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问题意识的重要论述探析

2016-12-16 00:19黄怡文
桂海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习近平

黄怡文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内容十分丰富,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问题意识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清醒的理论自觉,凸显的是深沉的忧患意识,昭示的是鲜明的责任担当,体现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习近平;问题意识;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5-0011-06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这些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彰显了共产党人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使命担当,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重要系列论述,对于科学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破解前进道路上重大问题的能力本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系列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运用,也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宝贵经验的传承和发展;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的积极回应。

(一)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的这些论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鲜明的问题意识,它强烈呼唤哲学要以其独特把握世界的方式,实践性地提出和解答时代的问题,从而真正担负起不仅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哲学重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学说之所以能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从其创立、发展阶段到民族化、全球化阶段,一直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追问和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具有同质性,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是我们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中蕴含的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事求是”“格物致知”“以实为宗”等重要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鲜明体现了“不能割断与本国历史和文化联系”的重要思想。

(二)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问题意识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提出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勤于分析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政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是围绕着解决问题进行的。毛泽东也曾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江泽民也指出:“越是领导职务高的同志,越要亲自下功夫对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胡锦涛经常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可以说,我们党所走过的90多年风雨历程,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壮阔历史。从对“如何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的艰难历史课题的研究探索开始,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党一直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回答。正是对这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不断追问、探索和解决,我们党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展现出光明前景。

(三)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出来的,是从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产生的‘中国问题尤其是时代性课题的解答中产生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中国最现实的逻辑。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在经历“发展起来以后”的矛盾凸显期、发展深水区、改革攻坚期。在新的时期,观念交锋碰撞、利益摩擦抵牾、结构深度调整产生的大量新矛盾、新问题,和历史遗留积累的旧矛盾、老问题交织叠加,这些都是我们党面临的各种实际,都是必须正视和想办法解决的紧迫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全面深化改革就难以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无论是“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还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都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提出来的,都是立足于探索和解决“什么是民族复兴、怎样实现民族复兴”当前这个最现实、最迫切的时代课题。

二、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的丰富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系列重要论述,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意识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归纳概括为七个重要方面。

(一)面对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如何对待治国理政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始终要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他经常告诫全党同志,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躲不开也绕不过去”,共产党人要具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对存在的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调研时他就指出,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对待所犯的错误问题上,也要实事求是,不回避、不遮掩。他还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他说:“我们坚决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带头践行实事求是、带头直面问题,对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给予响亮的回应。比如,关于对毛泽东的历史功过问题上出现的噪音杂音,他鲜明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并提出了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六个不能”或6种态度,充分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唯物主义立场。

(二)解决问题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命题,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研究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否则就会左右摇摆、失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在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同时,他还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201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再次强调方向问题,他指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统一,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解决问题和自我完善的相互促进,把以问题导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同那些企图借改革之名把社会主义引向邪路的错误思潮以及僵化的思想倾向区分开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必须加强学习借鉴。习近平经常号召全党同志,要认识好、解决好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增强破解难题、解决问题的本领。首先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分别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开展集体学习。习近平表示,这两次学习的目的是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其次是特别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他指出: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但是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他说:“对待西方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要注意分析、研究并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但决不能离开中国具体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再次是特别强调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治国理政经验。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现实价值,要求全党同志要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从中汲取思想精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四)坚持问题导向必须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关于调查研究与问题导向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早在2011年就指出: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问题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解决,不深入基层一线、不深入人民群众,就很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13年他在湖北调研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二是要扎扎实实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他特别强调:要扑下身子、蹲点调研,要多到那些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这样才能听到真话、察出实情;基层要实事求是,敢说真话,不能只报喜不报忧。三是检验解决问题的成效需要调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人民群众反映上来的诉求、期盼的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也要靠调查研究去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必须让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现代功用,使调查研究这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武器显示出更大威力。

(五)增强问题意识必须注意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问题有真问题、假问题之分。当前我们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已知问题与未解问题交替累积,浅层问题与深层问题交叉繁复,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交缠难解,进而演变成形形色色的真假问题集。增强问题意识,首先要搞清楚所讨论问题的真假,除了认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之外,还必须防止一些假问题干扰改革发展、迷惑党员群众。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作过强调。比如,针对“党大还是法大”这个“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少数人之所以热衷于炒作这个命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最终达到否定、取消党的领导的目的。再比如,对于社会上有些人提出的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的歪理邪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用江西省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的事实,一语点破“反腐影响经济”的伪命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针对社会上“反腐停止论”、“反腐转向论”等论调,习近平提出“两个没有变”,以澄清认识,增强信心。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作为理论指导,对问题进行去伪存真,洞察问题的表里,辨察问题的真伪,判别问题的实质,严格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研究解决真问题,驳斥澄清伪命题,千万不能让假问题蒙蔽了双眼,而让真问题得不到解决。

(六)破解难题必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认为,要把改革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动力,把解决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制定措施、破解难题。一是问题贯穿改革全过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二是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动力。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三是抓住有力时机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和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必须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不失时机地深化各领域改革创新,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固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切实把前进道路中的各种现实难题和重大问题解决好。

(七)攻坚克难需要始终保持顽强定力。中国共产党人是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统一论者,解决当前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还要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锲而不舍的坚强定力和钉钉子精神。一是保持战略定力。习近平经常用“定力”一词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要求。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保持定力解决发展难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保持政治定力和增强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定力,才能稳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早日实现奋斗目标。二是坚持真抓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他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要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三是要增强战略自信。他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他要求要把坚持制度自信和改革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既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又要坚定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信心满满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三、习近平问题意识系列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系列重要论述,必须深入领会其理论背后蕴含着的重大而丰富的价值内涵。它彰显的是共产党人清醒的理论自觉,凸显的是深沉的忧患意识,昭示的是鲜明的责任担当,体现的是崇高的价值追求。

(一)问题意识彰显的是共产党人清醒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指“一个政党在理论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包括对理论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的自觉认识,对理论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自觉把握,对发展理论的社会与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理论自觉能正确把握一定历史条件下理论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运用与创新,以便最有效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发展。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觉的提升过程。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和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需要我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发现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没有指出问题不等于不存在问题,暂时没有问题不等于今后永远没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敏锐洞察了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现实问题和时代诉求的理论回应,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自觉运用,是一种理论上的深刻自觉。

(二)问题意识凸显的是共产党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常怀“忧患意识”、秉持“励精图治”、勇于“逆境奋进”的伟大民族。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的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在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谈到: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决不是危言耸听。2013年7月在西柏坡考察时,他又谆谆告诫全党: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在谈到新时期军队建设时,针对军队中存在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这些问题不解决,拖下去,蔓延下去,军队就有变色的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出的这些警告,振聋发聩、发人省醒。这就告诉我们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风险意识;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需要危机意识,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优秀政治品格。

(三)问题意识昭示的是共产党人鲜明的责任担当。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应有的自信,是有担当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问题意识的论述,始终和责任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强调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既要敢于直面问题,更要在问题面前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比如,他多次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时候,既坚持问题导向,直击党内存在的各种积弊,深刻指出当前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又要求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责任担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给全党作出了表率。2014年2月他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巡视工作会上,针对反腐败斗争处于两军对垒、胶着状态,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的问题,习近平十分坚决地讲到:“与腐败作斗争,个人生死,个人毁誉,无所谓。既然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他的这些论述,深刻彰显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自觉地把当代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发展进步之中,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强烈的责任感、深沉的使命感、顽强的意志品质。

(四)问题意识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党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归根到底是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成效,就是看人民群众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没有得到有效维护。习近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经常要求,要从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他还引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告诫全党解决群众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关于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经常用“补齐短板”来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他在福建、贵州等地调研时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脱贫致富奔小康,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等重要论断,既充分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又与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相互呼应,彰显了共产党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根本价值追求。

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解决问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能否准确发现和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是检验其理论思维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系列重要论述,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现实各种问题的答案和方法。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以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切实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问题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 任浩明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