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当前中职学校公共课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中职升本衔接的实际情况,探索中职学校升本衔接公共课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 中职升本 公共课 课程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08-02
目前,中职教育越来越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其目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专业实操技能。由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普通高中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中职学校往往不太重视公共课教育。现阶段,为加快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地方院校着手开展对口中职升本的招生工作,但是中职升本学生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这无疑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鉴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中职学校改进中职升本衔接公共课极为必要。
一、中职学生公共课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课基础差。中职学校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公共课并未引起重视。目前,中职升本多为对口招生,在招生过程中多采取“笔试+面试”进行择优录取,而且招生过程中专业技能的考查成绩占主要部分,这就使得中职升本的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专业实操技能强、公共课基础弱。对于中职升本学生而言,他们虽然是中职学生中的佼佼者,但踏入本科院校后他们无法适应本科院校注重学生综合水平发展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迫切需要改进中职升本衔接公共课教学模式。
(二)忽视公共课学习的重要性。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的学生或者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大多数想通过中职三年的锻炼学到一些社会谋生技能,这一心态决定了中职学生对公共课的忽视与排斥,导致中职学生普遍不重视公共课的学习。随着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本科院校开始实施中职升本对口招生,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圆大学梦。然而,这些中职升本学生一进入本科院校继续修读学业,就会发现他们的专业实操的确强于普通本科学生,但公共课成绩远落后于本科学生,公共课挂科成为他们的常态,一旦这一状况持续发展下去,必定会影响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安排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公共课的学习。
(三)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学生由于公共课基础差、忽视公共课的学习,导致在公共课的学习上流于形式,再加上很多学生在学校比较懒散,他们对公共课的学习一般都是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课后更不会花时间进行知识巩固,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校,学生基本上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使有部分优秀的学生通过本科院校的选拔升本,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采取“填鸭式”的模式,往往是为了应付短时间内的考试,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这一不科学、不完善的学习必定导致学生在公共课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对当前中职学校公共课教学模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培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操能力,忽视公共课的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后,我国职业教育走上一个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升入本科院校继续修读学业。当前,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重专业课教育,忽视公共课教学,这就导致中职升本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很难适应大学的上课模式,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中职公共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学模式古板,无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与社会实际脱节,与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
三、中职学校升本衔接公共课改进措施
(一)教学态度重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已无法满足中职升本的发展需要,针对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必须从态度上重视公开课,而不是将公开课作为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从目前中职升本的学生就读本科院校后的反馈情况来看,中职升本学生的公共课基础差,无法跟上本科院校的教学进度,即使本科院校针对中职升本的学生在公共课教学安排上降低了课程难度,他们依旧无法赶上课程进度。究其原因,因为中职升本学生的公共课已空白了三年,其公共课水平一直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目前中职学校必须从教学态度上重视公共课。首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对学习公共课的畏惧心理,消解学生认为学习公共课无用的意识。其次,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加大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的学情,关心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探究教学改革,真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对职业充满热情。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语言文字运用”,实现语文课程首要的核心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目标,即构建“积极语用”的语文教学课堂。“积极语用”,即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具体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关注文本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获得规范、准确、丰富而富有个性的鲜活言语表达技能。通过在教学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觉,在不断地互动中建构丰富多彩的言语世界,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加深,想象渐趋丰富,表达渐趋具体、生动。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重视“语用”的课堂应成为灵性释放和个性张扬的演绎平台,要尽可能地避免千人一面的“公共表达”,这样才能激活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这正如王宁教授所说:“成功的教学都要从抽象的词语中开掘出言语意义—— 也就是蕴含在其中的作家的具体经验和审美情趣”。通过这些努力,为学生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改革。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大军,为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跃上中高端提供保障和支撑。目前,中职学校的公共课难易水平介于初高中之间,内容多为高一知识,再加上中职学校对于公共课的不重视,这导致中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后,本身所储备的知识体系完全与本科院校脱节,进而导致中职升本学生对公共课产生厌恶、恐惧的心理。为此,中职学校可以与对口招生的本科院校开展专门的公共课授课内容对接工作会议,针对本科院校公共课的开课情况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中职学校的公共课课程体系,以便为中职学生升本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改革要围绕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个方面进行,围绕当前区域性经济发展进行。区域经济一大特点就是特色性,职业院校专业也必须根据区域和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转变而转变,升级而升级。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互相依存,服务区域经济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主旋律,通过这样的改革,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必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必须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及时调整,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基于这样的因素,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改革要紧紧围绕服务培育合格公民的目标来实施,在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进行。在课程体系上,必须增加技能训练课程比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根据专业调整后教学和实训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适应新的专业需求。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中职校的公共课教学内容应进行必要扩展,并在考核上与专业课程考核和技能考核同步进行。这样经过规范的培养,底色打好了,学生在上岗之前就会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会使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涌向企业,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三)教学方式创新。现代课堂通过目标引领、德育为先、任务分层、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评价推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素质,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推崇,其核心是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从演员变成导演。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展示、主动交流,给学生更多练习和归纳总结的时间,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而不是一个人一味地讲解。所以,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学生群体、新的学情,课堂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从面对书本、面对知识的教学上,转变到面对学生、面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上。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要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要改变传统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教学改革就成为空谈。因此,课堂教学要改革,关键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中职学校公共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一来很难活跃课堂气氛,更不利于中职公共课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公共课教学方式创新,可以借鉴德国先进的教学方式如任务驱动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成立班级学习小组,定期开展主题性读书交流活动,提高中职学生公共课学习的效率。
总之,中职学校升本衔接公共课改进,要立足学生,把握本科院校公共课教学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公共课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曾红.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J].校园英语,2012(5)
[3]麦秀芳·构建“积极语用”视角下的语文课堂[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7)
【作者简介】石海龙(1973— ),男,壮族,广西马山人,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