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崇德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崇德
研究学生核心素养,是基于回归原点的反思与追问:我们到底需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基本特点是: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能够指导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方向;能够指导教育评价;能够指导课程体系设计
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文化基础维度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
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自主发展维度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核心素养。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主规划等基本要点。
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社会参与维度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核心素养。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劳动实践、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与党的教育方针的关系 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具体化。第一,“德智体美”领域内素养的落实和具体化。“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为此,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首先应该把“德智体美”领域内的素养进行具体化。第二,跨领域素养的落实与具体化。通过跨领域素养的培养,更深入地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内涵。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养提出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需要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习三个领域内不同核心素养的整合作用,以文化修养的不断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支撑条件,最终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社会参与及互动过程中。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了在核心素养体系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精神,项目组系统梳理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关于人才培养的素养要求,分析了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
从全球经验来看,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一套有系统规划、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完整育人目标体系。它指向于未来挑战、社会与个体发展需求,关键环节则在于实践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