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2016-12-21 19:00张莹金纪玲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张莹+金纪玲

【摘要】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有1000多所,其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就业情况等无疑成为学生择校关注的焦点。如何才能让自己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急于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特殊性进行分析,通过长期调研,整理出一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校企合作

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高校中属于一种特殊的群体,既拥有高校对专业人才队伍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建设好专业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整体科研服务水平。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认可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但招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成为吸引优质生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高职院校的核心所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存在很大的区别,据中国统计网统计56.7%的人认为普通院校以基础理论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公司在用人过程中也发现“学历只是敲门砖,技术才是铁饭碗”。而高职院校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职业规划鲜明,兼具了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应该具备“双师型”,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管理和领导团队。

二、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虽然高职院校发展势头很好,但社会认可度仍然与普通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高职院校的人才队伍来看,大部分教师直接来自于大学校园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在校生学制短,社会针对毕业上要求上手快,因此教学内容更新紧跟社会需求。而这些高职人才队伍在专业领域学术知识虽然比较系统但自身实践能力欠缺,即便是通过企业短期培训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也不具备真正的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真正具有行业工作背景,又能够将工作经验转化到课堂上的教师寥寥无几。因此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

1、社会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始终处于高等学历教育层次中的末端,因此高职院校有意无意的被家长认为比本科院校低一等。招生分数线低,导致在校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高职院校人才队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度相对不高。而高职院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状态,针对毕业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独有的特征、目标和要求。

2、高校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高校人员一般主要由领导班子、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领导班子看待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趋势是否具备敏锐的眼光,针对学院长期发展是否能够做出整体规划是影响高职院校生存的主要因素,学院能生存,并且发展前景光明,人才队伍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管理人员是传达领导班子思路并为之提供各项服务的中坚力量,管理人员对院校事务提供的服务能力能否满足教学的需求、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等也会影响到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3、自身素质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自身发展极易受到学校及教学小环境的制约,高职教师职业吸引力以及社会认同度、荣誉感、优越感相对不足,造成大部分能力高、经验多的人才不愿进入高职院校。另外,近年来的公开人才招聘只是令年轻教师人数快速增长,而年轻教师在实践经验、操作技巧等隐形知识的传授方面又比较欠缺,因此专业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不合理。而人才队伍的结构是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高职院校人专业才队伍建设不是简简单单一件独立的事情,属于学院乃至社会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多方面协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基于为期一年的调研,并结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近几年的发展,现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1、科学合理规划专业人才队伍,保障机制完善

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趋势,针对专业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等多个方面合理布局制定出长期有效的规章制度、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在每年的人才引进、教师培训、考核等方面严格把控,同时,相关的各种管理机制、保障工作也随之有序展开,真正落到实处,彻底杜绝“一纸空文”的现象。完善的保障机制让教师队伍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严格分级专业人才队伍梯队,增强实效性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团队的建设,不是单独某个人的成长,因此,专业人才队伍必须形成团队,保持一种稳定的结构,否则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是发展的最大障碍。不同专业发展要求不同,因此制定的分级标准会有所区别,但最终的结构大同小异。基于为期一年的调研和论证,软件工程系所实施的教师分级制度值得推广:一级,作为实践基地的合作企业推荐权威专家作为专业培训基地带头人,主要评估本专业的社会发展趋势;二级,系部评选推荐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培训工作室负责人,主要针对发展趋势制定教学规范;三级,各专业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方向选拔优秀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规划各方向教学安排;四级,引进、培养骨干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来完成专业方向的教学任务;五级,及时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教学新秀,满足专业的不断发展。稳定有序的团队是实现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必要保障。

3、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职业幸福感

学院领导班子制定政策,各级管理部门提供保障服务,真正将“教师为本”的理念做到实处。专业人才队伍中的每个成员之间都能够实现顺畅沟通协作,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申请培训机会、实践环境等来完成自身水平的提高。学院为个人职业成就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营造人人有发展的工作氛围。让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职业幸福感,从而实现快乐发展,快乐教学。

4、校社合作搭建平台,满足可操作性

校企合作,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发展平台。软件工程系从2009年开始和CSDN企业合作,不断探索最佳合作方式,到目前为止实现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共促专业和课程建设,并且实时交流最前沿的行业信息,真正做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派出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参与校内专业建设,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

(1)校企合作专业课程建设,锻炼专业人才队伍新技术敏锐度

系部专业教师每学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和各个技能岗位进行实地调研,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术技能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使得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选择更加合理。CSDN选择入住学校的深度合作方式,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长期驻校,与校内教师共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提供真实项目案例、研究课程讲授安排以及优质课程的建设等。在合作过程中,锻炼专业人才队伍针对行业企业对新技术不断更新的适应能力,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2)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锻炼专业人才队伍实践操作能力

合作企业通过两种方式协助学校完成实践基地的建设,解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一、提供自身资源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的课堂。授课教师在校外基地带领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企业基地平时还可以作为教师现场实习操作的训练基地,增加实际感受。高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推进学院发展、提升企业内涵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二、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CSDN直接进驻学校,辅助系部建设校内实训室作为师生创新工作室。企业提供合作项目、技术支持,校方提供场地,双方技术、设备、人员等资源共享。系部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项目带入创新工作室,由校企双方共同来完成。通过深入的合作方式,教师队伍走出单一、闭塞的教学环境,既为自己赢得了利益,又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3)校企合作解决专业人才队伍技术培训

合作企业提供两种方式实现校内教师的师资培训。第一种,学校每年有计划的安排专任教师以企业员工身份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严格按照企业对员工的高标准进行学习。真正做到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学习新技术,培养实实在在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学校与企业针对不同的岗位需要,专门编制适用的教材和讲义。第二种,企业定期将不同岗位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录制完整视频,上传网络平台。校内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线培训,实时接受技术新变化,完成线下教学任务。另外,部分教师还可以受聘于企业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存在很多有实操经验,但理论不是很成熟的员工,因此,校内教师将自己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企业员工,实现共同发展。

企业提供资金在校内设立各种专业技能比赛,既扩大了企业的影响,提高了师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带领学生参赛的经验,提高了教学能力。为促进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推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专家,来校为全体师生进行专题讲座。因此,企业是锻炼专业人才队伍最好的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学院管理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既要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还要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将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级团队,使其各负其职共同成长,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搭建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锻炼专业人才队伍的实践能力,多措并举,是促进高职专业人才队伍健康发展的最有效对策。

基金项目:保定市科技局,项目编号JRS-2015-3068

【参考文献】

[1] 顾志祥, 汪锋. 浅谈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J].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11(19):31-33.

[2] 殷婕, 刘超, 王华彪. 关于加强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5(33).

【作者简介】

张莹(1978—),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学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测试。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