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能力提升研究

2016-12-14 10:38赵艳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赵艳

【摘 要】文章对新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中药学专业的222名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层面进行了测评,发现其中两项比较薄弱,这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文章提出了应把不同文化认知、讨论、交际纳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作为重点练习内容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医学专业大学生 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医学科研事业的飞跃发展,医学专业科研教育教学对专业文化要求有了新的认知。在国际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开展越来越频繁的形势下,跨文化学术交流和专业互动成为重要内容,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思维、意识交流和引导,对本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专业学生立足于国际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医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先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习总书记关于创新模式的推崇和国际睦邻友好的号召,医学专业研究中面向各国不同文化交流和专业互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这种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的形势,对医学专业人员的跨文化国际交流能力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跨文化交际研究是二战后在美国首先出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交际互动的能力,分为行为、情感、认知三方面,其中,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交流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以为进一步研究医学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依据。

一、资料和方法

(一)实验人员

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以及中药学专业的一年级所有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因故缺席、拒绝参与等不符合条件人员32人,共获得被调查人数222人。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Chen & Starosta 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包含5个层面24个问题。5个层面分别指: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这5个层面包含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该量表每个问题有1—5个选项,1代表非常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分别对应1、2、3、4、5分,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越高。

(三)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ass19.0对所得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表1显示,在构成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中,学生的交际专注度和交际参与度最强,其次是交际信心和交际认同,最弱的则是交际愉悦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多倾向于认知层面,学生的交际愉悦感、交际信心比较弱,则反映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比较严重。

三、结论

通过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学生在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信心方面的敏感度较低。交际愉悦感是指在参与交际的过程中,参与者能从中所获取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交际信心则指在交际过程中,参与者所表现出的交际信心。我们学生在这两方面较薄弱,则显示了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一些内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过程都过多地注重书本上的文章内容、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必定要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内容的融入,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让学生多留心,能够主动、自觉地去提高交际敏感度。比如在讲到以“婚姻”为主题的文章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课下先了解不同国家的婚姻习俗,然后在课上分享。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也使得课堂学习更有趣味性。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掌握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缺乏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会给自身带来焦虑和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交际的信心。学生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跨文化知识,如文化知识讲座、大众媒体、杂志、报纸、谚语、笑话、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和艺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大量的跨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推荐一些充满跨文化故事的电影让学生观看。此外,学生有必要更多地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建立联系,通过互动和观察,学生可以对其他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ENNETT J M, BENNETT M J.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global and domestic diversity [M]. Bennett J M,Bennett M J. Hand book of interc; ultural training(3r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4.

[2] GUDYKUNST WB, KIM,Y Y.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 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 ultural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2003.

[3] BRICK J. China: A Handbook in Interctultural Communiction National 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dney: Mac; quarie University, 2010.

[4]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15.

[6] Chen, G. M., Starosta, W. J.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 [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

[7]宋葵.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1(6):26-2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CBI理念下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