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润 羊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 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陈 润 羊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 兰州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是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一大挑战,推进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既是农村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客观需要。环境经济协同的关键在于构建多策并举的体系: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循环经济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学规划水平,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本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开辟多元互补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经济;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绿色发展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4.004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这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后第4次提出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进行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一、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自2006年国家明确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蓬勃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论点。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从实践推进层面,还是从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广泛重视。2013年起农业部基于不同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类型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1000个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单位,以此带动各级政府开展不同层面的美丽乡村建设活动[1]。在理论研究层面,学界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基于不同视角开展了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针对目前农村越加突出的环境问题,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延伸和拓展,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和趋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因为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2]。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载体,又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3]。然而,由于美丽乡村概念提出的时间较短,其研究成果总体还是偏少,尤其是针对环境经济的协同研究更是微乎其微[4]。因此,开展环境经济协同研究,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实践指明方向,从而为更大范围推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等多重任务在内的系统工程。当前全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由于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突出: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既有生态破坏的挑战,又有环境污染的压力。化肥农药等的施用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畜禽养殖的后续治理措施欠缺、乡村工业污染蔓延等环境老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此外,农村集聚化、乡村旅游等还产生了新环境问题。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16.2亿t。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94.6万t,其中农业源、工业源、城镇生活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1102.4万t、311.3万t、864.4万t。废水中氨氮排放量238.5万t,其中农业源、工业源、城镇生活的氨氮排放量分别为75.5万t、23.2万t、138.1万t[5]。由此可见,农业源污染成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第一大污染源,氨氮的第二大污染源。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公报,全国化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中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第一大国,但目前有效利用率只有35%左右;每年地膜使用量约130万t,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地膜的“白色革命”和“白色污染”并存。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5-2013年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16.1%。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6]。农村地区已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地和多发地。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环境突发事件与贫困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农村环境突发事件与贫困互为因果关系,具有共生风险[7]。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因环境污染危及农民健康利益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延续传统发展方式,农业绿色发展受限
当前,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还处在探索之中,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路径还不够明确。受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
各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模式,这些符合农业绿色发展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存在数量稀少、特色不明、难以持续、规模效益小和推广价值不大等不足[8]。以我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例,目前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只有100余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仅有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有2000多处,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市有10个,建设涵盖不同主导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基地有11个[9]。尽管我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带动效应,但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绿色发展整体上仍然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其规模面积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区域而言也仅是凤毛麟角。应将传统产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型、循环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立因地制宜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发挥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升效应。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区域特色功能定位不清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11000元大关,达到了1142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尽管在不断缩小,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仍是不争的客观事实。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10]。
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一般比较注重单个村庄的规划,缺乏工农融合和城乡一体的科学统筹的整体理念,使单个的或成片的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充分依靠区位优势,也无法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同时,由于不同层级的政府、不同主管部门所涉及各类规划在内容上衔接不够,无法形成有机统一,致使部分专项规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促使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支撑力与经济发展涉及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相适应,无疑是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四)村庄空间布局分散,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如下现象:农村公共设施薄弱,村庄布局分散,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村村通”等道路建设成本高、占用耕地多;导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和运贮、乡村小学设立、集中供水供暖供气等都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有25.7万个,占行政村总量的47.0%;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为34.6万个,占行政村总量的63.2%;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为5.5万个,仅仅占行政村总量的10.0%[6]。这些数据表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农村有关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环境治理的基本需求,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根源之一。因此,重新构建农村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对目前大多散乱空的村庄进行空间上整合,适当集中村庄布局,推进农村空心化整治,拓展乡村聚落生活、生产、生态的综合功能,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化程度,解决投资规模效益低下的问题,以便集中配套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公共设施和涉及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11]。
(五)农村环境监管乏力,环保宣传手段单一
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中,面临着如下不足:(1)许多农村地区没有相应的环境监管机构,尤其是西部乡(镇)和村一级的环境管理存在空白领域。(2)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监测的试点,2009-2012 年全国累计监测试点村庄只有1510 村次。根据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进度安排,2014-2016年全国合计监测县域总数约为454个,监测村庄总数约为1362个[12]。这些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的现状,也无法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提供可靠的环境质量数据支撑。(3)农村环境宣传教育设施和手段落后,宣传教育的形式、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因此,应不断完善机构监测、监察、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农村环境能力建设。
(六)持续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治理模式落后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持续的资金支持无疑是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模式的基本保障,但是当前还面临如下问题:各方面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以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例,2014年我国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9575.5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当年GDP的1.51%[5]。但这一数据统计的是工业污染治理项目、“三同时”项目环保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而广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资尚无统计资料。
在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模式上,由于受最小经济规模规律和高折旧率的限制[13],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乡镇企业污染和畜禽养殖场污染,仍然套用针对主要城市和工业点源污染的“末端治理”模式。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资金问题,应创新农村环境治理的模式,采用新型的合同环境服务方式来应对。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的对策
实施环境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既是解决现有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又是农村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型发展理念,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其实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中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方式,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意识在环境经济协同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各重点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将在环境经济的协同中发挥长远引导作用。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生态文明风尚。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符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精华,注重吸收各地农村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符合生态文明行为的宝贵经验,也要引导农民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生活方式转变。通过弘扬生态文化,提高相关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调动各方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科学发展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进而形成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2.根据不同受众对象,进行分层分类教育。突出领导干部和基层科员,乡镇企业领导和员工,农民等三大重点群体,设计包括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案。领导干部和基层科员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乡镇企业领导和员工教育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意识;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树立环境资源有限性和“绿色致富”的意识,进行科学种植和养殖,增强环境权益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各相关群体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了解美丽乡村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掌握美丽乡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环境经济协同的具体实践中,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14]。
(二)加快循环经济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集中布局园区。对美丽乡村原有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传统产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的工艺、设备和管理,进行生态化改造。国家有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专项基金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筹措清洁生产的专项扶持基金,以推动各企业加大实施清洁生产的力度,并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前期清洁生产审核费用视情况由专项资金予以适当比例的支持,以利企业的初期推动工作。制定政策和规划,引导产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并配套建设水、电、暖、气、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便于集中化的环境监管。
2.优先发展环保产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主要包括农村资源节约与生态环保产业、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农村信息化产业、农村物流产业、农村新能源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产业、农村金融服务产业等农村新兴产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环境服务业,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压力,增强农村产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相容性,进一步促进农村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5]。
3.加大清洁能源利用,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二者协调关系的重大难题。必须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采取因地制宜的举措,大力推广应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城郊的农村地区,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将天然气管道延伸到城郊的农村地区,提高液化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比例,降低薪柴、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远郊区,气候等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大力扶持和推进农村沼气的使用,解决目前农村沼气推广中存在的技术指导不够、前期扶持不力、农民培训不足等问题;除远郊外的其他地区,应推进节能锅灶的使用、改造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制定废物利用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基于农业循环经济小尺度目标的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和清洁家园等“四清”,进而达到大尺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目标。从3个层面上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微观层面,推行农业领域系统的清洁生产;中观层面,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宏观层面,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之间的循环。当前急需制定有关废弃物资源化的扶持政策,一些农村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巨大,因回收获利小、回收系统尚未全面覆盖,农膜回收不尽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废弃农膜加工企业缺少、生产中有二次污染产生。因此,应制定相关扶持鼓励政策,通过补贴、减免税等多种政策措施,扶持废弃农膜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并采取清洁生产的技术工艺;统一规划、优化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处理设施的布局,建立全覆盖的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固体废弃物的收集与处理体系。
(三)提高科学规划水平,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依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和环境特点,做好功能定位,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从空间层面实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模式。
1.基于不同功能定位,优化农村空间布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基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思想,编制环境功能区划,按照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聚居环境维护区和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等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结合主体功能的方向,根据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及其所提供主体产品的用途,实施差异化的分类分区建设策略,寻求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并在空间上进行分工、协作,寻求城乡、乡乡的统筹发展。如处在城郊区的美丽乡村,其功能除了为周边城市提供基本农产品外,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会更加凸显。紧靠城市的城郊区应根据临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适时合理地调整农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
一般意义上,根据离城建区距离的近远,把城郊区依次划分为三大功能区:近郊区生态缓冲功能区、中郊区生产服务功能区和远郊区景观文化功能区等三大功能圈层[16]。当然这三大功能区也应协同发展,促进城郊区所连接的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环境保护发展方式,统筹各类各级规划。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约束性、前提性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发展规划都应在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确保经济发展涉及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等与区域环境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相适应。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以及地方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中,做到建设服从规划、规划体现环境保护。根据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规划内容,并严格按规划内容执行,作好规划的管理和落实工作,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
(四)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科学治理环境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原则,重视美丽乡村院落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构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人居环境。
(1)靠近城市且规模较大的乡镇集中居住点,加强雨水、污水、垃圾中转回收、给水,电力、电信、燃气以及环卫设施等配套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商贸服务、农家购物、文化娱乐等公用服务体系,将其统一纳入城镇规划与建设中。
(2)远离城市的乡镇集中点,完善居民点排水设施,实现雨、污分流,雨水可利用现有沟渠就近排放,污水可结合沼气池建设,经生化处理后排放;给水可通过城市给水系统或打井取水、雨水收集等方式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利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或通过农民自筹等形式,配套建设天然气或沼气等清洁能源,并设立一定环卫设施,如垃圾收集点、公厕等。完善路、水、沟、庭院相结合的绿化配套,对整理出的空间进行绿化布局。
(3)集中居住区应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在实际建设中,应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通过政策引导农民逐步聚居。除撤并的集中村落点外,其余农村集中村落点将保留,以整治改造为主,完善现有基础设施,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落整体面貌。
2.科学整治村庄,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按照“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认真作好村容整治规划。通过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创建环境优美的村庄,使村落民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村庄整治主要有3类:(1)修缮式整治。对住房质量较好或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居民点,采取“局部改造、整体修缮”的原则进行整治。(2)适度搬迁与更新式改造。对于交通条件不畅,公共设施不够齐全的居住点,根据村民意愿进行整体搬迁,或者按照“相对集中、设施完善、方便生产”的原则,进行集中改造。(3)新建村民住宅。按“就近方便,村民自愿”的原则,尊重民意,合理规划选择居住点,先期进行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新村建设[17]。
3.调动各方积极力量,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在宏观上把握和领导规划建设部门的技术和业务;村委会从社区的选点、道路网的规划、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村落的结构、户型的设计以及费用的筹集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同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结合实际进行市场化运营;村民参与讨论,献计献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可以投工投劳,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建设费用主要来自美丽乡村示范点的政府补贴、村民自筹资金、信用社贷款、企业投资、民间借贷资金等。
(五)加强基本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管
1.延伸环境管理领域,构建新型环保格局。针对目前农村环境监管存在的薄弱局面,要逐步健全县乡两级环保机构,环保管理延伸到乡(镇)和村,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所,形成以市、县(区)环保局为主体,以重点乡(镇)环保所为支撑,以乡村环保监督员为辐射的四级管理体系。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可以在先期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的乡(镇)中,设立环保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再逐步扩大设置农村环保监管机构的范围。加强农村环境监管人员的法律和技术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素质强的农村环境监管队伍[18]。
2.逐步扩大环境监测范围,全面反映环境质量。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面窄点少的不足,在农村环境监测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监测试点的范围,优化监测方案,视情况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土壤、空气、噪声、养殖业面源污染、工矿企业污染等农村环境质量的监测。逐步形成以县(区)级环境站为主的农村环境监测机制,并加强标准化建设;上级环境监测站应有针对性地对下级监测站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人员培训。尽可能地配备比较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的监测仪器和监测设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示范地区优先开展农村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提供反映农村环境质量的准确参考数据。
3.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提高监察执法能力。对农村环保领域的监察,有利于阻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应配备必要的监察设备,加强农村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农村环境监察机构的开支由本级政府的财政承担,并列入所属环保部门的预算。农村环境监察应重点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和环保目标责任制等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主要政策来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农村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地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在农村地区的真正落实。
(六)开辟多元互补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努力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扶持农村、其他地区帮助和补偿生态屏障区的新型农村环保投资机制。
1.重视生态项目建设,促进协同模式实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项目带动和投资拉动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重要途径,也为环境经济协同模式得以实现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大力发展符合各地实际,体现本地特色,科技含量高、品牌优势明显、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如发展节水型和节地型的项目,推动特色项目发展,使之产业化、生态化。
2.财政主导资金投入,治理农村环境问题。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排污费中部分列支等途径,多渠道筹集农村环保资金,形成政府投入与市场运行相配合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利益分享的方式参与到农村环保领域。尽快完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矿业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处理等方面,为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开展合同环境服务。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发展环境公司,鼓励其以合同环境服务的形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环境咨询、污染治理等技术服务,并根据具体的环保成效获得相应的技术服务费。可先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开展合同环境服务试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具体实施领域可涵盖农村安全饮水,农业面源控制和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以及适宜于农村环保的相关新型材料和新型设备采购等方面。各地可根据实际,通过财政必要的补贴,市场和专业化运营,村镇集体和农户自筹,适当收取一定费用等不同方式,拓宽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维护费用的渠道。
总之,在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际,应以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型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环境经济协同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有助于探索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特点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绿色农业,进而保护生态系统,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EB/OL].(2013-02-22)[2016-02-21]. http://www.moa.gov.cn/sydw/stzyzz/mlxcjs/201309/t20130911_3603105.htm.
[2]吕忠梅.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的环境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
[3]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292-294,398.
[4]陈秋红,于法稳.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J].学习与实践,2014(6):107-116.
[5]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4年)[EB/OL].(2015-10-29)[2016-02-21]. http://zls.mep.gov.cn/hjtj/qghjtjgb/2015 10/t20151029_315798.htm.
[6]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5-06-05)[2016-02-21].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4zk gb/201506/t20150605_303033.htm.
[7]王庆霞,龚巍巍,张姗姗.中国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现状及原因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34(3):89-94.
[8]陈润羊.西部农村地区构建环境经济协同发展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3):15-20.
[9]农业部就“农业部浙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举行发布会[EB/OL].(2015-01-06)[2016-02-21]. http://www.moa.gov.cn/sydw/stzyzz/tpxw1/201501/t20150106_4324051.htm.
[10]施韶宇.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2元[EB/OL].(2016-01-20)[2016-03-12]. http://m.news.cntv.cn/2016/01/20/ARTIYxP7cUB6lDVSI1lFm7ck160120.shtml.
[11]刘彦随,楼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183.
[12]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修改稿)[EB/OL].(2014-02-13)[2016-02-21]. http://www.doc88.com/p-5631081711556.html.
[13]苏杨,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2-18.
[14]陈润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教育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1):461-463.
[15]刘娟,蔡功文.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7(11):80-83.
[16]李洪庆,刘黎明.现代城郊农业功能定位和布局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8):62-67.
[17]李小平,邹异玲,刘汉明.湖南长沙县石塘铺村科学规划改造旧村庄[J].城乡建设,2007(3):47-48.
[18]陈润羊,花明.构建农村环保保障体系[J].环境保护,2010(4):42-43,46.
(责任编辑: 林小芳)
[收稿日期]2016-02-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JY0028);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073);甘肃省软科学专项(2016GS07400);兰州财经大学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JYYZ201503)。
[作者简介]陈润羊(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4-0021-07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HEN Run-yang
(GansuCommercial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SchoolofAgriculture&ForestryEconomicsandManagement,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Gansu730020,China)
Abstract: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ressure i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but also the objective need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our country. The key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strategy countermeasure system simultaneously such as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o cultivate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ais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planning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the space function; accelerate the pace of recycling economy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classification advance village renovation to improv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basic capacity building to reinforc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and open up multiple complementary channels to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Key words: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environmental economy;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21-27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