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欣,陈晓旭
(1.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礼治在武术门派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薛欣1,陈晓旭2
(1.天津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
武术门派根植并发展于社会基层,因此,礼治必然在武术门派管理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分别从礼义、礼节及礼仪三个方面,对礼治的管理作用及武术门派中的礼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礼治在由宗法制度为基础,血缘纽带为联系而形成的门派中,具有管理内部合理运作的作用;礼治具有协调武术门派间关系的作用;礼治使门派具有补充法治、维护所在一方管理的作用。
礼治;武术门派;礼节;礼仪
礼 ,《说文解字》曰: 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 ,礼起源于祭祀活动,是保证祭祀这种仪式按程序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则。古圣先哲们将对于天地神明的祭祀礼仪引伸到世俗的人际关系中,希望建立一种稳定举和的社会政治与人文秩序,而将全体社会成员纳入这一权威性的规范系统之内的标志,就是“礼治”, 即以礼来治理全体社会成员。随着国家的出现 ,礼成为早期国家划分并确立社会成员尊卑贵贱地位及其相应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依据,并成为社会政治以及伦理道德领域的最高准则,以礼乐治天下的治国之道,正是发挥礼的管理作用的具体体现。
武术门派是武艺技击在农耕文明环境下,与中国传统哲学、 宗法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武术组织。同时,它也是传统武术整合管理武术人员, 形成武术团体 ,在发挥技术功能的同时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社会单位。武术门派作为一种组织,其门派内部、门派之间、门派所处环境皆需一定的秩序,那么,这种秩序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维持的?从武术门派所处的以礼为主、法律辅之的治国思想大背景下来看,在没有法律专门治理武术门派的情况下,武术门派是否是依靠礼来管理的?本文试图以礼治为切入点来研究武术门派的管理问题,希望能对古代武术门派的治理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为现代武术门派及武术团体组织的管理提供借鉴及启发。
凡礼皆具三个特征:礼义(义)、礼节(律)和礼仪(仪),凡武术门派,同样也有三个特征:教义、 戒律和 仪式。由此可见武术门派的三个特征分别与礼中的礼义、 礼节、 礼仪三个特征相对应。
1.1礼义与武术门派教义
礼义 ,即礼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首先理解为 仁义,而儒家的仁义 ,来源于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其意为:每个人在社会中均有确定的等级身份 ,这样的身份决定其责任与义务, 这种道德性责任与义务,即礼义。武术门派中的礼义体现在门派教义上,如以德为上、谦和仁爱、爱国尊师、克己复礼、自强不息等。门派由师傅及弟子等组成一张错落有致、辈分有序的人伦关系网络 ,使门派中所有的人都团聚起来, 使任何一位入门的习武者,均可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具体的位置 ,以便行使和履行自己的权利及义务,这即是门派中的礼义。
1.2礼节与门派戒律
礼节,即礼的节律功能。节律有三途:知耻 、慎独、循法。主张君子内省自律以达修身目的,又主张设置制度,循法“ 他律” ,以护社会秩序,有礼而有节 ,有节而有制,遂有礼制 一词。相应的,武术门派中亦有门规戒律维护门派秩序,如少林派的四威仪(睡如弓,坐如钟,走如风,站如松)、十戒律(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不着彩缦、不香油涂身等)、寺僧食规等。寺僧犯戒要受到处罚,如犯盗戒,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烧眉、烧衣单、烧身等处罚。武林中其他诸门派也皆有各自的门规戒律。这些门规戒律与礼节(律)求义、立仁、修身的三个目的如出一辙,节律本为求义, 检验其行为是否合礼,门规戒律亦是根据礼节所制定,用来制约其门派门徒,使其行为合乎礼节,以期达到门派管理的效用。这是武术门派管理中礼节的具体体现。
1.3礼仪与武术仪式
礼仪,礼的表达与仪式。礼仪包括对神祗的尊崇 、祖先的敬爱、乡里的深情 、宾客的友好。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具有沟通的意义,凡友爱 、交往、结盟 、示好,皆可以真诚的礼仪来交流互通。如习武之人见面均行抱拳礼,寓意着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抱拳礼反映了 “克己复礼”的礼教思想,是习武者尚武崇德、文武兼修的个人追求之外在体现。礼仪还具有教化意义,如武术门派的拜师礼,辅以隆重的仪式, 宣示其尊师重道的价值意识。以庄严的拜师典礼 ,彰显其择师(择徒)的道德标准,以肃穆权威的礼仪途径,达至教化约束师徒的目的,这便是武术门派中礼仪的部分体现。
礼治对门派的管理方面,本文仍按照礼义(义)、礼节(律)、礼仪(仪)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但由于中国古代武林门派、派与派之间交流甚少,因此,本文主要从礼治对门派内部的管理情况来论述,其中,以少林派为主来说明礼治在门派内部管理方面所起的作用。
2.1礼治对门派内部的管理
礼义,如上文所述,是一个武术门派的核心思想,即一个门派建派的宗旨,如少林派的武术建立在佛教禅宗之上,因此,少林派的武术背后有禅的思想。少林派的门派首要宗旨是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严戒恃艺妄用、逞凶肆恶、好勇斗狠。礼义还体现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及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分工。在少林派中,也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统一管理寺院及其所属下院的院主(住持);辅助住持管理工作的四大班首(寺院的首脑部):首座(方丈副手,为全寺僧徒及外来学者讲经说法)、西堂(主持法坛法堂,举行受形仪式)、后堂(管理规章制度,主持“颂戒集会”)、堂主(管理藏经阁);八大执事(辨理日常事务的八个部门的辨事人):都监(总管)、监院(当家人)、维那(管理禅堂以内之事)、僧值(管理生产)、知客(负责招待)、佛事(管理库房银钱出入)、典座(管理日常事务和饮食)、僚院(管理游方僧)。这种等级分明,责任与义务划分清晰的管理体系,正是门派内礼义上的礼治体现。
礼节是以礼义为核心理念而制定的,对于武术门派内成员具有制约性的门规戒律。为了约束少林僧侣、管理寺院,少林寺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戒律,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四威仪:睡如弓,坐如钟,走如风,站如松;十戒律: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不着彩缦、不香油涂身等,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寺规戒律。如寺僧的食规方面,少林寺僧们对于一日三餐的饮食有着严格的规定,寺内数千人都要守戒吃素,即吃斋且每餐吃饭时间与吃饭内容,甚至是每餐吃多少也均有详细规定,僧人们一生不可吃肉动荤,不许喝酒,如有违者,则重打火棍,赶出寺院。少林派门规戒律众多,这些门规戒律在门派的管理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约束僧侣,使其言行举止合乎礼节,门派内运行有序。
如果说礼义与礼节是礼于静的体现,那礼仪就必然是礼于动的表现,礼仪是礼义与礼节的表现形式。武术门派内的礼仪主要体现在该武术门派内的武术礼仪上,如门派内的拜师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等,均是武术中的礼节。那么,礼仪对武术门派的管理又有什么作用?以拜师礼仪为例,首先,这种仪式代表着一个门派之外的人加入这一群体并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同,获得归属感的同时,也要遵守门派规矩。其次,这种跪拜之礼表达了徒弟对师傅的敬畏遵从之意,同时也代表了师傅从此所需担负起教导徒弟的责任。最后,师徒之间通过仪式化的形式,在文化和心理上形成一定认同, 从而构成一个传承有序的、稳定的门派内部关系网,对武术门派内部有序的发展起到相应的整合作用。
2.2礼治在门派间的协调
过去各个武术门派间交流甚少,门派之间基本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武林中各个门派的礼仪门规均以礼而制,其基本核心内容相差不大,后形成各武林门派默认的“江湖规矩”,如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戒骄奢淫逸等。中国古代的武术礼节形式多样, 如无为礼、会友礼、请礼、谢礼、鞠躬礼等等,习武之人见面皆以礼待之,谦虚恭让。礼是古代习武人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如习武之人见面所行的抱拳礼,寓意以礼相交。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请教,永不自大;左掌掩右拳,文武兼备,身心一统;右拳五指紧握,寓意五湖,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拳掌相抱,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为一家;两臂屈圆,象征以和为贵。可见,“抱拳礼”是习武之人向对方示以谦虚友好之意。一般武林门派间不会出现明显争斗,如出现摩擦,则可共定规则,设台比武,但也皆会以礼相待。由此可见,礼对习武之人的协调作用。
2.3礼治对门派周边所起的作用
武术作为一种由习武之人构成的组织,古代朝廷又为何会允许其存在呢?封建统治阶级大多以“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政策来治国理民,无论是汉唐、还是明清,均无专门的民法法典,各朝均希望通过礼来调整纷繁驳杂的民事关系。而且,因古代政府管理仅达县一级,并没有类似于居委会等行政机构,基层管理基本空白,所以当民间武术门派出现后,统治阶级便利用这些武术组织来辅助处理其周边的民事问题。例如丐帮,朝廷通过指派丐头,来间接管理丐帮,通过丐头来处理本地一些小的民事纠纷;又如少林派的院主(即住持),也多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的还加封爵位,赏赐田地。少林寺的土地除赏赐、赠送、开垦之外,还有部分来自对贫苦农民的掠夺,因此土地众多,其附近的村庄居民多被雇佣为其耕种,而使周边处于少林寺的“管理”范围。少林派也会庇佑一方,保证附近村庄的治安问题,在天灾之时,也会救济灾民,且其他门派或武林人士也不会在该门派所处的地界之内作恶。国家对武术门派实行礼治,武术门派间接补充帮助国家对村民实施礼治,从而保障门派所处周边社会环境的安稳有序。可以说,各门派就相当于一个个政党或小的社会团体,起到了地方派出所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武术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从古代宗法制为主的封建社会转变为现在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现代化的转型,使武术由民间的宗法传承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传承,从门派内的秘密传承转为公开的招生授徒和班级授课。在各种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下,武术的存在形式也由原来的门派,逐渐转变为武术社团(如各级武术协会、单项拳种协会等)及武术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武校、武术馆、拳社、武术辅导站等)等形式。武术组织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古代社会的管理思想是“以礼为主,刑法兼顾”,在这种背景下所孕育出的门派主要施行礼治,而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因此,现代武术组织以法治为主。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体育法》 、《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各类武术学校及习武场所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为武术类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时,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结合本地实际, 也纷纷制定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武术类民间组织管理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政府对武术类组织的管理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即便如此,武术组织的发展也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组织未经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甚至部分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武术组织的法治与古代门派的礼治相比,虽然在管理上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但却使一些道德礼法上的问题更加突出,礼治对现代社会来说虽然有其不适之处,但在对人们的道德规范上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武术组织最核心的灵魂乃是建立宗旨,围绕组织宗旨使内部成员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感, 如作为“礼”精神统率与内在核心的“礼义” ,即古代武术门派中的教义(以德为上、谦和仁爱、爱国尊师、克己复礼、自强不息等)。礼义中的这些部分是人们思想道德上的软约束,它从人的内部进行教化,使人知礼而守法,法只是人们行为上的硬性约束,因此,未来武术组织的发展不仅要制定发展的规则,加强政府对武术组织的监管力度,更要配合礼治,树立组织宗旨,对组织成员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武术组织更加有序的发展。
礼治的自律精神渗透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其对武术门派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别异立序,即通过分别定异,对师傅、徒弟等门派之人实施等级制度,责任分明,义务明确。二是以律治序,即借门派中普遍设定的门规戒律,通过全门派之人自觉地履行义务,遵守门规来实现门派的长治久安。三是以礼待之,这里的礼指武术礼仪,即通过武术门派中的礼仪,交流互通,以礼义彰显其门派武术的道德标准。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武术组织团体也已开始法制化治理,法治使武术组织管理更加有序,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武术道德问题,这些道德问题,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礼治做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管理思想,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现代法治社会讲究人人平等,而礼治则讲究贵贱上下,各有分寸的等级秩序,这些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国礼治所具有的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是其教育的功能,通过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启发人们产生内在的理性自觉,从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境界,最终使其行为由礼的外在约束转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由他律转为自律,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总之,只要抛弃礼治中的等级观念、不合时宜的繁缛仪节,礼治思想就可以古为今用,辅助法律教育国人。
[1] 唐芒果,蔡仲林.明清时期武术从业者群体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7):47-52.
[2] 凌昆,杨维.论孔子儒家思想在武术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174-175.
[3] 程大力,刘锐.关于中国武术继承、改革与发展的思索—由武术门派的渊源成因看武术门派的发展走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4):20-24.
[4] 王晓东,郭春阳.从分化到异化: 对武术门派产生和发展的理性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6):501-504.
[5] 马作武.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与法[J].现代法学,1997(3):108-111.
[6] 董建辉.“礼治”与传统农村社会秩序[J].厦门大学学报,2005(4):93-100.
[7] 王晓晨,吉灿忠.“大武术观”下门派之争的当代文化张力及其调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90-93.
[8] 周之华,李春日,李 旭.传统武术拜师仪式的文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306-310.
[9] 盛邦和.《礼记》与中国礼文化 [J].江苏社会科学,2009(4):33-37.
[10] 程大力.武术门派流派形成直接与宗法社会结构有关[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5.
[11] 阎步克.宗经、复古与尊君、实用──中古《周礼》六冕制度的兴衰变异[J].北京大学学报,2005(6):94-106.
[12] 王建伟.武术拳种与门派鼻祖附会的文化心理学成因[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70-73.
Function of Courtesy Governance in Management of Schools of Wushu
XUE Xin1, CHEN Xiaoxu2
(1. Wushu Dept., Tianjin In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ianjin 300381, China;2. Graduate Dept., Tianjin In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ianjin 300381, China)
Wushu schools have developed from the social grassroot, so the courtesy governance ha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Wushu school managemen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unction of courtesy governance and its role in Wushu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tiquette, courtesy and rite. Courtesy governance is based on religious rules and manages the internal operation of the Wushu schools formed on blood bond. Courtesy governance can coordiate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Wushu schools. Courtesy governance can supplement the rule of law and maintain the local management.
courtesy governance; Wushu schools; courtesy; rite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TY-061)。
G80-05
A
1672-268X(2016)04-0058-03
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