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水”材料 丰盈过程
——谈两次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的思考

2016-12-08 08:45孙成前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装满水圆锥圆柱

◇孙成前

“缩水”材料 丰盈过程
——谈两次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的思考

◇孙成前

第一次教学

(实验材料准备:每个学习小组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红色水一大桶)

小组1:在实验中,我们将圆锥容器盛满水,倒3次刚好将圆柱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因此,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小组2:我们组将圆柱容器盛满水,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倒了3次刚好倒完。说明圆柱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在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中,没有我所期待的探索热情与惊喜,有的只是漠然的操作。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85%左右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预习对整个实验的过程也早有了解。这样的实验我们还需要吗?怎样让实验更具有思维含量?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

(实验材料准备:每个学习小组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各一个、红色水少许。学生往圆柱容器或圆锥容器里装水时,很快发现了问题)

生:老师,我们组实验用的水不够,不够装满一个圆柱,只够装满一个圆锥。

生:我们组的水只能装满2个圆锥。

师:(故作惊讶)哦,不好意思,老师准备的材料好像少了。你看现在也不好再去找,怎么办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小组纷纷进行尝试,讨论。几分钟后,有小组兴奋地嚷道:老师,我们有办法了——就用手中的材料来解决。老师顺势组织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小组1:我们组的水只够完整地装满圆锥容器1次。因此,我们就先把圆锥装满水,倒进圆柱里,然后用尺子量出圆柱中水的高度,我们发现,水面的高度正好是圆柱高度的(如图 1)

小组2:我们组的水能够完整地装满圆锥2次,所以我们先把圆锥装满水后倒进圆柱,用笔做记号,记下水面的高度。然后再把圆锥装满水倒进圆柱,再做个记号,最后用尺一量,发现这两个记号正好把圆柱的高平均分成了3份。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如图2)

图1

图2

小组3:我们组的水也只够完整地装满圆锥2次,但我们的方法与第二组不同。我们是先将圆锥装满水倒进圆柱,再重复一次,这时圆柱没有装满。接着我们把空圆锥顶点向下,小心地把它压进圆柱里,这时我们发现,圆柱里的水慢慢升高。当把圆锥全部压进去之后,圆柱里的水也刚好满了。这也说明了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如图3)

小组4:我们的水也只够完整地装满圆锥2次,我们先将圆锥装满水后倒入圆柱,再把圆锥装满水,准备倒入圆柱的时候,我们有了新的发现:(如图4)这时圆锥里的水和圆柱里的水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但是它们的高不同。我们经过讨论得出:圆锥和圆柱体积、底面积都相等时,圆锥的高度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高度是圆锥的。

图3

图4

【课后反思】

第二次教学中,我故意不给足实验材料,造成学生无法直接根据书本所提示的操作步骤来完成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将被动验证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以及言语表达等能力。虽然材料“缩水”了,但学生学习的过程丰盈了。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装满水圆锥圆柱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入夏
“力”综合测试题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倒立的水杯
变换思路一题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