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少娴, 尤泽顺
(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海丝”话语中的福建区域形象:修辞构建与效果评估
何少娴1, 尤泽顺2
(1.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从区域形象修辞学角度出发,结合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福建利用“海丝”话语所构建的区域形象及该形象在国内外的认可程度。标题和命题对比分析表明,福建省内媒体试图为福建构建一个在“海丝”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发达、文化历史悠久、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现的区域形象。该区域形象在国内层面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层面上只有那些与“海丝”密切联系的方面得到认可。福建省内和国际层面进行命题表达时在话语策略运用方面存在差异,省内媒体在构建区域形象时应尽量使用多样化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福建;区域形象;修辞构建;“海丝”话语
[DOI]10.13322/j.cnki.fjsk.2016.04.019
区域形象是指一个区域所呈现出来的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状态或姿态,是公众对该区域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形象是一种品牌,更是一种“软实力”:一个地区能否以正面方式呈现,不仅影响人们对该区域形象的认识,更会影响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福建省历史上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起点,两者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海丝”话语自然成为福建构建其区域形象的重要符号中介。笔者从区域形象修辞学角度出发,结合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讨福建利用“海丝”话语构建了怎样的区域形象及该形象在国内外的认可程度。
一、区域形象的话语研究
区域形象研究最早始于Lynch关于城市形象概念及城市形象构成要素的讨论[1],后来的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化语境内“世界城市”的认定[2-4],以及城市的“塑形工程”,即从城市规划、营销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美学、传播学等角度探讨区域形象的塑造和管理问题[5-6]。此类研究只是讨论单一城市的形象问题,并将形象视为一种事先给定的社会物质存在,对于比城市范围更广的区域形象很少触及,更没有将区域形象视为一种在与话语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并随之不断变化的动态形象。近年来,学界开始注重从话语角度研究城市形象和区域形象,主要视角包括批评性语篇分析和区域形象修辞学2种。Flowerdew等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强调从微观层面分析话语与社会的互构关系,其研究揭示了香港政府如何建构香港的“全球化”和“国际城市”形象[7-8],施旭等运用民主化话语和多元化话语构建杭州城市发展形象[9],田海龙等运用旅游网站、景点、服务和营销话语等建构天津城市形象,许德金等运用旅游推广话语、文化符号、奥运话语、旅游博客话语等构建北京城市形象。此类研究主要以单一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注重考察话语如何建构城市形象及两者如何互动,较少考察话语建构的实际修辞效果。区域形象修辞学强调包括省市形象和国家形象等在内的修辞研究都是“机构形象修辞”,其目的是提升各类机构的总体形象和话语效力,话语是一个“我”“你”“他”互动的过程,修辞话语是否被接受以及如何被接受比如何表达更重要,应注重运用实验方法、田野调查和网页检索等考察修辞效果[10],白丽娜等关于“内蒙古国内外形象”的多语种媒介调查比较清楚地呈现了听者对区域形象可能存在的认知,为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范式[11]。不过,其未能清楚表明哪些具体话语和哪种建构模式能够达成最佳效果,特别是不能清楚揭示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话语对其他话语及区域整体形象特殊的建构作用。显然,如果能够将区域形象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既考察“海丝”这一重要历史话语的建构模式,又考察其对福建区域形象构建的实际效果,就能更好了解福建如何运用该话语及其他类似话语提升自身形象,海内外对该形象是否接受及应如何进一步改进。
二、区域形象修辞与认知分析框架
区域形象修辞是国家(机构)形象修辞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如何有效运用语言维护一个国家(机构)的形象”,并以此“促进社会的发展”[11]。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借用改进后的国家形象修辞分析框架来进行,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新“言语行为”理论模式、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和目标词网页检索分析方法。其中,前者是整体构架,后两者是具体分析方法。
也就是说,要以新“言语行为”理论模式为基础,将“海丝”话语中福建区域形象修辞视为“我”“你”“他”三方行为主体,“叙述”“接受”“核查”“驱动”等4种话语角色互动的过程,既要像古典修辞学及新修辞学那样从微观语言层面对修辞语篇构建进行分析以揭示话语使用规律,又要通过调查法、实验法或目标词网页检索法等新研究方法去阐明修辞的效果。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表达”“监控”端的语言使用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其修辞特点和预期效果,并运用目标词网页检索法来阐明修辞在“接受”“监控”端的效果。同时,要注意到话语与社会现实存在互构关系,话语反映社会现实,话语可以构建某种理念(福建形象就是话语构建的一种理念),并作用于人的认知,改变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并进而改变社会现实[12]。此外,任何话语(包括“海丝”话语)都是由历史话语与当下话语相结合和互动而形成,或者说由历史话语在新的话语条件下重新形成;它们受历史文化语境影响、具有历史文化根源[13]。因此,要探索“海丝”话语如何被用于构建福建形象,就有必要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表达”“监控”端的语言使用进行微观分析,揭示其修辞特点和预期效果,并运用目标词网页检索法来阐明修辞在“接受”“监控”端的效果,同时将认知和历史话语等因素引入分析过程,讨论话语使用的原因和效果等。
三、“海丝”话语与福建形象分析
在上述框架指导下,笔者对省内、国内和国外“海丝”话语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考察该话语对福建区域形象的构建或认可程度。为达此目的,先将“海丝”话语界定为国内外主要媒体讨论“海上丝绸之路”时使用的话语,它既是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和事实的符号中介,也是讨论并认知上述概念和事实的符号中介。然后分别以“海丝”“福建”“一带一路”的中文、英文作为检索词,通过互联网检索,各选取前10页的内容,按省内官方发布及主流媒体报道、国内媒体(福建省的除外)及网页、国际媒体及网页3个不同层面组成3个小型语料库,分别命名为“福建”“中国”和“国际”,其中,“福建”含有28篇共计53219字,“国内”29篇共计42595字,“国外”24篇共计18854单词。在此基础上对语料进行分隔处理,然后运用Antconc软件对其进行分析,揭示3个层面话语中的福建形象及话语如何被用于构建该形象,并进行相互校验,考察话语修辞效果。
(一)“海丝”话语中的福建形象
鉴于区域形象是一种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本研究不对所有文章进行全面的内容分析,而是通过标题分析和命题分析来完成这一任务。从语义上来说,标题“概括了报道中的最重要信息,并指引作者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从认知来说,标题为记者的新闻报道和读者的新闻阅读提供了认知框架,为读者在思维层面上重构相关事件提供了基础,并诱发那些储存在读者记忆中理解新闻必需的相关知识;从语用来说,新闻标题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因为其语法的不完整性导致了语义模糊或模棱两可,“帮助行为者掩盖自己的责任,使读者的理解过程发生偏差”,标题的不同使用首先从整体上表明文章对形象的不同构建或认知。命题从语言哲学角度来看是由一个或多个提到或谈到的主目和关于主目的表述或述题共同构成的一种概念结构,它通常包含着一个或几个事实。一个句子可能包含一个或几个命题,几个句子也可能涉及同一个命题,它们之间通常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意义序列,由此构建出一幅连贯的图像。不过,这种连贯的序列并不是唯一固定的,不同的命题关系组合可以构建出不同的图像,通过分析相关命题就可以得出话语对相关事物大概构建了怎样的图像。
1.标题分析。在标题分析时,先对3个层面语料库直接提到福建和未直接提到福建的标题进行区分,然后对直接提到部分再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归并和概括,得出3个语料库标题呈现的各种福建形象及其频次。
结果表明,福建当地媒体新闻标题总数28个,直接提到福建的有15个。它们构建的福建可大体分为4类:“海丝”学术会议举办地、在“海丝”的重要地位、“海丝”的积极参与者,以及“海丝”的受益者。前两者表明福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海丝”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两者表明福建现在与将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突出的一点是媒体强力塑造了福建“‘海丝’积极参与者”的形象(多达10次),试图让人感受到福建的潜力和活力。从“国内”语料库的分析结果看,其所呈现的福建形象与福建当地媒体构建的基本一致。在全部29个标题中,直接提到福建的有24个,其中2个标题提到福建在“海丝”的重要地位、4个提到福建是“海丝”的受益者,而多达18个提到福建“海丝”的积极参与者。“国际”语料库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总数达24个的标题中,只有一个标题直接提到福建,而且只提到福建是“海丝”的起点。
考虑到新闻标题在日常新闻制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分析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记者通过概括性新闻标题来理解和记住他们获得的信息,又通过新闻标题把这些信息传递给读者;新闻编辑一般不会照搬记者写出的新闻标题,而是根据读者的需求对此加以适当编辑,确定一个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读者是否会读一篇报道,往往是看新闻标题包含的信息是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福建”语料库和“国内”语料库标题分析结果的相似性说明,福建当地媒体构建的福建形象基本受到国内媒体的认可,也受到国内读者的认可;“福建”与“国际”的差别则说明这些形象大部分有可能没有受到国际媒体及读者的广泛认可。换句话说,福建塑造的区域形象基本得到国内其他地方的认可,但在国际上有可能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2.命题分析。新闻标题具有概括性,有时不能完全反应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标题相似的新闻有可能反应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与构建方式。为了进一步确认上述新闻标题分析的结论,将对3个语料库中直接涉及福建的命题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构建的福建形象。以“福建”(Fujian)为检索词,运用Antconc词频软件找出所有包含“福建”(Fujian)的命题。其中“省内”“国内”和“国际”分别有383、613、93个句段,经过仔细比对分析,最终得到合格命题分别为350、602、92个。对这些命题进行分类和归并后得到命题的大体分布情况。
从分析结果来看,“福建”语料与“海丝”相关的话语命题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学术、宗教和人文等方面全方位地刻画福建良好的形象。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包括:中国省份(41个)、沿海省份(6个)、地理位置优越(18个)、海丝发祥地(历史上)(10个)、海丝起点(历史上)(8个)、航运中心(历史上)(7个)、海丝重要节点(5个)、现代交通枢纽(23个)、华侨祖籍地(5个)。经济包括:经济体(1个)、经济领头羊(1个)、对外交流中心(41个)、经济核心区(17个)、自由贸易区(23个)、经济建设发展迅速(7个)、海洋经济强省(37个)、海洋渔业经济发达省份(24个)、民营经济发达(1个)、经济先行区(2个)、生态经济文明区(1个)、金融市场(3个)、造船基地(历史上)(2个)、丝织基地(历史上)(5个)、茶叶产地(历史上)(3个)、瓷器产地(历史上)(5个)、海丝建设积极参与者(13个)、海丝建设的受益者(1个)。话语的语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表达单个的词或句子的意思,还涉及到这些有意义的词或句子如何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前后连贯的意义序列,从整体上展示相互关联的命题群体所涉及的具体事物或主题的形象,因此,“福建”话语命题实际上将“福建”构建成一个在“海丝”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发达、文化历史悠久、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现的区域形象。
从“国内”语料来看,其命题(子命题)与“省内”话语命题具有较为高度的融合性,表明“福建”语料构建的福建区域形象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国际”语料在“中国省份”(28个)、“沿海省份”(2个)、“地理位置优越”(2个)、“海丝起点”(25个)、“海丝重要节点”(4个)、“华侨祖籍地”(2个)、“对外交流中心”(11个)、“经济核心区”(8个)、“文化之都”(4个)、“文化艺术精品”(1个)等子命题上与“福建”语料也具有较高吻合度,但对于其他子命题则基本没有触及。这一吻合与分离现象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首先,国际层面将福建理解为中国一个省份并认同其为“海丝”起点,这与近年来国际上对“海丝”的兴趣与日俱增及不断重视和挖掘福建在“海丝”中的历史地位等分不开,“福建”及其与海丝的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其次,国际层面认可福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区,这与福建近年来主动重视和挖掘“海丝”文化,利用“海丝”文化进行对外宣传相关,如福建艺术界创作的大型舞剧《丝海梦寻》走进联合国等。再次,国际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到福建是重要的“对外交流中心”及丝路的“经济核心区”,前一个子命题与上述福建是“海丝起点”紧密相关,后一个子命题是福建近几年来才提出的概念,用于表明福建今后的发展趋势,它出现在“国际”语料说明福建省内塑造的“经济”形象也部分受到国际层面的关注,同时也说明福建利用“海丝”话语进行区域形象的修辞构建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最后,“福建”语料的其他子命题没有在“国际”语料中出现,表明“福建”语料构建的其他形象还没有达到预期的修辞效果,今后需要对此进行更多的话语修辞。
综合标题分析和命题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福建省内构建的“福建”区域形象在国内层面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层面上只有那些与“海丝”密切联系的方面得到认可,其他形象的构建虽取得一定的修辞效果,大部分还是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二)命题表达与话语策略使用
上述命题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来表达,不同语料库的话语策略使用对形象构建是否具有同等效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对于与“福建”直接相关的命题进行详细的话语策略使用分析。
在媒体话语中,不同媒体的命题视角可能不同,命题意义可能以不同的隐含方式出现,同一命题由于不同话语策略使用形成不同的意义。通过对“福建”“国内”“国际”3个不同语料库的分析发现,前两者的命题表达相似性较高,它们与“国际”语料库存在较大差异性。为此,只对“福建”和“国际”之间的异同进行讨论。另外,因论文篇幅所限,集中于考察“福建”这一概念在不同语料库同一命题中较为典型的使用情况。
从前文分析来看,3个语料库最为一致的命题之一是“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福建”和“国际”分别提取相关命题进行分析。
例1:首先在历史上,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摘自《福建被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厦门两港列入主力军》。
例2:福建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厦门、福州、漳州也是海上丝稠……。摘自《福厦漳泉共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例3: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是连接台湾海峡……。摘自《加快海洋对外开放步伐,主动融入海丝之路建设》。
例4: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egins in China′s Fujian and ends at Venice, Italy. From "China′s Premier Li Urges Europe To Join Silk Road".
例5: It is not without any reason that Fujian will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itime silk route. It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ute. From "China President Xi′s India Visit Revival of 4000-year-old maritime silk route is high on agenda".
例6: Chinese Vice Premier Zhang Gaoli has urge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ening up of the Southeast Fujian provinc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 Silk Road. From "2000-year old SILK ROUTE to be revived by China, India invited to join initiative".
显然,以上“福建”语料中的命题都是独立命题,“福建”这一概念都是作为命题的“主目”出现,是整个命题讨论的核心,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都是命题“关于主目的叙述”,表明“是……的起点”是“主目”最重要的特征。从语言哲学角度看,这一陈述方式是独立命题的最基本格式,是一种“不容争辩”的肯定性陈述。不过,由于其固定格式,该方式显得生硬教条,如果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撑,读者容易产生认知抵触。反观“国际”语料,3个示例也都包含“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的命题,但其命题的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在例4中,命题的主目是“The Maritime Silk Road”,福建(Fujian)出现在述题里,说明命题讨论的核心是“海丝”,其特征是“开始于福建”(即福建是起点),虽然此时福建不是命题核心,但它出现在描述“主目”最重要特征的述题中。由于任何一个完整的命题都是由“述题”与“主目”相结合才能形成,所以“福建”与“海丝”这一“主目”变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要读者认知了“海丝”这一概念,其必然会认知“开始于福建”这一述题。在例5中,“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福建将是海丝的起点”“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3个子命题共同构成“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命题。例句首先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新海丝”起点在福建,同时强调这一认定不是无缘无故的,最后指出其原因是“福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系列命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连贯’的整体”。由于“新海丝起点在福建”在中国政府新颁发的文件中得到明确表述,不存在疑问,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命题显然也容易被认可,所以,“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一总命题也很容易被接受。在例6中,“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ic Silk Road”是作为“the Southeast Fujian province”的同位语出现的,表明两者具有同一含义。这实际上是一种预设(Presupposition),即预设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都知道或共享这一信息,无需进行明确表述。也就是说,许多国际读者可能根本不知道“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但媒体却故意将这一信息简单地预设为一种“共同知识”,从而间接或者甚至是微妙地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陈述为福建的基本特征。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接受了这一命题。
总之,“福建”语料和“国际”语料在对同一命题的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前者较为单一直接,容易使读者产生认知抵触,后者较为多元隐蔽,可以更有效地使读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所构建的命题。
四、结论
福建选择利用“海丝”这一(特别有影响力的)具体话语来对其区域形象进行构建。从省内、国内和国际3个层面对相关语料进行的标题和命题对比分析表明,省内媒体试图为福建构建一个在“海丝”中具有重要地位、经济发达、文化历史悠久、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具有良好表现的区域形象,该区域形象在国内层面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层面上只有那些与“海丝”密切联系的方面得到认可。同时,“福建”和“国际”语料在运用话语策略进行命题表达时存在差异。因此,福建省内媒体在构建区域形象时应尽量使用多样化的话语策略,才能使自己构建的形象更容易为国内外所接受。
[参考文献]
[1]LYNCH K. The image of the city[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60:1-13.
[2]SASSEN S. The global city[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2-8.
[3]SASSEN S.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M]. Thousands Oaks, CA: Sage,1994:3-10.
[4]BEAVERSTOCK J, SMITH R,TAYLOR P. A roster of world cities [J]. In Cities,1999,16(6):445-458.
[5]王黎明.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J].经济地理,1997,17(4):1-7.
[6]禹贡.区域形象系统探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14-16.
[7]FLOWERDEW J.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ss city[J]. In Discourse and Society,2004,15(5):579-605.
[8]FLOWERDEW J. Globalization discourse: A view from the East[J]. In Discourse and Society,2002,13(2):209-225.
[9]施旭.从话语研究的视角看城市发展[J].文化艺术研究,2008,1(3): 32-43.
[10]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等.“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J].当代修辞学,2013 (4):1-9.
[11]白丽娜,周萍.中国省区形象在西方网络世界的传播——以内蒙古为样本的多个语种的媒介调查[J].当代修辞学,2013(4):19-28.
[12]VAN D T.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society[C]//CROWLEY D, MITCHELL D. Communication theory today. Oxford: Pergamon Press,1993:107-126.
[13]WODAK R, MEYER 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History, agenda, theory and methodology [C]// WODAK R, MEYER M.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2009:1-33.
(责任编辑:何晓丽)
[收稿日期]2016-04-29
[基金项目]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JA1303);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40B070)。
[作者简介]何少娴(1972-),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修辞学、语用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22(2016)04-0108-05
Regional image of Fujian i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HE Shao-xian1, YOU Ze-shun2
(1.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MinjiangTeachersCollege,Fuzhou,Fujian350108,China;2.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by integrat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to regional image rhetorical study, explores what image Fujian has tried to create i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and how well it has been accepted. The headline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al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s at the provinci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reveal that provincial media hope to construct Fujian favorable images: a vital place in maritime silk road; booming economy; long and rich historical culture. Nationally, the images seem to be well accepted; internationally, however, only those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maritime silk road seem to be accepted. Besides, the discourse strategies adopted by provincial media are not as diversified as those by international media, which means that Fujian should multiply its discourse strategies when constructing its regional images.
Key words:Fujian; regional image; rhetorical construction; maritime silk road discourse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4):108-112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