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摘 要:情境教学是开放式教学中的一种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较好地实现认知、理解、运用和创新的统一,从而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自身的教育实践,重点就人们对该方法在理解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开放式教学;情境创设
一、对教学情境和情境教学认识上的模糊
在情境这个概念的解释上,教育领域有不同的说法,但共同的特点是,在定义上都对教育情境的必要性和积极性做了正面的强调,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举个例子来说,教师走上讲台,按部就班地教学生听、说、读、写,中间也有提问,但课堂气氛沉闷。这是不是一个教学情境呢?很明显这也是一个教学情境,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是存在问题的。
结合心理学者的看法来讲,情境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这个概念有两点需要强调,一是情境所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环境和环境状态,二是这种环境状态在刺激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无论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创设情境,课堂本身就是一个教学情境。但是有教学情境,却不一定有情境教学,这当然就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问题出在哪呢?这就涉及如何通过情境教学方法来改变教学情境的关系问题了。
二、情境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等类似概念的混淆
同情境教学一样,开放式教学也是近几年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此外还有别的一些类似的提法。如果把情境教学和开放式教学的论文或研究成果放在一起,我们会对如何区分这两种方法感到迷惑。举个例子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有教师在探讨开放式教学的论文中就认为,可以通过开放式课堂的营造来体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那么,在具体表现上,开放式课堂同情境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教学在基本主张上大致是相同的,都以培养学生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为目的,强调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密切联系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等。但是,要使开放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的研究科学化,就应当划清他们在方法体系中所属的科学层次,给它们应有的科学定位,不至于造成理论和具体方法之间的混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健康发展的方向。
三、情境教学方法在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既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目的,也要把握儿童的身心特点,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对出发点的考虑不到位,导致对情景教学方法出现泛用、误用、滥用等情况。下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情境教学的泛化
情境教学不是为了情境在而情境化,而是为了学生主动求知而让其情境化。在情境教学泛化的表现中,比较典型的是在情境中出现的学科泛化和模式泛化。
小学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它不是数学课,不是音乐课,不是科学课,而是语言和言语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个理念下,有些老师丢弃了语文的学科根基,把语文课上成了大杂烩,导致情境教学的学科泛化,结果是过多的学科信息干扰和弱化了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本末倒置,不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是让字、词在他们的意识里活起来,让他们借助字、词、句、文这样的知识工具认识世界,为他们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2.情境教学的教条化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对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依据教材中的文本来进行的。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能会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和器具来达到目的。情境虽然有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使用了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教条和僵化就是这种反映,它有两个典型表现。
(1)课堂教学程序化,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尊重,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有了情境的创设,就意味着我们使用了情境教学方法吗?情境教学具有“双主体”性,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师生之间要进行积极的、有益的互动,这是情境教学产生效能的关键。有些教师创设了情境,但在方法上却走向传统,在情境要素的使用上,依然是我听你说,我问你答,学生只是在配合教师的设计,而非主体的学习和感知。用这样的方式来授课,教师即使创设了情境,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热情的参与。语文情境教学要关注的,不应只是在教学中创设了情境与否,更要注重对师生关系的观察,如,师生间的关系是否对等,是否产生了师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有没有具体的收获等。
(2)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上的僵化。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意味着采用了情境教学方法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丰富了情境教学的手段,但是,对于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得这种技术成为象征性的摆设。
参考文献:
瞿建国.新课改下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