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报道中的性别意识呈现探析*

2016-11-28 20:09苏文燕
体育教育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员运动体育

苏文燕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体育报道中的性别意识呈现探析*

苏文燕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从运动场中两性关系入手,就媒体报道的质与量方面对男女运动员性别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性别失衡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与男性运动员相比,媒体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存在质与量上的失衡;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消费时代的经济利益驱动、把关人男女平权意识的缺失和女性运动员自我意识的扭曲是造成失衡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未来争取两性平权报道的建议。

体育报道;女运动员;性别意识;性别失衡

在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下,女性主义意识高涨,女性不仅踏入了一直被视为男性专属领域的运动场域,还撑起了运动场上的半边天。资料显示,女性参加奥运会的人数逐年递增,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性选手所占比例达四成以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男女比例接近1∶1;2012年伦敦奥运会更成为改写男女平权历史的一届,男女参赛运动员比例接近1∶1,沙特等22个阿拉伯国家(地区)都史无前例地派出了女性运动员,奥运会所设全部大项都已出现了女性的身影。此外,在历届奥运会中女性运动员夺得的奖牌总数更是占到一半以上,大型体育赛事(特别是奥运会)成为了女性展示自我的重要场域。然而,在男女平权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媒体的报道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在运动报道的质与量上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女性体育的长远发展,更会间接影响运动界性别意识的制造与再制造。随着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多,有关女性运动员的性别议题日趋得到重视。因此,正视运动中的两性关系,深入分析运动媒体报道中的两性失衡现象,探讨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原因,显得十分必要。

1 运动中两性关系的论述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女性的身体力量先天就弱于男性,达尔文将这种男刚女弱的性别差异看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力,这种“天生说”一直被当作是限制女性从事运动的理论根据。该理论认为女性天生缺乏运动中所需的战斗侵略性、体能耐力和自信心,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因而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社会都认为,体育是由男人组织并服务于男人的,国际大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是男性的俱乐部。就连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也都反对女性参与奥运会,认为竞技运动是传统男性的象征。因此,女性一直被排斥在运动场域之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达尔文的“天生说”开始遭到激烈抨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化决定论”。与“天生说”不同,该理论认为两性特质与天生性别的影响关系不大,而是社会对男女规范的结果导致,如果剥除两性的文化外衣,两性在本质上差别并不明显。因此,“文化决定论”认为两性差异的产生是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所致。

同样,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由于受“男尊女卑”的父权制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自出生开始,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就赋予了她们固定的角色,淑女、温顺、柔弱的性别特质定位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文化的规训和强化。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暗示女性无需参加特定的体育项目,而女性也不自觉地把它内化成一种“与生俱来”的角色定位,进而产生性别角色的妥协和价值认同,这种角色定位与性别差异特征最终影响了女性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兴趣表达。

兴起于18世纪的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并非天生就注定没有运动细胞,而是后天的教育,少数的运动机会以及不充足的训练才导致男女在运动方面逐渐产生了差异,因此鼓励女性从事运动竞技,并为消除运动中的性别歧视而努力。在女权运动的浪潮下,虽然当今女性的身影几乎遍布每个运动赛会的角落,男女体能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这并不表示运动中的性别歧视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相反,无论是社会大众对女性运动员专业性的重视,还是运动媒体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角度,都尚未摆脱传统“男主女从”的阴影。

2 媒体报道中两性失衡的分析

2.1运动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大众传媒对运动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它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着现代运动的成长和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使媒体透过电缆和卫星,将资讯传输至全世界各地,而运动也通过传媒这一载体,打破区域和时间藩篱,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同一场比赛。科比退役前的最后一战无疑创造了一个收视神话,媒体让世界各地的众多球迷藉由大众传播,观看了整场比赛。

另一方面,运动的发展又促使媒体技术的革新、传播内容的丰富和报道角度的专业化发展。如今,体育新闻和赛事转播,从以往偶发性的出现,到现在的专属版面和频道,体育新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各类媒体的重要板块,甚至已经出现了体育专业频道和专业报纸。台湾学者周灵山等指出,“体育版”所形成的特定内容与领域,满足了受众求知及娱乐的需求与偏好,这种自发性的阅读及观赏就像看连续剧一般,都是由媒体所创造出来的。

然而,在运动和媒体的协同发展下,媒体却受社会道德及教育期望的束缚,存有“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报道倾向,这阻碍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构建以及运动赛事的传播。

2.2报道量上的失衡

西方学者Lopiano,D.A的研究表明在体育赛事转播中,女性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以美国的赛事转播为例,在1997年以前女性体育赛事转播甚至低于赛马、跑狗等动物竞赛项目,直到1997年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Kfdyer指出,1988 年,在澳大利亚所有的体育新闻中,有关女性的消息只占 1.3%。Pratt,J.等以《泰晤士报》与《洛杉矶时报》为分析对象,针对2004年奥运会期间两份报纸对男女运动员的报道篇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有关男运动员报道的篇幅要大于女运动员。一项 2005 年对全球10个国家 37 份报纸中体育新闻的调查显示,在总计10007 篇文章中,86% 的报道是有关男子体育与男运动员的,仅有24%是涉及到女性的,且各份报纸之间在报道量上呈现出的男多女少的趋势基本没有明显差异。

而我国学者李卫平对《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纸的体育版面进行研究,发现媒体对男性的报道占总报道量的49.1%,远远高于女性的20.77%。翟彧选取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的《广州日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和《体坛周报》四份报纸为研究文本,发现中国代表团所获得的88枚奖牌中,50枚来自女性运动员,然而针对中国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只有443篇,所占全部运动员报道量的比例不足三成。 林景以《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及电子媒体央视体育频道 2005 年十运会赛事报道为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运动员的报道则数、头条数、新闻位置及报道面积全部高于女性运动员。头条中男性内容的比例达到70.27%,而女性内容仅占 21.62%,是男性的 1/3。

由此可见,东西方媒体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数量,无法赶上女性运动人口增长的速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这种重男轻女的性别差异传播导致女性体育无论是参与程度还是受关注度上都低于男性体育,从而阻碍了大众对女性从事运动“适宜性”的意识建构。

2.3报道质上的失衡

2.3.1女性运动员被异化

虽然近年来大众对女运动员的关注有所提升,但是媒体在男权文化的控制下,对女性的报道呈现出过度性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一方面,媒体对女运动员身体的关注远远高于竞技成绩,报道焦点多集中于女运动员的容貌和情感生活上,一些容貌出众的女运动员往往能成为媒体的宠儿。如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因其瓷娃娃般的可爱外表常常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一项调查显示,《新浪体育》对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乒乓球专题报道中,福原爱的报道占乒乓球项目总报道的2.5%,大大超过排名靠前的其他选手。近日,福原爱和台湾乒乓球手的恋情更是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另外,在重大比赛期间,美女运动员集锦、十大美女运动员往往成为媒体的标题。

另一方面,在媒体的传播下,女性的性感路线和性化期许在竞技体育领域也逐渐成为主流。美国游泳奥运冠军阿曼达为《花花公子》拍摄裸体照片,澳大利亚女足的“裸体全家福”登上媒体封面,媒体对内衣篮球赛进行大肆报道,“赛车美女”、“足球宝贝”等称号见诸于各大媒体报端,女运动员已经被建构为吸引男性观众的性对象。有关学者对《体育画报》、《女性体育与健康》、《国家体育评论》这三本平面媒体中的广告进行了研究,也充分证实媒体为了迎合男性的关注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将女运动员建构成了性对象。

2.3.2报道内容加强了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在男权文化控制下的传媒向受众宣传“男主女从”的意识形态,进一步扩大了传统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原有的价值认同愈发根深蒂固。

女性运动项目通常被形容或报导为“男性运动项目的衍生品”或“男性运动项目的附属版”,譬如女子足球运动就被视为是男子足球运动的“减弱版”。又如,媒体中播出女性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例如漏接球、摔跤、漏接接力棒等)的影像频率高于男性运动员,导致大众误以为女性运动员的表现不如男性。广告媒体中男运动员代言的多是汽车金融等领域,而女运动员的代言则是食品、家居用品和女性用品。另外,媒体对女运动员塑造,也遵循着传统性别角色的定位。如在对网坛一姐李娜退役后的采访中,较多强调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媒体努力将其塑造成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女性形象。

2.3.3多唯美性项目的报道

对女运动员的赛事报道,多集中于符合女性气质的唯美性项目,而对力量性项目的关注较低。在 WNBA 及其他女子职业团体比赛报道中,对女性气质项目的报道高达65%,如滑冰、网球、体操等;对非女性气质项目的报道占19%,如篮球、垒球、拳击等;其余16% 是对三项全能、曲棍球等中性项目的报道。

孟祥武等指出,媒体不仅在男女运动员的报道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对女运动员的报道篇幅多集中于网球、花样滑冰、体操等能反映女性身体美和气质美的项目上,对于对抗性和力量性项目的关注程度较低。而Duncan,M.C.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媒体对从事力量主导及身体对抗类项目的女运动员的关注度较低。

3 报道失衡的原因探析

3.1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

在传统的父权意识下,女性一直扮演着附属和柔弱的角色。这种男应刚强、女应柔弱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女性长期被排除在运动领域之外。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参与运动的情况有所改善,但由于男权文化的影响,以男性视角为基础所孕育出来的媒介模式,在传播中仍受到男权意识的制约,报道角度呈现出“男主女从”的态势。不仅在报道量上,关于女运动员的报道远远少于男性运动员,就连报道内容上也呈现娱乐化、性化的趋向。

3.2消费时代的经济利益驱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兴起,获取经济利益逐渐成为媒体的主要目标。体育赛事的主要受众群是男性,出于大众需求和成本收益考量,对男性运动员的报道量必然大于女性。

另外,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女性的身体逐步呈现出一种符号象征意义,人们的审美品味和水平不断提高,女性运动员所特有的身体美也沦为消费的对象。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女性运动员的身体被赋予性化的期许,其性感图片也频频见诸于媒体。

3.3媒体人男女平权意识的缺失

在大众传媒领域里,由于许多体育记者和主编多是男性,加之其本身因后天文化的影响,因此假想体育新闻的受众多为男性,并认定男性运动或男性运动员的报道较有新闻价值。不少媒体人从男性视角出发,将女性运动员刻画成性感的明星或是符合男性审美的美女,来取悦男性受众。此外,一些媒体人通过对女性运动或女性运动员的失衡报道,将女性运动员禁锢在传统性别角色定位中,以此巩固运动场域男性气概的文化氛围。

3.4女运动员自我意识的扭曲

长久以来的社会价值认同使女性不自觉地按照父权体制和大众媒体的性别构建去塑造自身,通过展现自己的身体和美貌以获得关注,防止被社会边缘化的同时来获取利益。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在德国举行时,德国女排队员一丝不挂的照片被刊登在杂志上,引起一时轰动,照片中的主力队员阿吉莉娜则表示:裸照的轰动效应,可以吸引德国民众的注意力,对提高世界女排锦标赛在德国的知名度是件好事。不可否认,女运动员被性化和娱乐化的报道为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这也使得女性运动员成为了男权价值体系的认同者。

4 争取两性平权报道的建议

目前,媒体对体育运动方面的报道,存在一味偏重男性,忽视女性的现象,这不但容易误导大众对运动员的两性认知,也间接掩盖了过去30年间从事运动的女性人数大增的事实。

随着女性运动的兴起和两性平权意识的普及,运动场域不再是男性的专属领域,女性也已跻身其中。虽然在生理方面,男女性存有差异,无法平等看待,但女性在竞赛活动的参与权上,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因此,媒体在报道与呈现女性运动(员)时,不仅要加强媒体人的女性意识,杜绝对女性形象定位的偏差,更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改变媒体报道中的失衡问题,为女性平权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与此同时,女性运动员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女性话语权,而非单纯通过表现自己的外表或形体来获取关注。

[1] Patricia Vertinsky.社会性别、体育和21世纪第三浪潮女性主义[J].体育与科学,2006(2):17-21.

[2] 王智慧.性别差异与女性体育参与的社会距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7):17-19.

[3] Lopiano,D.A. Modern history of women in sport: Twenty-five years of Title IX[J].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2000(2):164-172.

[4] Pratt,J.,Grappendorf,K.,Grundvig,A.,&Le Blanc,G.Gender differences in print media coverage of the 2004 sum-merOlympics in Athens,Greece[J]. Women in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2008(2):34-41.

[5] 李卫平.也论报纸的女子体育报导[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2):70-71.

Gender Awareness in Sports News Report

SU Wenyan

(Jilin Ins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China)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and logic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imbalance of athletes’ gender from the aspect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news reports and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is imbalance.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news reports about woman athletes are weaker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than those of the male athletes;deep-rooted patriarchal ideology, driving force from the economic interest in consumption era, lack of awareness about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distortion of self-awareness of the woman athletes are the main causes of this imbalance. The paper proposes ways for equal reports for man and women athletes in the future.

sports report; women athlete; gender awareness; gender imbalance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YC2016006)。

G80-05

A

1672-268X(2016)04-0042-03

2016-04-23)

猜你喜欢
运动员运动体育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Sports Day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