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彤,高 帅,宋傲臣,谈艳苗,马树宝,蒋 烨,杜 航,刘 敏(.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 03;.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50030)
鲑甲病毒的传入风险评估
任彤1,高帅2,宋傲臣2,谈艳苗1,马树宝1,蒋烨2,杜航2,刘敏2
(1.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北京101113;2.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目前我国尚未有发现鲑甲病毒(SAV)感染的相关报道。如果SAV随进口贸易的鱼类进入我国,会给我国的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了保障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进境水生动物种类开展了SAV跨境传播的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综合风险分析认为,我国传入SAV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建议对活的、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以及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禁止从疫区进口;鱼肉、加工后的制品以及其它非易感鱼类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对运输活鱼的水、包装等要进行强制常规消毒,无需检测。
鲑甲病毒;易感宿主;风险分析;风险管理
鲑鱼胰脏病(pancreas disease,PD)、鲑鱼昏睡病(sleeping disease,SD)都是由鲑鱼甲病毒(Salmonid alphavirus,SAV)引起的系统性感染。自从1976年首次在苏格兰养殖的大西洋鲑鱼中报道发现PD以来,该病已在北美地区,以及挪威、爱尔兰、法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被确诊。随着冷水鱼类养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SAV有继续扩散的趋势。2013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鲑鱼甲病毒病列入法定通报的水生动物疫病名录。
本项目主要分析评估SAV随水生动物进入我国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其宿主在没有新的资料前仅限定在水生动物,内容限定在疾病方面的影响(不考虑进口品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
2.1病原因子
SAV隶属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甲病毒属(Alphavirus)。目前,根据E2和NSP3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将SAV分为6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易感宿主和地理分布见表1。
表1 鲑鱼甲病毒基因型组和地理分布
2.2病原的稳定性(在宿主体外的存活能力及灭活条件)
实验室试验表明,SAV可以在水环境中长时间生存,并且病毒的存活率与温度呈负相关。在有机物的存在下,SAV在海水中比在淡水中存活的时间长。SAV可以在死鱼泄露的脂肪中检测到,表明这可能是传输线路。脂肪滴可以在海水表面积累,导致长距离传播。
研究表明,SAV在血清中的半衰期与温度呈负相关,需要实验室分离病毒的样品应在4 ℃保存。长期保存,建议在-80 ℃。SAV对氯仿敏感,在60 ℃ pH7.2或4 ℃ pH4.0/pH12条件下灭活。这表明堆肥、青贮和碱性水解都是灭活鱼类废物中SAV的有效方法。
2.3易感宿主
疾病暴发和感染实验表明,大西洋鲑(Salmo salar)、褐鳟鱼(S. trutta)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是易感动物。易感鱼类在各个生长阶段对该病毒均易感。通过注射感染实验表明,大西洋鲑鱼幼鱼在淡水中易感。
2.4靶器官与感染组织
SAV感染早期的病毒血症阶段是全身性疾病。感染后,SAV可在所有的器官中检测到,包括脑、鳃、假鳃、心脏、胰腺、肾脏和骨骼肌,以及粘液和粪便,可能的感染途径是通过鳃或肠,但对病毒的靶细胞尚未确定。
2.5环境因素
临床暴发和死亡率受水温和季节的影响,水温在8~15 ℃ 时,SAV感染力较强。
2.6传播媒介
SAV主要通过水平传播,尤其是养殖场之间的传播,也可以通过海水传播。也有研究者怀疑SAV可以垂直传播,但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挪威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最近进行了亲鱼的监测及垂直传播的风险评估,认为SAV垂直传播的风险是可以忽略的。SAV已经在急性疾病暴发时的大西洋鲑鱼身上收集到的鲑鱼虱(Lepeophtheirus salmonis)中检测到,但是否能够传染给易感的鱼类还没有研究。SAV的传播不需要媒介。在野生海洋鱼类调查中,在比目鱼欧洲黄盖鲽(Limanda limanda),大比目鱼(Hippoglossoides platessoides)、鲽鱼(Pleuronectes platessa)中检测到了SAV的RNA。因此,作为病毒载体的野生海洋或淡水物种的重要性需要加以明确。
2.7疾病的地理分布
SAV感染主要发生在克罗地亚、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士和英国(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人工养殖的鲑鱼中。
2.8诊断
采样的最佳器官或组织为心脏、肾脏。取样时,选取垂死的或者瘦弱的鱼检测。这类鱼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标准的SAV检测方法是直接检测,例如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再通过基于抗体的(IFAT或ELISA)或基于核酸的方法(RT-PCR)来鉴定。
国际标准见《OIE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2.3.6章。暂无国内标准。
根据对病原和流行病学的分析,可能导致SAV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有:易感动物包括活的(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冰鲜的、冷冻的,以及其半熟制品、已加工制品;非易感动物也包括活的(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冰鲜的、冷冻的,以及其半熟制品、已加工制品,水、包装物、运载工具、操作工具和人员等。因此,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风险,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评估:活的易感鱼类(亲鱼、鱼苗、鱼卵);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易感鱼类的鱼肉;加工后的鱼产品;其它活的非易感鱼类;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4.1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概述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在进出口检疫还是在国内水生动物防疫工作上,均没有把该病列为监测和检疫对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该病的控制力度较轻,管理不够严格。
4.2我国的水产养殖情况
我国现有的鲑鳟鱼大小养殖场超过千家,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如北京怀柔等,都将鲑鱼养殖作为特色产业和重要渔业经济来支持其发展。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SAV感染的相关报道,但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进境水生动物种苗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SAV一旦进入我国引起暴发流行,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会使养殖业遭受经济重创。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检疫,避免SAV进入我国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
5.1易感动物(亲鱼、鱼苗、食用鱼、鱼卵)
5.1.1传入评估。易感动物如大西洋鲑、褐鳟、虹鳟等携带的病毒,在低温情况下更容易存活。研究表明SAV可以存活于海水中,而且比在淡水中存活的时间更长。因此进境鱼卵、鱼精液、鱼苗、成鱼、携带水体、载体容器具有极大传入病毒的可能。SAV的传播不需要媒介,一旦传入,对我国鲑鳟鱼养殖业将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5.1.2发生评估。这里活的鲑鳟鱼是指可被养殖的,包括暂养的。如果鱼带有SAV,可以通过水传播,造成疾病暴发,因此存在很高的发生疾病风险。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和水温相差很大,大多数地区都有水温在8~15 ℃的最适发病季节,一旦传入病毒,很容易导致流行。
5.1.3后果评估。SAV传染性很强。虽然我国目前没有SAV的报道,但一旦某个地区被划为SAV疫区,不仅会严重影响当地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出口也会受到限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生产上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5.1.4风险预测。综上所述,SAV随大西洋鲑、虹鳟等易感动物进入我国的风险很大,并且一旦进入会迅速扩散,在广大地区造成疾病流行。由于该病毒可存在于海水中,对鲑鳟养殖业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危害水产养殖业,而且会对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综合评估属于高风险因素,必须加以严格控制。
5.2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
5.2.1传入评估。由于冰冻和冰鲜鱼在死亡之前的状况未知,因此这部分鱼携带SAV的风险比活鱼更大。特别是水产品的来源很难追溯,因此有很高的传入风险。
5.2.2发生评估。由于冰冻和冰鲜鱼一般都用于食用或加工,和养殖水域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于仅仅用于人类食用的易感鱼类,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对于用来加工成产品的易感鱼类,其风险主要来自加工后的废水和废弃物。如果废弃物流入养殖水域,同样会有传播疫病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管理。风险程度为中等。
5.2.3后果评估。相对活的易感鱼类而言,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造成养殖鲑鳟等易感鱼类损失的机会相对要少,属于中等风险。
5.2.4风险预测。由于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接触水域机会少,接触到易感的养殖鱼可能性更少,因此通常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属于中等风险,需要适当进行管理。
5.3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
5.3.1传入评估。用做鲜活饵料的野杂鱼,通常种类很复杂,几乎难以保证没有对SAV易感的鱼种。如果来自疫区,则存在带入病原的很大风险,如果来自非疫区,则风险较低,因此存在中等程度的传入风险。
5.3.2发生评估。如果这些野杂鱼来自疫区,在喂鱼的过程中就会将病毒传到鱼而导致发生疾病。但在用野杂鱼喂食的养殖鱼中,对SAV易感的种类不是很多,因此有中度发生疫病的风险。
5.3.3后果评估。同发生评估。由于用野杂鱼喂食的养殖鱼种大多数都对SAV不易感,主要后果是将SAV带入该水域,有可能扩散到养殖鲑鳟的渔场,造成疾病流行。因此后果不会很严重,属于中等。
5.3.4风险预测。综上所述,当鱼被直接用来作为养殖鱼的鲜活饵料时,由于其中的易感鱼有可能携带病毒,如果没有经过杀灭病毒处理就直接喂鱼,会导致病毒扩散,存在传播病原的较大风险。但由于喂野杂鱼的养殖鱼类中对SAV易感的鱼种不多,所以其风险不是很高,属于中等程度风险,也需要一定的管理。
5.4易感鱼加工后的产品
此类产品包括:121 ℃热消毒并密封的鱼产品(即热处理至少3.6分钟或任何等效时间/温度);巴氏杀菌的鱼产品,90 ℃热处理至少10分钟(或任何等效时间/温度);机械烘干去内脏的鱼(即在100 ℃热处理30分钟或任何等效时间/温度);鱼油;大肠鱼粉;鱼皮皮革。由于这类产品都经过一定条件的处理,其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已经达到了能灭活SAV的条件,即便在加工前可能带有病毒,在加工后也不存在携带活SAV的任何可能性。因此无论是传入病原,还是发生疾病和发生后果方面都属于低风险,没有发生疾病的可能性,完全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5.5其它非易感鱼类(包括活的和其它形式的产品)
5.5.1传入风险。非易感鱼类体内不会带有SAV,其传播主要以机械形式进行。如果来自非疫区,不可能带有病原。如果来自疫区,需要对随鱼运输的水和鱼体表进行消毒,这样就可以把携带病原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而冰冻、冰鲜鱼携带病毒的可能性本来就很少,而且是用来食用,和养殖水域接触的可能性很少,传入风险很低。因此,非易感鱼类的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同样属于低风险。
5.5.2发生评估。属于低风险。
5.5.3后果评估。属于低风险。
5.5.4风险预测。除了从疫区来的水和鱼有较低的风险外,其它如冰冻,冰鲜,鱼肉和加工后的产品都是极低风险的,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5.6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5.6.1传入评估。来自疫区的活鱼,特别是易感鱼,其随鱼运输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是可能携带病毒的,而且SAV对环境的耐受力较强,能存活很长时间,所以有可能作为传染源进入我国。但来自非疫区的则风险较小,所以其传入风险不确定。
5.6.2发生评估。同上所述,来自疫区的有可能会引起进口鱼所在水域的易感鱼发病。
5.6.3后果评估。总的说属于较低风险。
5.6.4风险预测。由于总的风险不是很高,只要对水和包装等进行消毒,即可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5.7风险评估小结
通过对上述这几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风险评估后发现,活的虹鳟、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和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具有较高的传入和发生风险(表2)。
表2 不同种类产品的风险评估结果
6.1易感活动物(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
建议不要从疫区进口。在流行季节对出口鲑鳟的养殖场进行不短于2年的连续监测,特别是要求出口国重点检测自然死亡和濒死的鱼。即在实践中,需要每天收集常规死亡的样品。20个病样为1组置于封口袋中,于-20 ℃冻存,直到收集到250个样本,然后进行检测。对出口国要求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在进口后对其进行严格检疫。建议不要在流行季节进口,并且尽量进口鱼卵,并对鱼卵进行消毒处理,不要进口鱼。
6.2冰冻和冰鲜的易感鱼类
对进口的冰鲜和冰冻易感鱼类,需要有和活鱼相似的检疫措施。建议不要从疫区进口,并在进口后取样进行常规检疫。
6.3用做鲜活饵料的鱼类(野杂鱼)
建议用经过处理后的野杂鱼做饵料,或者禁止用疫区的野杂鱼做鲜活饵料。
6.4易感鱼加工后的产品
低风险,可以自由贸易。
6.5其它非易感鱼类(活的和其它形式产品)
对SAV不易感的鱼,只有机械传播病毒的可能性,所以需要了解出口渔场的位置。如果是从疫区来的活鱼,则需要对鱼带水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同时对水和包装物等进行适当处理。即使冰冻、冰鲜或者加工后的产品来自疫区,但由于都是低风险的,所以可以自由贸易。
6.6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
由于水、包装等是否带有病毒和鱼的来源(是否来自疫区)、鱼的种类(是否易感)有关,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带病毒数量通常很少,难以检测。因此不建议采用检测是否带毒再采取相应措施的方法,而是对运输用水和包装等采用常规消毒的强制措施,这样就可将输入SAV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评估结果表明, SAV感染是一种对我国养殖虹鳟和大西洋鲑会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病毒病,必须尽一切努力阻止该病传入我国。
综合风险分析认为,传入SAV的主要威胁是来自疫区的活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其次是冰冻和冰鲜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只有根据感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携带有病毒的鱼进入我国。对进口活的大西洋鲑、褐鳟鱼和虹鳟,必须要求出口渔场进行2年以上的监测,并实行对自然死亡的鱼收集250尾以上进行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对于其它易感鱼类(活的和冰冻、冰鲜的)的进口,由于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建议在不从疫区进口的前提下,需要在进口后抽样检疫。而鱼肉、鱼加工后的制品,以及其它非易感鱼类是低风险的,可以自由贸易。对运输活鱼的水、包装等需要进行强制常规消毒,而不是检测。总的评估结果和管理措施见表3。
表3 不同种类产品的风险评估结果和管理措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2002年第40号令[A]. 北京: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
[2]于力,史秀杰,郑晓聪,等. 鲑鱼甲病毒病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4,33(10):662-666.
[3]Andersen L,Hodneland H,Nylund A. No influence of oxygen levels on pathogenesis and virus shedding in Salmonid alphavirus(SAV)-challenged Atlantic salmon(Salmon salar L)[J]. Virol. J,2010(7):198.
[4]Bang J B,Kristoffersen A B,Myr C. Cohort study of effect of vaccination on pancreas disease in Norwegian salmon aquaculture[J]. Dis. Aquat. Org,2012,102:23-31.
[5]Graham D A,Brown A,Savage P,et al. Detection of salmon pancreas disease in the faeces and mucus of Atlantic salmon Salmon salar by real-time RT-PCR and cell cultur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challenge[J]. J.Fish Dis,2012,35:949-951.
[6]Graham D A,Frost P,Mclaughlin K,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rine salmonid alphavirus subtypes 1–6 using an experimental cohabitation challenge model[J]. J. Fish Dis,2011,34:273-286.
[7]Graham D A,Fringuelli E,Wilson C,et al.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salmonid alphavirus infections on two Atlantic salmon farms in Ireland; evidence for virual persistence[J]. J. Fish Dis,2010,33:123-135.
[8]Jansen M D,Taksdal T,Wasnyth M A,et al. Salmonid alphavirus(SAV)and pancreas disease(PD) in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L.) in freshwater andseawater sites in Norway from 2006 to 2008[J]. J. Fish Dis,2010,33:391-402.
[9]Kongtorp R T,Stene A,Andreassen P A,et al. Lack of evidence for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SAV 3 using gametes of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 L,exposed by natural and experimental routes[J]. J. Fish Dis,2010,33:879-888.
[10]Petterson E,Stormoen M,Evensen O,et al. Natural infection of Atlantic salmon(Salmon salar)with salmonid alphavirus 3 generates numerous viral deletion mutants[J]. J. Gen. Virol,2013,94:1945-1954.
[11]Snow M,Black I,Mcintosh R,et al. Detection of salmonid alphavirus RNA in wild marine fish: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salmon pancreas disease in aquaculture[J]. Dis. Aquat. Org,2010,91: 177-188.
[12]Stormoen M,Kristoffersen A B,Jansen P A. Mortality related to pancreas disease in Norwegian farmed salmonid fish,Salmo salar L and Oncorhynchus mykiss(Walbaum)[J]. J. Fish Dis,2013,36:639-645.
(责任编辑:朱迪国)
Risk Assessment on Introduction of Salmonid Alphavirus
Ren Tong1,Gao Shuai2,Song Aochen2,Tan Yanmiao1,Ma Shubao1,Jiang Ye2,Du Hang2,Liu Min2
(1. Beiji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Beijing101113;2.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30)
At present,Salmonid alphavus(SAV)has not yet entered to China. If it released into China from fish trade,the great losses would be caused to aquaculture.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in China,the risk assessment of virus cross-border spread for the related kinds of aquaculture was made,scientific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h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threat factors of SAV introduction were live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brown trout (S. trutta)and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the followed were frozen and iced fishes.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the import prohibition of the live,frozen and iced susceptible fish,as well as the fishes used in fresh bait production form epidemic areas. The risk of fish meat,processed fish products and other non-susceptible fishes was low,these kinds of products could be free traded. The water and packages used for live fish transport should be enforced to conduct routine disinfection,and the disinfection of SAV should not be needed.
Salmonid alphavirus;susceptible host;risk analysis;risk management
S852.65
B
1005-944X(2016)12-0012-05
10.3969/j.issn.1005-944X.2016.12.00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12B02);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2015IK005)
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