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月亮
先细分,再求和
——微积分初步思想渗透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邱月亮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在这些简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往往可以渗透一些看似深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笔者曾以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教学为载体,向学生渗透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初步思想,并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在圆周长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感知。
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我特意让每个学生事先准备一个较薄的纸质圆片,并让他们独立思考如何求出圆片的周长。当然,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如课本上所示的滚动法,或用一根线沿圆片的边围一圈等办法量出周长。但笔者重点关注如下的方法,即把圆片多次对折,得到若干个相等的扇形,再把每个扇形的弧看作一条线段,量出其长度,最后乘以扇形的个数,近似地求出圆片的周长。如图1,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把每个扇形的弧看作一条线段,量得其长为1.5厘米,则圆的周长约是1.5×16=24(厘米)。
图1
对于这种方法,当提出的学生解释清楚之后,教师立即组织大家讨论,并达成如下的共识:这样平均分的次数越多,每个小扇形的弧就越可以近似地看作一条线段,所有这样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也就越可以近似地看作圆的周长;当分的次数是无限多时,这无数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圆的周长。
这种方法十分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到,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先细分,再求和。
2.在圆面积教学中,让学生再次感知。
在圆面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以实际操作和演算推导两个环节来求得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实际操作环节。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能否像求圆的周长那样,用“先细分,再求和”的方法来求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用任意的一个纸质圆片进行实验性操作,并讨论以下的问题:
①这里的“求和”是指什么?(所有小扇形面积的和)
②小扇形的面积怎么求?(把每一个小扇形近似地看作一个小三角形)
③每个小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可以用什么来代替?(扇形的弧和它的半径)
④我们这样的操作与计算,是否真的得到了圆的面积?(只是得到圆面积的近似值,只有当分的次数无限多时,这样的无限多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和才是圆的面积)
(2)演算推导环节。
在上述实际操作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演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假设我们把一个圆分成n份(这个n当然可以是一个要多大就多大的数),得到n个小扇形,把每个小扇形的弧看作一条线段,其长度分别是 a1,a2,a3,…,an,把圆的半径看作相应每个小三角形的高,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并求它们的和,再运用以前所学的乘法分配律进行如下的演算:
当得到结果以后,组织学生回顾整个圆面积的求得过程,以进一步感知“先细分,再求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
对于任何一种数学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因此,在六年级的总复习中,笔者曾选了如下一道习题,一方面旨在复习相关的体积与表面积知识,但更多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如图2,圆锥可以看作由直角三角形以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而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圆锥的侧面是由三角形的斜边旋转而成的,所以这条斜边在圆锥中叫作母线。已知圆锥的高、底面半径和母线分别是h、r和l,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图2
图3
不难看出,求圆锥表面积的关键是先求出侧面积,即侧面展开后所得的扇形面积。对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告知圆心角的度数,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运用“先细分,再求和”的方法,就像上述求圆面积那样,能很快地求出侧面的面积,如图 3,即 S侧=πrl。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平凡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某种规律,如苹果落地隐藏着万有引力。在数学中,有时也是这样的道理。上述“先细分,再求和”,虽然是学生“发明”的,方法简单,却寓意深刻。
1.简单中蕴含着“深奥”。
上述方法,虽然简单,但具有一般性。例如,求图4中阴影部分(曲边三角形)的面积,显然超出小学数学的知识范围,但若用“先细分,再求和”的方法就能解决它。
图4
我们先把这个曲边三角形以横坐标的方向从0到1分成n等份,这样就可以得到n个曲边小梯形(第一个曲边三角形也可以看作曲边梯形)。如果把n取成一个相当大的数,则每个这样的小梯形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小长方形,它们的宽都是,长分别是()2,其中 i=1,2,3,…,n。
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和是:
比较这个曲边三角形的面积求得过程与上述圆、扇形面积的求得过程,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前者需要比小学有更多的数学知识而已。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求出圆锥的体积和球的体积。
其实,“先细分,再求和”只不过是微积分学中定积分基本思想的简单诠释。如果用所谓的高等数学知识来表述上述求曲边三角形面积的过程,那就是:
由此可见,尽管“先细分,再求和”简单,但它蕴含着深奥的数学知识。
2.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只有在多次感受(或运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其优越性,并掌握其要领。对于“先细分,再求和”,笔者的用意也是如此。虽然在圆周长、圆面积和圆锥侧面积等教学过程中,都是让学生接触“先细分,再求和”,但每一次各有侧重。第一次是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想象进行感知,只是一种初步的感知;第二次是在学生再次直观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演算推导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对这种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三次,则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进一步体会到这种方法的优点。三次不同的感受,就“先细分,再求和”而言,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如果遇到圆锥、球体积公式的证明,或者是微积分的学习,可能就会勾起对它的回忆,就会感到一点也不陌生。这或许就是数学经验,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
3.辩证统一思想的渗透。
“先细分,再求和”是一个分与合的过程。虽然分与合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相互依赖。分的目的是为了合,而要合必须先分,分是手段,合是目标。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
这种思想及方法,无论是从数学的学习来看,还是从今后的人生发展来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有益。例如,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我们往往会把一个非基本的图形分解成若干个基本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分解后所得图形的面积,以达到得出欲求图形面积之目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把一项复杂的“工程”分解成若干个子“工程”,然后通过完成这些子“工程”来达到完成整个“工程”的目的。
事实上,在“先细分,再求和”的过程中,“有限”与“无限”也充分体现了这种辩证统一思想。
4.教学要关注“内容”以外的东西。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我们要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一些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因为这些教学内容以外的东西有时会比教学内容本身更有意义。就像圆的周长和面积,作为小学数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了诸如“先细分,再求和”等思想与方法,那么它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认识世界等方法论的掌握都是极为有益的。也就是说,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要有这样一种意识:站在源头,望着尽头。
(作者单位:浙江海盐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