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镇 聪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中医药大学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22)
“一带一路”建设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吴 镇 聪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中医药大学办公室,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兼具医学科学与人文社科的多重特殊属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我国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的有利契机,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努力构建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贸易“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大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4.014
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拓展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贸交往的润滑剂和软支撑。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导国家,要成功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不仅要在经贸往来中成为领导者,还必须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传播的领导者,打造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文化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最好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之一。
一、中医药文化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是国家根据国内新常态和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强调双向互动,共商、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体现交流包容、协同共赢的精神。“一带一路”是我国主动融入世界秩序的战略布局,标志着我国将民族复兴与打造新型的地缘政治关系结合在一起,实质是重塑我国地缘政治和地缘文明圈,不仅是经贸往来的“经济圈”、商业发展通道,也是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和多元异质文化交融共生的“文化圈”,是未来人类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历史上,每个帝国的复兴与崛起无不与文化的繁荣强盛息息相关,每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弘扬自身优秀文化的族群。“一带一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觉醒、自信和传承,是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在交流中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战略平台。
“一带一路”所涵括的国家和地区在地理上横跨多个文化圈,具有典型的跨多种文化的特征。民心相通方能力促“一带一路”建设,而民心要相通则离不开文化的交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存在国情复杂、宗教信仰多元、习俗社情多样等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就必须全面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宗教派系、文化信仰的差异所在和内在诉求,才有助于消除误解误判,才能增进相互理解和文化认同,从而增强互信和促进合作。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中迄今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它的核心是中正平和、崇尚自然、崇和向善、追求和谐,主张包容共生、求同存异,强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共存,尊重各国历史和传统,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它是一个能够团结丝绸之路不同文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文化,对于其他文明的发展具有建设性作用。
在多元文化交织共生的时代,文化有融合,难免也有冲突,但即使冲突,也往往能碰撞产生出更为优秀的文化混生物。让文化在冲突中交流、融合和生长,实现文化的和谐共存共融才是发展的大势所趋。“一带一路”是中国架设的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国际交流桥梁,是以经济承载文化,让多种优秀文化交融,用共生的文化发展来超越现阶段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文化、习俗等的多元差异,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全新战略。推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这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本身的应有之义,也是顺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二)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以中医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祖国传统医学功不可没。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1]。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医药不是简单的疾病诊治,它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于一体,讲求“天人合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追求,注重通过对生命体的整体调节,帮助个体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达致生命状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确保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它与强调中正平和、崇尚自然、崇和向善、追求和谐的中华文化深度契合,反映出中华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高度智慧,也让医学超越一般的经验科学,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属性和多元价值,是一种与文化紧密相容的科学,是促进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最佳载体。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它所体现的整体观、平衡而非对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对于建立包容性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疾病治疗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注重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化治疗,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与宗教信仰多元、习俗社情多样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也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中医药文化是中西文明对话的窗口,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是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2015年3月27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系列活动“中日医疗与旅游高层对话”会上,我国香港地区医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指出,在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可作为使者积极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医疗领域的广泛合作[2]。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的有利契机
我国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华民族长期与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隔绝,有着辉煌成就的中医药学失去了与现代医学相互融合和促进的机会,也造成世界医学界对中医药文化认识与了解不足。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强势流入所产生的冲击,以及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消极否定,导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偏见,造成对中医药作用和价值的长期低估,钳制了中医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中医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和“中医药法(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接踵而至,中医药的多元价值日益突显,地位和作用逐步提升,也日益获得世界的认同,成为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医药文化已传播至世界各地。“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已在183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我国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签订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共计86项,其中,已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中医中心,并建有7所中医孔子学院[3]。
“一带一路”战略重视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致力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与改革开放初期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为主的定位不同,在我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过剩生产要素对外输出战略,是一种谋求将自身产能、技术和资金等优势转化为合作共赢发展优势,以共享中国发展成果的新型战略构想,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几千年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对于疑难杂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未病、养生康复及某些新发疾病等具有独特疗效,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独特卫生资源,其对外交流合作天然地与“一带一路”的对外输出战略定位契合。2016年颁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新时期指引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明确将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列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推动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全球超过64%的人口,经济总量约占全球GDP的30%,且多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得益于古丝绸之路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有使用中医药或传统医药的历史,中医药及其文化传播的基础较好,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更能契合当地民众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贸易的发展,特别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兴起,中医药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及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迎来了新平台和新市场。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深度开放合作的宏伟战略构想,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也涉及合作机制、产业、金融等各领域的创新,相关领域的创新不仅将破除深度合作发展的壁垒,也将在技术革新、资金投入、品牌培育等方面带来无限商机。因此,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难得的历史契机。
三、依托“一带一路”构建“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格局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仅有助于中医药寻求突破、发展和创新的方向与途径,也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努力构建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贸易“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大格局。
(一)拓展中医药诊疗服务
尽管海外的中医诊所越来越多,中医药在海外日益受到重视,但真正被西方主流社会接受的主要是针灸、推拿等,而中草药等中医诊治的主要手段仍未获准使用。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真正接纳和认可中医药,必须借助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可靠疗效来赢得认同。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深入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合作与交流,让中医药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切身体验中医药诊疗服务,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有效途径。
1.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合作,深入开展中医医疗及科研合作。在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的框架下,在海外建立医疗机构,派遣中医专家前往相关国家免费授课和义诊,更好地展示中医药疗效,让国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和民众更好地认知和接受中医药,为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夯实基础。2015年5月揭牌成立的“中国-捷克中医中心”是我国中医医疗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第一个中医中心,该中心设有中医门诊部,上海曙光医院根据合作协议定期选派医生前往该中心坐诊,坐诊医生可运用针灸等传统医学方法为当地患者诊治,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为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
2.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组织合作,深入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合作与交流。据统计,全球现有1200多个各类中医药团体,相关中医药团体主要履行行医规范监督,以及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研究指导等基本职能[5],已成为推进中医药诊疗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依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相关中医药机构、行业学会及中医药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医药诊疗服务民间交流,实施一批“一带一路”中医药项目,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诊疗服务合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深化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
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契机,增加中医药教育投入,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开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项目,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的战略举措,能营造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国际环境。
1. 注重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语言、文化是中医药对外传播的一个主要障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衍生了一套区别于西方医学的语言阐释系统,由此产生的中西医学语言相通性问题已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大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培养能承担起中医药典籍翻译任务和胜任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对接中西医药语言系统,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撑。(1)做好中医药典籍翻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虽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已于2007年12月颁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对中药、方剂、针灸穴名等翻译标准作了统一规定,并在世界上首次将针灸、中药和方剂的1500多个汉语拼音译名定为第一翻译标准,但对于晦涩难懂的中医古文而言,仅有名词术语显然难以满足需求[6]。这也是导致全球现今仅有约20部中医药典籍有完整译本的根本原因,而20部左右的译本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原著而言,十分匮乏也缺乏代表性。因此,国家要重视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汉语、中医药文化、外语和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能承担起中医药典籍翻译工作的高水平翻译队伍。(2)建设中医药教育教师队伍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项根本性工作。胜任国际中医药教育的人才队伍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已在全球创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孔子学堂,但了解中医药文化,能从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才仍偏少,无法满足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就中医药国际教育而言,具有国际化素养、能胜任用外语直接讲授中医药课程的教师仍无法满足需求,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中医药教育教师队伍,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人才支撑。
2.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作为我国原创的优势学科,中医药教育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输出和融合的模式,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强化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在越来越多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的背景下,在抓好中医药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讲授的同时,强化留学生的中医药历史和文化学习,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将留学生培养成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这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2)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中医孔子学院,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起来,以中医药为切入点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进程。如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举办孔子学院之初,就已在英国伦敦申请成立了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该学院由伦敦南岸大学与我国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承办,主要开展中医保健科目教学、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其举办的各种养生讲座和养生俱乐部深受当地民众喜爱[7]。(3)设立海外分校。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国(境)外高校合作办学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海外办学是抢占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医药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推崇,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十分广阔。为了有效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文化交流,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要认真总结合作办学的经验得失,积极探索和构建新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拓展海外办学渠道。现有以远程教育方式开展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应通过设立海外分校,将中医药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展自成体系的学历教育。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海外中医药教育的层次,实现规模化发展,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国(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推进中医药文化贸易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古丝绸之路既是商业贸易的通路,也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沿途各国商人、游客等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在推动贸易发展的同时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医药文化传播离不开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拓展,我国目前中医药服务贸易主要由中药类产品进出口、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与中医药教育培训和技术合作等三大部分组成,中医药文化贸易比重偏低。2012年4月,我国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共同出台的《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结合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会展、培训、医疗、科研、养生保健、技术推广、药品器械营销、文化及濒危物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等活动,推广中医药文化[8]。2013年正式发布的《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机构)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的通知》,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列为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9]。中医药文化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探索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境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医疗以及中医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
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贸易“三位一体”的交流合作,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医药卫生交流、合作与融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制定统一的中医药疾病诊断、临床治疗、疗效评价、质量控制等国际认证标准和规范,逐步解决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学历认可、执业资格、药品注册、开业权、保险资格、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问题,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率先接受和认可中医药,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认同中医药打好基础,促使中医药文化真正克服因不同哲学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文化等造成的偏见,融入世界医学体系,充分展示自身魅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医学文化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EB/OL].(2010-06-20)[2016-01-16].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20/c_12240054.htm.
[2]王子谦.医疗联姻旅游前景广阔,中医药探路国际间合作[EB/OL].(2015-03-27)[2016-01-10]. http://news.sina.com.cn/o/2015-03-27/143231652915.shtml.
[3]陈计智.2015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N].中国中医药报,2016-01-14(02).
[4]王姿英,胡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中心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15-12-31(08).
[5]董志林.董志林谈国际中医药发展现状[EB/OL].(2016-06-05)[2016-06-10]. http://www.sjyl.com/zydh/01C311 315.html.
[6]骆林娜.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J].中医药文化,2014(4):13-16.
[7]李珊珊.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N].中国文化报,2013-03-18(02).
[8]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2-08-01)[2016-01-10].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b/g/201208/2012080826382 4.html.
[9]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机构)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13-09-23)[2016-01-09].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h/redht/201309/20130900316361.shtml.
(责任编辑: 林安红)
[收稿日期]2016-05-18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289);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2013029)。
[作者简介]吴镇聪(1982-),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4-0078-05
Study on Chinese medicin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WU Zhen-Cong
(1.CollegeofMarxism,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2.AdministrationOffice,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Fujian350122,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multiple special attributes of both medic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eanwhile 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 construction and effectiv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ng with the world. China should rely on the favorable opportunity offered by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ic platform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ommunication to make efforts to build a great trinity pattern for foreign commun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clu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dissemination and trade.
Key words: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78-82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