的。伦理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相得益彰,从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神学时期的奥古斯丁、阿奎那,再到近代的夸美纽斯、卢梭、黑格尔、康德、费希特、杜威、马克思等,都对“道德”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诠释。随着学科分化的加深,近代西方伦理学更是纷繁复杂,并且对道德的研究采用了多重视角,如对道德与宗教、道德与法律、道德与现象学的研究等。国外与我国德育相对应的内容是“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美国的公民教育包括公民知识的传授、公民技能的训练和公民品性的培养等。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entre for Civic Education)于1994年颁布了《Nation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公民学与政府的国家标准》),其中规定了公民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David,M. Ricci通过对美国历史的梳理,分析了一个好公民随历史变化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美国的公民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

(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

国外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内容是“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西拉提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了改造,并由此引起了意识形态研究的高潮。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意识形态概念及其形式的研究,如曼海姆、盖斯、詹明信等;2.对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的研究,如卢卡奇、葛兰西、李普塞特等;3.对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关系的研究,如孔德、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4.对意识形态和精神关系的研究,如弗洛伊德、弗洛姆、拉康等;5.对意识形态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如霍克海默、格尔茨、伊格尔顿等。[1]拉斯韦尔将意识形态与宣传相结合,撰写了美国传播学的开山之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特别值得国内意识形态研究、宣传与实践工作者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国内一些学者一旦涉及意识形态研究便会对研究的正当性和学术性产生困惑,表现出研究价值上的不自信。实际上,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科学研究或多或少都会有意识形态的倾向,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探索,应当树立基本的价值自信。

三、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对比(横向对比)

从对比研究的角度,考察两个概念在学科归属、主体、指向、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同时找出两个概念相近之处,分析其混用的动机和目的,有利于对德育范畴的准确把握。

(一)对概念进行扩展,将德育转换成思想道德教育

在不改变德育和道德教育内涵和外延的前提下,可以将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首次使用德育一词,即指道德教育。之后,学者大多将德育视作道德教育的简称,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将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的简称,但并非主流,因此可以将德育扩展为道德教育。由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作用于思想,进而在“思想影响行为”这个心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发挥作用,在这种意义上,可以将道德教育扩展为思想道德教育。(见图1)

图1 德育概念的扩展

(二)从学科归属、主体、价值指向、终极意义等方面进行概念对比

通过对德育概念的扩展与延伸,可以使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对比更加直观(见图2)。第一,从学科归属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涉及伦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政治学和教育学领域,其差异主要在于伦理学与政治学的区别。第二,从教育主体来看,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涉及个人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涉及政党和政府,其差异也与社会与国家的两分理论相吻合。第三,从价值指向来看,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指向社会文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向政治认同,价值指向的差异会影响其实践中的合法性。第四,从终极意义来看,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公民社会实现个人的善来实现伦理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政党和政府实现国家的善来实现政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与国家总是保持着适度的距离。

图2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横向对比

四、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语义变迁(纵向对比)

(一)德育的历史与语义变迁

图3 德育的历史与语义变迁过程

由图3可知,德育内涵随着时代变迁,有不同的意义。许慎《说文解字》将“德”理解为“内得于心,身心自得也;外行于人,为惠泽使人得之也”。说明“道德”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在这种规范下,个人会与“他人所构成的群体”(即社会)进行互动,从而寻求一种平衡。在此过程中,个人获得了自然属性(生存)和社会属性(价值)的双重满足,社会获得了稳定(秩序)。所以,我国的知识分子钟爱“道德”,推崇“道德”,并不断尝试各种方式的道德教育。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确立,儒家奠定了其官方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的主导地位,我国自此打上了政治伦理化或伦理政治化的烙印。封建统治和中央集权的过分强大,造就了历史上辉煌的汉、唐等强大王朝,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封建生产关系的强大抑制了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最终导致“古代发展的优势”转换成“近代发展的劣势”,致使我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历次产业革命的共同作用促进了近代的学科分化,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逐渐与哲学相分离,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自1860年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后,德育便成为西方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被限制在道德教育的范畴。清末民初,我国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最初的德育概念也多指道德教育。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极大影响,德育开始受政治的影响,经历了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再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演变。[2]德育因意识形态的因素,被进行了语义操作,这主要体现在其内涵的政治性向社会性的扩张。近20年来,德育内涵更有不断泛化的趋势,被赋予政治、思想、法治、心理等诸多内容。德育概念的泛化对德育效果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无所不包的德育内涵消解了其概念本身的意义;第二,德育概念的泛化影响到德育学学科的建构,对德育学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出挑战;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混合使用让学生对德育产生逆反和抵触情绪,消解了其对德育的认同感,严重影响德育效果。[3]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与语义变迁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作为历代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统治手段,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确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只是方法的内容和表现的形式与今天有所不同。[4]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形态上依赖于近代学科分化,如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逐渐形成,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迁,事实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变迁中,其作用形式和服务目的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将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限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的时间段内,可以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这三个时期中,一方面,国内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以来,虽然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的内涵在发生着不可不察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见图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是政治动员,服务战争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是政治斗争,服务于政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变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内涵还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图4 思想政教育历史语义与变迁过程

五、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重构

在研究和实践中,之所以出现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混用的情况,是因为两者确实有交叉。第一,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受政治上层建筑影响,又反作用于政治上层建筑;第二,两者都是在“思想影响行为”这个心理学基础上发生作用;第三,古代中国以儒学治国,“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使得个人、社会与国家的边际相对模糊,政治伦理化或伦理政治化;第四,两者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实践方法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另外,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隐形教育”,不乏学者有意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德育框架之下,以达到“隐形教育”的目的。而真正的“隐形教育”不在于概念意义上的操作,而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逻辑形成”和“语言习得”环节中,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两者的对比中,也要避免一个逻辑误区。在研究内容上,德育涉及很多方面,如常识教育、理性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经济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也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教育、纪律教育、法规教育、道德教育、经济教育等,即两者在研究内容上有交叉(见图5)。但是,不能因为德育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德育,就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用德育去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反之亦然。简言之,不能因为两个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有交叉,就认定一个概念等同于或从属于另一个概念。

图5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两者的价值取向和适用领域,德育涉及个人与社会层面,致力于社会文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政党与国家(政府)层面,致力于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和国家的善治。按照这个思维进行推演,能很好对两者的适用领域进行划分,社会的属于德育,国家(政府)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

[1]杨生平,刘世衡.国外学者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

[2]陈新维.德育范畴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3.

[4]王宇翔,陈建华.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当代启示[J].沈阳大学学报,2011(1):19-22.

[责任编辑 石 悦]

2016-09-01

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德育变迁考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SZ20160304)

王宇翔(1985— ),男,河南汝南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唐莉莉(1987— ),女,河南汝南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

G410

A

1008-6390(2016)06-0143-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内涵概念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幾樣概念店
挖掘习题的内涵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