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安 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2)
375.html.
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研究
林 安 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基于媒介融合视角阐明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实施之维。从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进一步阐述了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等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等路径,以有效提升媒体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关键词]媒介融合;媒介多元化;统战文化;传播效度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4.013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媒介日趋多元化,多元媒介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媒介传播的整体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介融合视域下党的统战工作和其他领域的工作一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系统研究是统战工作自身不断改革和创新的需要,有利于加强统战文化改革和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和稳步提升统战工作的媒介运用能力和传播效力。同时,加强本领域的研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软实力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一、分解与消融: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挑战分析
统战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建设文化强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有关该话题的研究成为当前统战工作领域和学术界较关注的“问题域”。从传播学研究视域出发,统战文化工作其实就是统战工作者与统战工作对象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受众对该信息流的接受与内化无疑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给统战文化信息传播带来诸多挑战,影响了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笔者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分析。
1.媒介多元化削弱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从我国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保障公众的意见表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社会压力和社会矛盾。媒介融合带来新的媒介形式,在推进价值观自由开放、提高知情权和改善民主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随着媒介多元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介传播的信息呈现出泛化趋势,其原创性、海量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日趋明显。统战文化工作者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分享渠道向受众传播统战文化工作的相关信息,以实现信息传播、引起重视以及促进信息阅读的目的,其一般开展的是面向受众的广播式传播。而传统媒介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信息量较为集中,其一般开展的是集中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集中和单一的信息中心,而随着媒介融合趋势下信息传播泛化趋势的日渐明显,面对信息的海量化与碎片化并存,庞大的信息流很难再让受众把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当成其接收信息的唯一中心,传统媒介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中心性”逐渐被削弱和分解,这导致受众在庞大的信息流中因信息选择困境而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导致部分辨别能力较弱的受众容易受到部分不良信息的影响[1],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效度。
2.媒介多元化弱化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传统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接受”的关系格局往往由主流媒介掌握,主流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构建并影响着信息流。随着互联网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媒介对人们影响的辐射范围日趋扩大,相比于上一辈,现在人们投放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传媒及互联网上,媒体、社交网络、各式网站等向人们传播了大量信息,逐步影响了受众的价值观及社会行为,于是除了少数主流传播媒介以外,大量新媒体(如互联网、微博和微信等)逐渐居于重要地位。受媒介多元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信息流在传播过程中逐步扩大且流向和流量控制的难度逐渐增大,受众获取同一信息的路径差异也日渐明显[1]。因此,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主流性”逐渐呈现出被弱化的趋势,从而影响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3.媒介多元化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兴起,不仅呈现出媒介传播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而且媒介传播的信息主题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媒介受制于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因素,其信息传播主题的形成及更新速度较慢;而新兴媒介形态的出现促使信息传播速度及信息主题的更新速度加快,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出现,其除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样化的表现手段提供海量信息外,还实时更新主题信息。于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无形中影响并逐渐降低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稳定性”,导致受众连贯性思维的形成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受到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原本已经构建起来的正确观念在媒介多元化背景下的碎片式更新中受到影响从而无法稳固[1],由此影响了统战文化信息的传播效度。
4.媒介多元化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权主要为少数人掌握,受众主要扮演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的角色。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兴起,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营造了一个可供大众主动参与、互动、实时反馈的媒介生态环境[1],媒介传播权逐渐由少数人掌握向多元主体掌握转变,引发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大众思维方式的变革。如APP和微信的备受追捧和广泛使用造就了诸多独立的信息发布平台。于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呈现出“每个公民都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传递着新闻”的新局面[2]。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当少数媒介掌握信息传播控制权的时候,其价值判断标准会对受众产生较大影响,受众易感受到统战文化信息的“权威性”,则其领会并践行统战文化工作的情况较好。而媒介多元化导致的多中心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使得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从而影响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二、审视与融合:媒介融合环境下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面临的机遇分析
1.优化传播内容,实现信息登载与阅读的“零时差”。为了进一步提升统战文化工作的信息传播效度,首要之举是坚定其内容定位,统战文化工作在进行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时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底线,根据统战文化工作的目标定位,锁定特定目标群体,逐步优化其内容生产。在媒介多元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下,统战文化工作应与时俱进,紧密追踪并及时借助新兴媒介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传播渠道,有效整合和运用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等多元化的表现手段来深入挖掘并表现优质的统战文化信息,巧妙利用链接、书签等技术手段实现统战文化信息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进一步优化统战文化工作的传播内容,促进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费用较高,信息传播周期长、效率低、滞后性等局限性,新兴媒介具有传播费用较低,信息传播周期短、效率高、透明度高等优势[3],藉此可有效缩短统战文化信息登载与受众阅读的“时间差”,逐步实现“零时差”阅读。
2.消除时空限制,拓宽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覆盖面相对新兴媒介而言较小,主要集中于对统战文化信息有强烈需求的统战工作者及相关研究机构和个体等,信息传播与信息接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统战文化信息传播产生一定的滞后性。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兴媒介的发展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兴媒介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尤其是新兴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使用习惯,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个体通过无线网络在移动终端上(如手机、iPad)接收信息,受众几乎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信息[4],这有效扩大了信息流的传播速度,显著消除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有效拓宽了统战文化信息传播的发行渠道和覆盖面。同时,随着统战工作对象年轻化趋势的日渐明显,“80后”和“90后”作为网络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该群体较之老一辈更习惯于新兴媒介的便捷阅读操作和体验。因此,将多元化的新兴媒介运用于统战文化信息传播工作,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进一步发展年轻的受众群体与既有受众群体形成有效互补,从而显著扩大统战文化工作的受众覆盖面;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受众年龄层面上实现多层次的覆盖,从而进一步扩大统战文化工作的深度,藉此进一步拓宽统战文化信息传播与影响的覆盖面。
3.创新阅读体验,提升受众的信息获取质量。受媒介多元化趋势影响,零碎的网络阅读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便捷的信息获取载体(如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显著激发了受众的视觉刺激与“鼠标围观”行为,促使人们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5],且受众对信息的质量需求日益提升,除了需要扩大信息的可获取量之外,还要求进一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度等。新兴媒介在文字这一信息主要表述形式的基础上,有效运用图片、视频和音频等技术,融合精美的高清晰图片、动人的背景音乐、立体富有表现力的视频、书刊化的页面等表述方式一起阐述和传播信息[6],有效优化了统战文化工作的内容表述模式,显著提升了统战文化信息的完整度、真实性和可信性,从而更完整、更生动地展现了统战文化,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受众的阅读体验和信息获取需求。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促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传统媒体采用“自上而下”和“由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互动较少。而新媒体打破了这种固有的单向传播格局,其传播渠道从单一媒介跨越到多媒介,多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步淡化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4],为受众提供了“随选信息”的信息获取新模式,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选择意愿和需求在海量化的信息库中有针对性地快速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显著提升了统战文化信息的传播效度。
4.顺应发展需求,提高统战文化工作的效果。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和选择。2012年2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强调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任务和目标的同时,着重提出了“引导网络文化发展,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的新要求[7]。统战文化工作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创新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举措和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指出:“以网络为媒介,注意运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掌握情况、宣传政策、开展工作”[8]。顺应发展需求是大势所趋,新时期统战文化工作应逐步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其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度,以有效凝聚各方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和谐发展,以此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尤其是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多元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传统地域限制和媒介形态限制,统战文化工作可通过有效整合和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管理方式和开放存取手段,充分挖掘和利用新兴媒体所具备的信息检索、发布以及编辑、存储、交流等多种功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在新媒体平台上查阅、下载以及交流、讨论等,从而达到扩大统战文化信息传播量、覆盖面、受众群体以及提高统战文化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目的。
三、应对与重构:媒体融合环境下提升统战文化传播效度的路径思考
(一)统战文化工作新思维培育
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本质是其参与性,信息传播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受众的参与度。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是基于统战工作对象的群体传播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人传播行为,其信息传播应强调传播者与受众的对话体验[4],以此有效提升其信息传播效度。
同时,社交性即用户能与其他用户互动也是媒介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性。一方面,对于组织来说,通过多元媒介积极同受众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尤为重要。一个组织在多元媒介上的好友数和粉丝数意味着该组织发布的信息数量。因此,统战文化工作应充分利用多元媒介强化同受众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受众覆盖面,建立受众与统战文化工作亲切紧密的社会关系,即强关系,在强关联性中实现信息传播、阅读并升华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组织来说,其同受众的双向交流尤为重要。统战文化工作开展应注重以平等的姿态同受众对话,让受众感到自己受重视、被关怀、被倾听,同时,在统战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应注重确保沟通的诚信度和透明度,藉此促进双方之间形成积极正向的双向交流,促进统战文化信息传播效度的提升。
(二)统战文化工作队伍新媒介素养培养
媒介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媒介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也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麦克卢汉指出传媒塑造了一个传媒环境,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一步普及,愈来愈多个体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数码使用鸿沟”问题相较于“数码鸿沟”问题显得更为急切,因为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善用媒体,且不懂得解读传媒信息[4]。故在科技迅速递变的年代,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和运用在给统战文化工作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统战文化工作队伍的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媒介素养培养愈发重要。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媒介必将与日常生活进一步融合。技术的色彩会越来越淡,而人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并且随着世界各国正从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社会,信息及知识是主要生产工具,尤其是在这个“人人是记者”及“人人是博客”的年代,互联网上传播的诸多信息都未经过专业人士把关、核实与过滤,统战文化工作者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具备高超的媒介素养技巧,以辨识各类传媒信息,精明地作出种种抉择,从而妥善处理各类信息。故此,统战文化工作队伍需要积极培育媒介素养以更好地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而随着传媒科技和信息科技的汇聚,“媒介素养”的概念逐渐延伸为“媒介信息素养”。可见,新时期统战文化工作队伍应逐渐培养并提升其“媒介及信息素养”,即使用各类媒介的能力,寻索、生产、传播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选择、理解、分析、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等[9]。通过这若干方面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统战文化工作者驾驭新媒体的本领,以进一步为新时期统战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统战文化工作载体创新
媒介融合一方面使传统的媒介系统具有了信息化的诸多特征,另一方面也不断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随着媒介多元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进一步扩大,统战文化传统工作载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新的媒介形态和媒介消费方式呈现出传统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BBS、博客等社会化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意见表达的空间。不同类型媒介的受众在年龄、身份等方面差别日益明显。如电视媒体的受众呈现老龄化现象、互联网用户则以中青年为主。于是,新媒体分流了一部分受众,相对于传统媒介,尤其是传统纸质媒介等,现今的受众尤其是年轻的一辈更倾向于选择微信、APP等新兴媒介,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媒介接受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如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提高了,越来越关注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人们不仅希望公共性媒介能够提供真实、客观、丰富的信息和服务,还希望这些信息和服务能够更容易地通过各种终端和渠道获得。因此,面对媒介多元化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统战文化工作一方面应积极创新工作载体,有效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工作载体,占领新媒体阵地并进一步丰富统战文化活动,使统战文化工作焕发新的时代生机,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做好统战文化工作对象的思想引领和服务成才工作,不断提升受众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从而有效扩大统战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目前,受众常用微信、微博、博客、QQ和飞信等途径获取和传播信息。统战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新媒体的新特性,借助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契合受众易于接受的模式和受众身心状况,构建起统战文化工作的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和交流渠道,开设受众喜闻乐见的各种特色板块,引领受众更便利、更理性地接触、了解和接受统战文化工作传播的相关信息,增强统战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优化
在媒介多元化和媒介融合趋势的影响下,随着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向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介转变,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媒介(如微信、APP等)的诞生和盛行,逐渐对媒介生态环境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媒介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介融合趋势一方面显著丰富了媒介环境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有效延伸了个体的活动方式。
媒介生态环境根植于现实环境,会对现实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融合使各种文化产品的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在多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公众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困惑和彷徨。媒介与舆论的关系密不可分,公众意见通过媒体传达,可以形成广泛的影响和共鸣,政府也能通过媒介引导舆论、影响公众意见,尤其是媒介系统具有传承社会文化,实现社会遗产、法律、习俗传递的功能。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媒介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由统战文化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互动组成,受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能动性作用[10]。尤其是统战文化工作本身具有隐性教育的内涵功用,统战文化工作媒介生态环境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化的信息世界,除了外在的媒介环境外,还内在地隐含了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环境,其中,传播者的心理环境通过媒介加工之后会影响受众的心理环境,从而对媒介生态环境产生能动作用[1]。因此,统战文化工作者要主动为受众把关,筛选相关信息,有效提升舆情掌控能力,净化统战文化工作网络环境,积极为受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林,胡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71-75.
[2]张国良.21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10.
[3]林安红.科技期刊出版发行中的APP应用前景分析——基于用户体验视角[J].莆田学院学报,2015,22(3):83-87.
[4]洪浚浩.传播学新趋势(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641,654,656,681,714-716,722,747.
[5]向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121,141.
[6]石峰.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现状和未来——石峰会长在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上的演讲[EB/OL].(2010-10-26)[2015-10-28]. http://www.cpa-online.org.cn/Web/ArticleShow.aspx?artid=000498&cateid=A03.
[7]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6)[2015-11-10].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2/t20120216_138930.htm.
[8]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EB/OL].(2006-07-24)[2015-10-28].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42/10993
375.html.
[9]王润珏.媒介融合的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80.
[10]LUARN P, YANG J C, CHIU Y P. The network effect o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social network site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7(8):1-8.
(责任编辑: 华启清)
[收稿日期]2016-05-06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统战工作专项)(JAS151633)。
[作者简介]林安红(1983-),女,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出版理论与实践,政府治理与行政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2;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4-0073-05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validity of united front culture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media integration
LIN An-hong
(EditorialDepartment,Journal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2,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ing dimension of transmission validity for united front culture ascension is elabo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integration. Challenges for united front cultur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under media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in the regards of the passive effects of media diversification on united front cultur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erms of "centricity" "mainstream" "stability" and "authority" features. Meanwhile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in optimizing united front culture content to realize "zero time difference" in published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in broadening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verage to remove time and space limits; in increasing information absorbing quality of the audience to innovate reading experience, as well as in improving the effects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culture to comply with the demand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 approaches to proceed on united front culture are proposed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 new thinking and work team new media attainments cultivation, carrier innovation and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to enhance its transmission validity under the media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media integration; media diversification; united front culture; transmission validity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73-77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