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2016-12-14 22:31孟保全
东方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对策

孟保全

【摘要】高校德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培养成“才”向培养成“人”转变,逐渐树立了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观念,而德育教育则是成“人”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内容与途径、德育教育对象,提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从而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强调“德”在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其在高校工作中,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转型的不断深化,切实开展高校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原因

1.1 德育教育工作者

德育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大多数高校主要从事德育教育的工作者是班主任、辅导员等。一些高校新进教师都从事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其中一部分在工作中因年纪较轻、经验尚浅等,工作重点不突出、工作内容不成熟、从而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加之青年教师队伍流动快、稳定性差,造成德育队伍不成熟,积淀少,不稳定。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手段过于单一,方式过于死板,对当下学生的心理理解较少,使得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强,因此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其业务水平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德育教育对象

“90后”大学生已然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新事物、新观念不断碰撞,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显得鲜明特异。第一,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呈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第二,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强调主观意识,厌恶死板的教学模式,他们更愿意主观发挥想象,更喜欢通过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习;第三,他们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使得他们眼见开阔,充满自信,但他们也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他们心里脆弱,抗压能力不足。德育教育对象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挑战。1.3 德育教育内容及途径

当前,“两课”仍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课”对于高校德育教育来说仍是最直接的教育途径,部分学校还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律基础》等课程,但对上述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课程,这种导向使得学生仅是对此忙于应付考试过关。大多数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主要采用形势与政策报告会、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形式,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来源、传播渠道、信息内容更是以多样化、快渠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微博、微信等网络线上教育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线下教育相结合,将成为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及途径。

2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对策

2.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要建设一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队伍。辅导员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形成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使高校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积极学习和运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运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应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遵循教育、教师发展规律,加强工作薄弱环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要发挥辅导员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示范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引领社会风尚,言传身教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2.2 重视德育教育内容

校园文化是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习近平指出:“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高校应丰富以校园文化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从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新媒体网络等方面开展个性发展、形式多样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将开展活动形成长期化、特色化的长效机制,从而加强校园环境熏陶,引导学生求真务实、明德修身,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3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当前,高校学生无论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化发展,学生也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在教育教学中,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来自外界的压力转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同时,辅导员应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人隐私,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道德品质,针对个体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教育,德育教育才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订)》.教育部,2015.1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3]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A].思想教育研究,2013,(7)

[4]王帅,肖文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A].思想教育研究,2015,(6)

[5]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教育研究,2005(10)

[6]《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制定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高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