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娣
摘 要: 本文从教学情景的定义、益处等方面阐述如何创设小情境,传递大能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小情境 大能量 快乐教学 良性循环
我从教三十四年,上过无数节课,教书育人,感悟颇多。仔细想想,一路走来,三尺讲台,天天快乐,堂堂精彩。能有效实现我的教学名师梦,更多地归功于经常创设小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不断传递大能量。其实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比具有高端文化更为重要。要获得学生的心,必须养好学生的味(胃)。可以大胆创设一些小情境增强师生的情缘,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学生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学会”到“会学”。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实现问题与生动具体的情景融合在一起,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走出“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首先,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师释放潜能。
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热潮,焕发出青春的气息,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教师释放潜能。同事怀孕,我去代课,刚好要上《圆的周长》一课。虽然不如他们老师年轻漂亮,但我教学经历丰富。上师范时学的徒手画圆技巧恰好派上用场。我并不急于呈现教材中的图例,而是先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圆,没有用圆规,以小手指尖为圆心,粉笔头与小指尖的距离产生半径。动作很快,一个漂亮的圆活灵活现。“哇……”“牛呀”……不难发现,学生好奇、钦佩,有的还跃跃欲试。同学们心怀探个究竟,活力四射,激情飞扬,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我的潜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释放,学生觉得我不是简单的代课。就连曾经不太爱听课的学生也“闲”不住了。在师生互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热情高。趁热打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其次,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材知识的“用活”。
根据以往经验,有的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感到困难。我就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信心入手。比如,拿出一个粉笔向空中一扔,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二次函数的图像油然而生。用回形针平移抛物线,拿扫把比画理解扫过的路径和面积。再如,待定系数法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待定系数法根据图像上三个点的坐标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一“招”;根据顶点和另一点的坐标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二“招”;根据与x轴交点和另一点的坐标求出解析式可看做第三“招”。这三“招”各有奇妙之处。哪一“招”更好使用,要看条件和管着它们的“法”而定。
教《解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对“30°、45°、60°三角函数值”时,数形结合推导,可教给学生口诀: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有斜(边)便是弦(正弦、余弦),无斜(边)便是切(正切、余切)”。学生在小学就背熟了乘法口诀,所以理解与熟练掌握就顺理成章了。
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同学们最难掌握的就是“公共解集”如何找。于是学生用数轴等几何语言找,我便说出口决“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大小小大在中间,大大小小为无解”,很快检证学生的答案,而且学生很愿意投入此景中。
为了帮助他们消除学习上的障碍,用诗歌式语言概括。教学“仰角、俯角”概念时,引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学“统计图”时,用“波涛汹涌”、“平风静浪”描述变化,学生特别爱听。
最后,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
教师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初中学生,他们大多数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的一个笑话、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喜欢听。比如,教学“七巧板”一课时,可以先布置学生按要求将一块正方形纸板剪成七块。学生就会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教师进入新课,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制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势态,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动力。古人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还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让学生亲力亲为,自己再创设“情境”,获得知识。变“教书匠”为“教练”、“参谋”、“顾问”,因充实而快乐。
再说喜欢活动是中学生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比方,“几何公式的推导”,特意安排学生动手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让他们在经历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一道开放题,答案很多时,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养成取长补短的好习惯。领着学生走进一个近乎理想的学习情境中,收效事半功倍。教师活力四射,激情飞扬,才能让师生在理想的教学乐园里,共同谱写生命中一个个精彩的篇章,合力演绎生命华丽的乐章。
记得一位跟我配班、年岁已高的老师曾经这么评价我:天天干劲十足,还年轻着呢?连毛细孔都竖得起来……居然有老师这般夸我,事实上,我从来都是很阳光的。和学生在一起,会觉得自己还年轻。天天开心,自然免疫力强,不容易生气、生病,师生共赢。
总之,老师的教学不是付出,而是收获;老师不是“蜡烛”和“春蚕”,而是教室里不断生长的“一棵树”,教学滋养了我们,学生帮助了我们;开放的教学带来教学的幸福。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小情境,构建理想的快乐的课堂,传递大能量。实现教师爱教、会教,学生爱学、会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黄海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兴趣激发.2005(2).
[2]李先碧.引导联想培养能力.2005(4).
[3]赵东祥.初中数教漫谈[J].教育艺术线,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