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特色词汇评析
——基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

2016-12-22 08:04王晴晴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红萝卜归化莫言

王晴晴,徐 凤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透明的红萝卜》日译本特色词汇评析
——基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

王晴晴,徐 凤

(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其日译本最早由日本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藤井省三于1992年翻译出版,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藤井省三在翻译时采用了忠实于原文、原作者,保留原文化特点的异化翻译策略。本文以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方言、称谓词和时代词汇三个方面分析藤井在日译过程中体现的翻译特点,以期为解读莫言小说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参考。

透明的红萝卜;异化翻译;方言;称谓词;时代词汇

一、引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早在1981年就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但在读者中的反响不大,直到1985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才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透明的红萝卜》主要描写了文革期间,从小父亲离家出走而且总是受到继母虐待的主人公黑孩,被派到水利工地上干活挣工分,这期间与小石匠、菊子姑娘、小铁匠和老铁匠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黑孩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他用他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表现了虚幻世界的灵动,与之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黑孩所面对的现实世界的冰冷。莫言在这部并没有刻意要谴责什么,也不想刻意歌颂什么的小说中,以他独特的语言和艺术特色透露出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无限悲悯和深度感悟。

《透明的红萝卜》在莫言文学作品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莫言自己这样评价这部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1]在一个作家所创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总有那么几个典型的形象令人难以忘记。《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就是莫言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虽然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引导着作品中的其他各种角色,在莫言布置的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淋漓尽致地上演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日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评论家近藤直子高度评价了莫言的这部小说,她说:“倘若将拥有一双摒弃了过去且没有目的性的双眼比作是幻想的话,那么《透明的红萝卜》确实是一部幻想型佳作,是充满热情的尝试。”[2]正是通过那一双具有幻想力的透明清澈的双眼,现在正要再一次穿透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本来的幻想世界。文革期间,日本国内乃至全世界都缺乏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文革后,文学作品成为他们认知和想象中国的主要途径。莫言的这部作品被誉为窥视中国的眼睛,给日本人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透明的红萝卜》是由日本汉学界的领军人物,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的藤井省三教授译成日文的。藤井省三被称为最关注中国现实的东洋学者[3]。在莫言的众多译者中,也是公认的最有地位的。他谈起当初翻译《透明的红萝卜》的契机时说:“1988年,我读到港版的《红高粱家族》,非常感动。1989到1991年,我开始将他的小说译介到日本。”[4]所以说,藤井省三一开始就是莫言的“伯乐”和“译者”,他是从欣赏角度看待莫言作品的,而不是莫言文学的“评论家”。就是在这次采访中记者问过藤井省三为什么偏偏选中莫言,藤井省三说他最喜欢莫言的作品。因此,藤井省三为莫言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详见表1。通过藤井省三的译介,日本国内除了专门研究中国文学、经济、政治等的学者以外,一些普通民众也开始关注莫言。

表1 藤井省三对莫言小说的日文译著一览表

《透明的红萝卜》的日译本最初收录在JICC出版社1992年10月发行的『花束を抱く女』(中文书名:《怀抱鲜花女人(中短篇小说集)》,莫言著,藤井省三译)中。2013年2月,朝日出版社把这篇小说收录在『透明な人参:莫言珠玉集』(中文书名:《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珠玉集》,莫言著,藤井省三译)中进行再版。本文以JICC出版社的版本为底本进行研究。

二、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

“异化”和“归化”是美籍意大利学者、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的,这种思想的直接来源是德国神学家、语文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指出,“异化”法是以作者为中心,“译者可以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移近作者”;“归化”法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尽可以不去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5]149。施莱尔马赫认为,这两种方法是对立的,译者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韦努蒂发展了施莱尔马赫关于异化和归化的看法,提出了以解构主义观点为基础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思想在《对翻译的再思考》《译者的隐身》《不光彩的翻译》三部著作中体现出来。韦努蒂对“通顺的翻译”、“归化”翻译提出了质疑,批判了译者隐身、不考虑外国文本多样性的翻译,表达了对保留异质文化特色的异化翻译思想的褒扬。

韦努蒂指出翻译不是“求同”,而是要“存异”,这与德里达、本亚明、德曼等结构派大师的观点一脉相承。他认为归化翻译的作用不可小觑,通顺易懂的翻译避免了译文的拗口和晦涩难懂。但如果另一种文化变得完全被归化,那也是极其令人担心的事情。就英美文化而言,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主义的表现。韦努蒂反对以奈达为代表的自古以来的归化翻译理论。他主张在译文中译者不应该隐身,以抵御和反对当今尤其是在英语国家中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规范[6]305。异化的翻译体现了外国文化的差异性,外国文本受到尊重,从而打破了目的语文化的规范。他主张用一种理论的、批评的和文本的方法,即异化翻译法,把翻译作为研究和实践文化差异的场所。

三、词汇分析

鉴于上述《透明的红萝卜》获得的文学评价、藤井省三在汉学界的威望以及韦努蒂翻译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透明的红萝卜》中选取了三类具有鲜明特征的词汇,一是方言,二是称谓词,三是时代词汇(特殊时代背景下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含义的词汇的简称),进行具体的翻译策略分析和翻译思想考察。

(一)方言

文学评论家张志忠说,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一直是贯穿莫言三十余年创作的一根主线[7]3。莫言自己也说:“农村生活是我创作的根基,我所写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甚至使用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那里的泥土气息。”[8]所以莫言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方言,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人物刻画更加鲜明生动,很多场景氛围的营造更是耐人寻味。但是将这些方言翻译成日语,是考验译者翻译功底的一大难事。在此探讨一下《透明的红萝卜》中藤井省三是怎样将具有山东高密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转化成日语的。

1.原文: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9]①

译文:隊長は袷の上着を羽織、片手にコーリャンの粉で作った焼餅(シャオピン)「粉をこねて平鍋で円形に焼いた主食、普通は小麦粉を用いた」をわしづかみにし…[10]

首先分析“拤”。拤(qiá)是具有山东高密地方特色的词语,根据《辞海》第六版缩印本的解释,“拤”是用双手抓的意思。藤井省三翻译时用的对应动词是“わしづかむ”,根据《新明解》日本語辞典第五版的解释,「わしづかむ」は〔ワシが何かを摑んでさらうように〕開いた手の指を全部使って勢いよく摑みとること(张开手指抓住某物)。

由此可见,日语词汇和汉语的意思一致时,体现了译者直译的翻译策略和忠实的翻译风格。直译是体现异化翻译思想的主要手段,只有直译且忠实的翻译,才能准确地向世界传达中国的文化和中华精神文明的实质,才能让外国读者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把《红楼梦》译成英语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认为翻译最关键的是忠实。他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11]藤井省三在翻译《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方言词汇时主要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如表2中的“扎煞开”、“小叫锤儿”、“干那行”等都属于此种翻译方法,体现了异化的翻译思想,向日本读者准确传达了中国文化。

其次分析“饼子”。饼子是中国山东特有的主食。藤井省三将其翻译成日语的“焼餅”,乍看有些欠妥。因为根据《新明解》日语辞典第五版的解释,日语中「焼餅(やきもち)」意思是“は網にのせてあぶった餅”,有些类似于汉语里的“烤年糕”,这与汉语的饼子意思不同。但是,此处译者用日语的假名进行了汉语的音注(shāo bǐng),而且加注解释了山东“饼子”的材料和做法。这样做体现了韦努蒂提倡的异化翻译的思想,保留了小说原文中最具高密地方语言文化特点的词汇,避免了日语读者的误解,帮助日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习性。如果此时只是翻译成「焼餅(やきもち)」,那就属于把原文特有的方言词汇归化为日本语言文化的归化翻译方法,虽然对日语读者来说,译文通顺,容易接受,但在翻译过程中却改变了原文中原汁原味的文化词汇之本意,这是对外国文本进行的文化侵吞,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故此处藤井的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义,又体现了译者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下的功夫。表2中的“麻花”、“窝窝头”、“炕”都属于此种译法。

2.原文:他脊梁上有两块大疤瘌(bā là)……

译文:背中にある二つの大きな傷跡は…

疤瘌是山东高密地方语言,指的是伤疤,作者用方言体现了草根本色,藤井在翻译的时候直接用“傷跡”(伤痕)代替,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问题,用简单明白的单词代替,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这里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符合韦努蒂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理解:“翻译是译者在理解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源语文本中的所指链的过程。”[6]305韦努蒂认为,异化和归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在对立中统一。如果文章中出现太多目的语读者不能理解的特色词汇,就会给阅读带来障碍,影响读者的阅读速度和质量。因此,对于某些在目的语中有直接对应意思的方言土语,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表2中的“鬼心眼子”、“两拃”、“焦黄”也是这种用法。

(二)称谓词

称谓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含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语用特点,一般可分为亲属称谓词和非亲属称谓词。在汉语里面亲属称谓词特别丰富,来自父亲一方的亲戚和来自母亲一方相同地位的亲戚的称谓词不同。例如,汉语中父亲的姐妹叫“姑妈”,母亲的姐妹叫“姨妈”,但在日语里两者都是“おばさん”。这体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在此看一下《透明的红萝卜》中的称谓词(主要是非亲属称谓词)是怎样翻译的,体现了怎样的翻译策略。

1.原文:“哎,小孩,你是哪个村的?”

译文:「ボク、名前はなんていうの?」

这是菊子第一次见到黑孩时说的话,她把“黑孩”叫作“小孩”,这说明了她对黑孩有好感,不像其他人一样看不起黑孩,不拿他当人看,要么叫他黑孩,要么叫他小瘦猴。藤井在翻译的时候,把小孩翻译成「ぼく」。根据日语电子大辞典的解释,「ぼく」有两类属性。一类是名词,指的是家里的男佣。还有一类是代词,代词又分两种,一是男子的自称,二是称呼较小的男孩。很明显此处用的是代词的第二种用法。对于大多数日语读者来说,「ぼく」的意思是男子的自称,但是译者这样用,有一种陌生和新奇感,凸显了差异性,这些不符合目的语规范的,抵抗通顺翻译的策略,正是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的体现。表3中的“姨表姐”、“瘦猴儿”、“独眼龙”等都属于这种翻译策略。

表2 《透明的红萝卜》中代表性方言的日译

2.原文:“黑孩儿,你还活着?”

译文:「黒孩(ヘイハイ)〔色黒の少年という意味〕まだ生きてやがったのか。」

这是黑孩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按说作为队长应该知道黑孩的名字,但是他却没有叫黑孩的真名,而是根据他的外貌特征,起外号似的叫他黑孩。藤井在翻译的时候,直接用了汉语的写法和读法,然后又加注释,解释了具体的意思。这样的异化翻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原汁原味地描述出莫言所写的黑孩形象,目的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外语文本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同理,对于菊子的称谓,译者在写出汉字的同时,也是用日语假名给出了汉语的读音,「チユイツ」(jú zi),体现了忠实的翻译风格和异化翻译的思想。表3中的“刘副主任,刘太阳”的翻译也属于此种翻译策略。

此外,对于有些口语脏话中的称谓词,因为日语里面没有对应词汇,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手段,体现了归化翻译的策略。如表3中的“小狗崽子”、“兔崽子”等属于此种翻译策略。这符合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思想。

表3 《透明的红萝卜》中代表性称谓词日译

(三)时代词汇

语言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负载着文化。对于本民族来说耳熟能详的文化词汇,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则可能完全不了解。在新中国成长的过程中,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时代词汇”。《透明的红萝卜》讲的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事情,下面看一下藤井省三是怎样翻译这些词汇的。

1.原文:队长披着夹袄,一手里拤着一块高粱面饼子……

译文:隊長〔生産大隊の隊長のこと。1950年代から80年代初頭まで続いた人民公社体制では、全農民は全国に設けられた人民公社54000社に隷属し、各人民公社は十数個の生産大隊に分かれ、生産大隊はさらに十数個の生産隊に分かれた。生産隊の平均戸数は20-30戸〕は袷の上着を羽織、片手にコーリャンの粉で作った焼餅をわしづかみにし…

2.原文:“你是不是要干点活儿挣几个工分……”

译文:「ちょっとは仕事して労働点数〔人民公社の労働量計算の単位。一般に一日の労働が十点〕稼いでみんか…」

3.原文:黑孩家三代贫农,社会主义不管他谁管他?

译文:黒孩の家は三代続いた貧農〔中国共産党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の土地改革に際し、農村の階級を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の五つに区分、中間階級の中農はさらに他人を雇用する度合いにより富裕中農と下層中農の二つに分け、下層中農以下を良い出身階級とした〕なんだ。社会主義が面倒みなきゃ誰が面倒みるんだい。

4.原文:为了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字宪法水是一法,没有水的农业就像没有娘的孩子……

译文:農業は大寨に学べ〔1964年毛沢東が理想的農業発展モデルとして唱えたスローガンで、文革期に全国でキャンペーンが展開された。大寨は山西省昔陽県の生産大隊〕、水利は農業の命、八字憲法〔1958年の大躍進、食糧大増産に際し毛沢東が掲げた「水〔水利〕」「肥〔堆肥〕」「土〔土壌改良〕」など八項目のスローガン〕水が第一、水なき農業とは母ちゃんのない子のようなもの…

除以上四个例子之外,原文中具代表性的时代词汇的翻译见表4。

表4 《透明的红萝卜》中代表性时代词汇翻译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译者对于这些对日本读者来说理解困难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时代烙印的词汇,采用了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使日文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革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这正是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的体现。韦努蒂说过,异化翻译的发生条件是: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6]307。每个译者都会遇到与本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他们都会有寻求近似表达的过程。但作为翻译人,不应该完全采用通顺的翻译策略,把文本中的异质文化都归化,抹掉不同文化的特质。译本中应该出现异质文化的碰撞,增加读者对原作者国家文化的了解。韦努蒂一直是文化霸权主义的批判者,他抵抗抹杀文化差异的通顺翻译,倡导体现异质文化特色的翻译法。

藤井省三说过,他选择研究或翻译中国作家作品的标准是有利于日本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4],再加上他非常关注中国现实社会,所以他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忠实地翻译传达给日本读者。藤井省三是韦努蒂异化翻译思想的实践者。

四、结语

从以上方言、称谓词、时代词汇的分析中可知,《透明的红萝卜》的日译本忠实、准确、严谨地翻译原文、重现原作,无处不体现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体现了译者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尊重。

当然,这种异化翻译成功的背后,除了藤井省三本人的汉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深入研究、对莫言以及中国文学的了解之外,也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有关。但莫言小说的其他译者,比如西方首席汉学家葛浩文,在翻译莫言作品时,却大多采用了归化改写的翻译策略[12],正如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翻译家和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家戴乃迭(杨宪益之妻)所说,葛浩文“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13],这与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读者认知习惯、译文风格、接受语境、原文与译文的本地化等都密切相关。

许钧教授指出,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在西方国家的译介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在介绍我们的作品时,考虑到源语与译语的差异后,以读者为依归,进行调整,吸引读者兴趣,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莫言的获奖,国外的读者对莫言作品的翻译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求原汁原味地翻译原文,形神兼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韵味、精神与风姿[14]。可见,今后对莫言作品的翻译要求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所提倡的传递文化差异有异曲同工之妙。藤井省三在翻译《透明的红萝卜》时体现的韦努蒂的异化翻译思想和直译的翻译手段,有利于日本读者对莫言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途径和方式。

注释:

①本文引用的《透明的红萝卜》的原文均出自莫言所著《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其日语译文均出自藤井省三所译《中国の村から:莫言短編集》,日本JICC出版社1991年出版。

[1]莫言.讲故事的人[EB/0L].(2012-12-08).http:∥wenku.baidu.com/view/2f3c100902020740be1e9b23.html?re=view.

[2]近藤直子.莫言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J].中国语,1986(4):26.

[3]李凯琳.专访藤井省三教授:回顾东亚学者的文学聚会[N/OL].香港文汇报,2013-12-09.http:∥paper.wenweipo.com/2013/12/09/BK1312090001.htm.

[4]邵聪.藤井省三:村上只是看起来比莫言自由[EB/0L].(2013-03-28).http:∥roll.sohu.com/20130328/n370666797.shtml.

[5]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 [M]∥Lefevere, Andre(ed).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A Source Book.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6]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3-308.

[7]张志忠.莫言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8]朱洪军.文学视野之外的莫言[J].三月风,2002(9):8-10.

[9]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篇小说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10]莫言.中国の村から:莫言短編集[M].藤井省三,译.东京:JICC出版社,1991.

[11]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4):33-35.

[12]李腾.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葛浩文英译《丰乳肥臀》中的应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13]赋格,张健.葛浩文: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N].南方周末,2008-03-26.

[14]许方,许钧.翻译与创作——许钧教授谈莫言获奖及其作品的翻译[J].小说评论,2013(2):4-10.

[责任编辑 亦 筱]

2016-05-13

王晴晴(1983— ),女,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与翻译;徐凤(1973— ),女,山东枣庄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与翻译。

H059

A

1008-6390(2016)06-0056-06

猜你喜欢
红萝卜归化莫言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对应:小小萝卜头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一起来做“萝卜蹲”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两种萝卜
莫言:虚伪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